APP下载

将科学的声乐发声训练方法植入视唱练耳教学之中

2013-04-29陈婧

艺术科技 2013年8期
关键词:植入视唱练耳

摘要:一般说,《乐理视唱练耳》这门课的目的是通过系统的训练,培养学生听准、唱准能力,但如果教师能将科学的发声方法植入視唱练耳教学中,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和准确、科学视唱能力。

关键词:科学发声训练;植入;视唱练耳

(1)《乐理视唱练耳》这门课程是音乐教育中的基础性理论课程。就好比盖楼一样,楼盖得牢固与否,决定于地基是否扎实宏大。《乐理视唱练耳》这门课程就是音乐教育的地基,是音乐专业学生的基础技能训练必修课程。简单说,它是在乐理理论的基础上,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听觉水平和视唱能力为教学目的的。学生通过系统的听觉和视唱等环节的训练,培养对音乐的听觉听辨、识谱视唱的能力以及审美感知力,使学生具有音乐专业所必需的敏锐的听觉、听辨技能水平与准确的音准表达能力。

视唱练耳课程包括视唱与听觉两部分内容的训练,简单说就是关于唱与听的训练,是在乐理理论的基础上,主要从乐曲的视唱、节奏训练、听觉记忆训练、听辨训练等音乐诸要素等各方面对学生进行大量系统的技术训练。传统的视唱练耳教学尤其注重两大内容的训练,这样做当然很有必要,但如果单纯地理解视唱,似乎只要能听准与唱准就是达到教学目的了,这还有所不足,至少有些抽象。因为它没有意识到在训练过程中,学生已经接触有一定美感、乐感的音乐知识,其模唱则已是使用自己习惯的或刚学习的发声方法。具体地说,在练耳的时候,已经在聆听曲子的节奏和旋律,在视唱的同时已经在发音,并且有意使用自认为最合理的方式声音。因此,对教师来说,如果单纯地强调听准唱准,常常会忽视整个过程包含的其他方面的素质教育。同样的,对学习者来说,在学习与训练的过程中,如果一味追求听准和唱准两大原则,也会忽视达到这两个目标时应兼顾其中存在的音乐美感和听唱技巧,往往达不到音准与乐感的完美结合。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通过视听训练,不仅能够加强对乐理基础理论的理解,还能同时建立系统的音乐内心听觉。显然,这种内心听觉的形成及强化,是与感觉器官的刺激紧密联系的。也就是说,它是在感觉器官受到某种刺激后引起其他器官的感觉和有意识的反映。在心理学的研究中,这样的心理现象被称为“联觉”。

这种“联觉”关系在听唱过程中表现为音高与情态的关联。一般说,音越高,越激扬,给人的情态体验越倾向于兴奋性,或者说上行音程使人产生兴奋性情态的体验。反之,音越低,越沉闷,给人的情态体验越倾向于抑制性,从而下行音程产生抑制性情态的体验。还有,声音的高低、速度、强弱也有这种效果。在人们内心活动和音乐的听觉接受之间的关系中,往往存在着这样的关联关系。因此,只要具有变化运动特征的旋律,都有可能在心理上与听觉发生联觉对应关系。

了解这种“联觉”对视唱练耳的教学训练很有意义。任何行为都由一定的主体实施,在视唱练耳的教学过程中,既有教师的心理发生,也有学生的心理发生。双方都将一定的心理活动贯穿于视唱练耳的视听训练中,都产生这种“联觉”,对它是否有意识的体验与把握,对视听训练各个方面的基本要素有很直接的关系。如果教师与学生双方的这种“联觉”能够发生共振,教学的效果必定很好。

总而言之,在视唱练耳听准唱准的常规要求中,还包含着在聆听中产生“联觉”,从模唱中培养科学的发声方法的特别要求。

(2)视唱练耳这门课程,通常是教师通过大量的视唱谱作品与视听音响,或者通过根据经验弹奏的音阶和弦,以音高、节奏、和声、调式音色、音强、速度等音乐元素为依据,要求学生模唱,以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加,难度逐渐提高,模唱的就是比较复杂的曲谱,对学生的要求也应不断提高。不仅要对这些音乐元素有正确的感知和进行正确模仿,还应包含对其曲式乃至更深入内涵的把握和理解;对教师来说,如果能意识到教学中的这种“联觉”,有意调动学生的“联觉”,学生就不会将学习过程当成单调的模仿,而能通过对所聆听的音节、小段旋律的感知,领略其中的内涵。由此,通过听觉训练,加强对乐理基础理论掌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音准感,不仅能使学生具有灵敏的听觉听辨能力,增强对于音乐的记忆力,准确地对乐曲的调式调性及音程特征进行分析,也能增强他们的音乐审美感知力。

为了形成上面所说的那些能力,教师在训练时还要学生注意模唱音节、旋律的节奏。按照德国著名作曲家兼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的看法,节奏是音乐的灵魂。节奏的训练首要是解决拍子的准确问题。视唱过程中始终要有拍子,但是初学阶段学生往往不习惯打拍子,或者拍子跟着嘴巴走,越打越慢或越打越快,或者记住了拍子却忘记唱旋律。这是由于学生内心没有稳定的节奏感,全身协调不好所致。针对这个问题,可以从熟悉的声乐作品着手,选择学生唱得比较熟练的歌曲训练,从而能够更便捷地掌握拍子的节奏规律。因为学生唱熟悉的旋律时,能在意念上加以控制拍子的稳定,反复练习便可对此拍子形成概念,从而获得内心节奏感。这样做其实是调节、发挥学生的听觉意识的积极性、主动性。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学生是否听准、悟准,只能通过他们的模唱来检验。如果没唱准,即使是听准了,感悟到了,也不能被视为合格。如果唱得不准,那就谈不上什么对音节、旋律的理解、感受和形成音乐感觉。所以这是更为关键的环节。笔者从事声乐教学多年,在教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到音准与节奏感是唱歌的基础。是否具有音准感,是每一个音乐学习者所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在视唱练耳中出现跑调现象,一方面是没有相对的音高概念,另一方面是在具有了相对的音高概念时,因为没有科学的发声方式作为引导,对于遇到自然声区以外的偏低或偏高的音域,就唱不到那些音的位置了,造成跑调。所以,要使学生在听准的基础上唱准,在了解学生所能达到的音高水准的情况下,有必要适当地引导他们科学发声,以能够顺利地达到偏低或偏高的音域。

科学的发声训练,就是采用一定的元音与辅音,对声音进行科学发声训练,通过对低声区、自然声区、高声区各个音域的训练,达到科学掌握良好歌唱的发声技能。使声音既圆润明亮,又富有力度与音色的变化。开发宽广的歌唱音域,使声音无论在哪个声区都能行腔自如和统一,达到音高和节奏都唱准的目的。

视唱练耳的教学训练中,很多视唱乐曲的音高位置所处音域不是只在自然声区,有不少跨越了低声区——自然声区——高声区3个音域。如果没有采用科学的发声技巧,学生对于视唱作品的练习,常会因受到高低音域以及换声区的限制,以致有些视唱曲在较高音域时唱不上去,而影响了音准与音乐情绪的连贯性。比如,有些视唱曲的音域在小字1组到2组之间,在不采用科学的发声技巧、即白声唱法的情况下,大多的学生唱小字1组的音域时比较轻松,而当音域进行到小字2组时,如果还采用白声的唱法,在小字2组的E音位置上,甚至是D音的位置上,就唱不上去了。反之,在视唱过程中,采用科学的发声技巧来唱视唱曲时,对于从大字组到小字2组的旋律,就可非常顺利地唱上去了。可见,歌唱发声技能会影响其视唱的音准。有的学生会因为发音不科学,音高唱不上去,只好在中间另找一个调来唱,造成跑调。同样的,在听觉听辨训练中,有时也会因为音程或是某些和弦处于大字组较低的音域内,或者小字1组以上较高的音域之间,就算听辨出了音程或和弦的性质,却因为音高所处的位置不是采用白声唱法可以达到的,也就无法准确哼唱出其听到的音程或和弦具体的音高位置了,因此而造成音准的失误,这是个较为普遍的现象。

(3)将科学的声乐发声训练方法植入视唱练耳的教学中,实际上是将声乐教育与视唱练耳两种似乎不同的课程紧密结合起来。当然,这是有所侧重的。毕竟视唱练耳课程有固有的特殊要求,所以在训练过程中也不能过多地在学生发声是否科学上花太多的时间,必须把握好尺度,不能喧宾夺主。但有这种结合总比没有这种结合效果要好得多。这样做有助于在看似机械的、鹦鹉学舌式的视唱练耳教学中有效地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模仿力、感受力与表达力。

当然,视唱练耳不是专门的声乐课,它提供的音节、乐段是片段性的,很难完整地表现乐曲所有的情感内涵,但作为一部完整的乐曲,其各个组成部分的旋律也都具有一定的情感,如上所述的快慢高低,可以表现出一定的艺术风格、产生一定的音乐感觉。在视唱练耳中的教学过程中,如果选择一些富有艺术性的技巧练习曲,就能以其清醇甘美的旋律给学生以最直接的美感。所以,选择那些音域适中,而旋律感强的声乐作品,是视唱练耳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将科学的声乐发声训练方法有意、适当地植入视唱练耳的教学之中,让学生在聆听和模唱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接受科学的发声训练,使传统且单一的视唱练耳技能训练,具有了一定的美育特性。它能引导学生不是被动地记忆和模仿,而是作为主动学习的主体参与到对音乐要素的感受与体验中,在对音乐的技能掌握上,发挥主体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主体的音乐思维能力及拓展审美主体的创造性。变无味、单调的模仿为有意有为之举,从中发掘聆听音乐的乐趣,从模仿发声变成学习科学发声。一般说,学习音乐的学生都比较重视技能的学习掌握,所以,教师有意将科学的发声训练与视唱练耳合理地结合起来,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怎样学为我想怎样学,在不经意中,使学生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当然,实施这种结合,对教师是一种更高的要求。为了更科学而又不过多地实施这种结合,教师首先必须重视选择比较有表现力的曲谱,自己仔细体验,还要做到循序渐进,由简入繁。

同样的,对学生来说,这样的教学实际上是增加了难度,提高了要求。但是,这能够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学到更多的东西,能够体验学习的快乐。所以,融入科学的发声方式,对于视唱练耳教学中的训练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良好的综合性的视唱练耳训练,对于学生的音准和音乐表现力,及音乐记忆力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作为同时承担声乐与视唱练耳两门课程的教师,应在今后的实教学实践中继续探索如何将声乐的发声与演唱技巧,更好的与视唱练耳训练相结合,提高学生在视唱训练中的质素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前.音乐美学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2] 贾方爵.基本乐理(修订版)[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 徐小懿.《声乐演唱与教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陈婧(1978—),女,福建泉州人,艺术硕士,泉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助教。

猜你喜欢

植入视唱练耳
论视唱练耳对于节奏的训练
浅谈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在教学中融合应用策略
运用多媒体加强高考生音乐视唱练耳辅导的几点认识
浅谈学前音乐课中的有效教学
音乐软件EarMaster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视唱练耳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植入医学视频短片,提高药理学教学水平
师德教育在中职学校数学教师岗位培训过程中的植入与开展
“文化植入”
韩国“植入”赶超好莱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