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2013-04-29嵇傲萍
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的美育功能越来越受到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最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此外,还明确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由此可见,语文课程除了要使学生掌握和培养基本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之外,还承担着美育的使命。
而古诗词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美育的因素也非常丰富。无论是其精美凝炼的语言,还是委婉含蓄的深切情感,亦或是蕴藉丰富的意韵境界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古诗词也成为了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但是,如何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教学之内,使学生得到这种美的熏陶呢?本文就以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张团思老师的《声声慢》教学为例,尝试归纳总结出以下三点在古诗词教学中进行美育的方式:
一、指导学生朗读,感受作品的形式美
诗歌语言上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富有音乐美。诗句中音节有节奏的变化,平仄的音调抑扬顿挫,读起来便有一种珠圆玉润之感。此外,宗白华先生的《美学与意境》中说到,“画家所写的自然生命,集中在一片无边的虚白上”“在这一片虚白上幻现的一花一鸟、一树一白、一山一水,都负荷着无限的深意、无边的深情”。而朗读是学生体悟情感意蕴的最好办法。可见,无论是使学生感受作品语言上的特点还是体会文字中深藏的复杂情感,朗读都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
张老师在教授《声声慢》这一课时,便是用“读”贯穿整个教学。
首先通过朗读使学生把握住了整体的感情基调“愁”。然后在对叠字、问句、虚词的分析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朗读,体会作者凄苦的内心。紧接着,在对意象的赏析结束之后,进行集体朗读。最后,由一位学生进行朗读,其余同学描述意境。张老师就是在学生从品读到析读再到赏读最后评读的整个完整的朗读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了诗词的音乐美并且完成了这首词的情感体验。这种方式是自然而然,春风化雨的。
二、指导学生析文,理解作品的内容美
形式和内容是不可分割的,是相辅相成的,形式美是文章美的一个方面,内容美也不容忽视。诗词虽然语言精炼,但是内容却十分丰富。作者通过一系列典型的意象营造了不同的意境,表达出了浓厚的情感。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品评其中的意蕴之美,首先要让他们知道作品写了什么,理解其中的内容之美。
《声声慢》写于李清照生活的后期,词人经历了国家危亡,故乡沦陷,丈夫病逝,金石书画全部散失,自己流落在逃难的队伍中,饱经离乱。词中诉说了李清照孤愁无助、生意萧条的处境,寄托了极其深沉的家国之思。张老师为了使学生充分理解文章内容的美,有步骤地进行了教学。其中,重点就是对叠词的分析和意象的理解。张老师引导学生理解作品中重要的七个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时,联系了作者的生平经历,这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作者凄苦的心境,加强理解的深度。
另外一个教学重点就是对意象的分析。意象,是有真情实感的景物,是诗词美的集中体现。在《声声慢》中,词人将大雁、黄花、梧桐等不同的意象组合在一起,不仅表现出了其浓厚的感情,同时也创造了独具魅力的艺术张力。在这个环节上,张老师将同样是李清照写的《一剪梅》与《声声慢》作对比。这样不仅感受到了词人情感的变化,同时也从内容上使学生理解了词人由动作到环境再到心境的变化。这个设计,使学生对这首词情感内容的理解以及词人词风的变化有了深刻的体会,充分理解了作品的内容美。
三、指导学生体悟,品评作品的意蕴美
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到,“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称高格,自有名句。”可见,诗词的意境,是诗词美的集中体现。然而,意境是需要学生感悟的,并不是简单的理解就可以,必须深入到作品的深层领域中去品评。张老师对这一点的处理就做得非常到位。在讲解《声声慢》的意象时,让学生对重点意象大雁、黄花进行品评,只是略加指导,并不直接讲解。这种做法,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表现。除此之外,在这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张老师与同学在这堂课学习的基础上总结了这首词的“诗心”,这是对《声声慢》主题的凝练,又何尝不是一种对作品主题的体悟呢?
语文教育具有重要的审美功能,中国古典诗词更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土壤。在诗词的学习中,学生能够感受和体验作品中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的陶冶和审美的愉悦。在实际的教学中,审美教学的方式是灵活多变的,并没有固定不变的方法。以上,只是笔者对诗词审美教学方式规律的一种尝试性地总结。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审美教育并不是刻意为之,而需要教师潜移默化地加以引导,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得到审美发展。
(嵇傲萍 江苏省扬州大学文学院 2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