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声造影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

2013-04-29卓勇

中国现代医生 2013年8期
关键词:超声造影颈动脉稳定性

卓勇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超声造影分析。依据患者斑块回声图像特点分为软斑组、硬斑组及混合斑组,比较分析三者超声造影增强率以及包括斑块峰值强度和达峰时间等时间-强度定量分析指标。 结果 61个斑块中经超声造影后有38个斑块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强,增强率达62.30%。与软斑组相比,硬斑组和混合斑组造影增强率明显下降,造影未增强率明显提高,斑块峰值强度明显降低,达峰时间明显延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超声造影能够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正确评价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 超声造影;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

[中图分类号] R543.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08-0079-02

动脉粥样硬化作为引起心脑血管疾病意外的重要病理学基础及危险因素,已引起了国内医学研究者的高度重视[1]。造成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以及易损斑块的破裂而引起的血栓的形成,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是引起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2]。因此,为深入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本研究采用超声造影技术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以期待能够及时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并为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2月~2012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门诊及住院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52例,其中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均处于46~78岁之间,平均年龄(58.46±9.74)岁。采用超声造影对52例患者61个颈动脉斑块进行分析,所有斑块临床诊断均依据Salcuni标准[3],即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局部增厚>1.2mm。所有患者排除心源性心肌梗死患者及患有恶性肿瘤、艾滋病等全身免疫系统疾病。依据患者斑块回声图像特点分为三组:软斑组(包括溃疡斑)29个斑块,为患者斑块内回声低于管壁回声,且后方无声影;硬斑组19个斑块,为患者斑块内回声强于/等于管壁回声,且后方伴/不伴声影;混合斑组13个斑块,为患者斑块内回声包括强回声、低回声以及无回声,钙化情况少见,钙化后方伴/不伴声影。

1.2 方法

采用美国GE 公司生产的Logiq9彩色超声诊断仪,可变频线阵探头,频率为6~12 MHz,造影时内配置机械指数设为0.13,并采用反向编码造影剂成像技术。患者取平卧位,头部略后仰而偏向检查对侧,使颈部充分暴露,将探头轻放在患者颈部表面,让患者保持平静呼吸,沿患者颈动脉由下向上进行纵向及横向扫查,详细记录患者粥样硬化斑块处纵向及横向图像。采用意大利Braacco公司生产的Sono Vue超声造影剂(含六氟化硫气体)进行造影,并于造影前采用0.9%无菌生理盐水将Sono Vue粉剂稀释至5 mL,充分混合至冻干粉全部分散于微泡悬液中,取混合微泡悬液2 mL经肘正中静脉团注入体内。在注射造影剂的同时,启动内置定时器进行实时不间断观察,并记录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造影剂显影的变化情况,保持患者平静及缓慢自然呼吸,直至造影微泡消失为止。

1.3 定量分析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影后时间-强度变化

采用Sonoliver CAP 软件系统定量分析斑块峰值强度(maximum intensity,Imax)、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以及拟合质量(quality of fit,QOF)等指标。对每一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注射造影剂后0~100 s内的图像进行分析,同时要求斑块拟合质量和参考拟合质量均≥75%,即达到良好水平。

1.4 评价指标

比较分析三者超声造影增强率以及包括斑块峰值强度和达峰时间等时间-强度定量分析指标。

1.5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以P < 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超声造影增强率的比较

61个斑块中经超声造影后有38个斑块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强,增强率达62.30%(38/61)。与软斑组相比,硬斑组和混合斑组造影增强率明显下降,造影未增强率明显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6.05,6.61;P < 0.05),见表1。超声造影顺序为软斑组>混合斑组>硬斑组。增强造影增强主要表现为血管壁外层以不同程度的点状、斑状及网状形式逐渐向斑块内增强,以中央及周边增强较为明显。

2.2三组患者时间-强度定量分析指标的比较

以颈动脉管腔内作为斑块峰值强度参考区100%。与软斑组相比,硬斑组和混合斑组斑块峰值强度明显降低,达峰时间明显延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 =12.00,5.10;3.65,2.38;P < 0.05),结果见表2。

3 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作为导致人类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许多研究发现,颈动脉斑块在脑血管疾病的预测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4]。尤其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而与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相关的因素包括:纤維帽薄、巨噬细胞聚集、平滑肌细胞基质减少,核心充满脂肪[5]、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以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等。二维超声检测不能较好地将斑块表面纤维帽及溃疡面结构显现出来,也不能定量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组织成分,因而对其稳定性的评估造成困难。超声造影通常是采用磷脂包裹的六氟化硫微泡作为造影剂的新技术,其对肾脏和心脏均无不良反应。造影剂主要是通过对声阻抗和散射强度的增强,进一步增强检测部分的信号,从而提高管腔内血流呈现的敏感性[6]。

本研究对52例患者的61个斑块进行超声造影检测,其中38个斑块呈现不同程度增强现象,软斑组超声造影增强率明显高于硬斑组和混合组,并具有统计学意义。三者超声造影增强顺序为软斑组>混合斑组>硬斑组。此结果与软斑块的性质密切相关,同时斑块内出血也是血管生成刺激物,其会使滋养血管不断延伸扩大,进而致使软斑块病理性新生血管较为丰富[7]。而混合斑块内也有新生血管的生长,但远没有软斑块内的新生血管丰富。硬斑块则仅有少数或没有血管生长,进而导致血流信号增强不明显。另外,本研究结果显示软斑组斑块峰值强度和达峰时间均明显高于硬斑组和混合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与软斑块内造影剂微气泡灌注明显增多有关,进而使得血流信号明显增强,进一步说明软斑块内的新生血管较硬斑块和混合斑块更为丰富。

综上所述,超声造影能够实时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情况进行检测,并能敏锐地显现出斑块的增强过程,因而能够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正确评价提供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 李超伦. 超声造影在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方面的应用[J].中国临床医学,2011,18(1):109-111.

[2] 熊莉,邓又斌,毕小军,等. 超声造影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显影程度及急性脑血管病的关系[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8,24(10):1583-1585.

[3] Salcuni M,Di lazzaro V,Distasi C,et al. The role of Doppler US in the study of carotid system[J]. Rays,1995,20(4):406-425.

[4] 喬锋利,刘美含,杨艳艳,等. 超声造影在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中的应用[J].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8(2):356-359.

[5] Nighoghossian N,Derex L,Douek P. The vuluerable carotid artery plaque: current imaging methods and new perspectives[J]. Stroke,2005, 36(12):2764-2772.

[6] 杨欣,孙鹏,信天游,等. 超声造影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价值[J].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2,26(11):1051-1052,1056.

[7] Coli S,Magnoni M,Sangiorgi G,et al.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imaging of intraplaque neovascularization in carotid arteries correlation with histology and plaque echogenicity[J]. J Am Coll Cardiol,2008,52(3):223-230.

(收稿日期:2012-12-13)

猜你喜欢

超声造影颈动脉稳定性
非线性中立型变延迟微分方程的长时间稳定性
超声造影与常规超声引导浅表淋巴结穿刺活检的对比研究
乳腺良恶性肿块超声造影典型模式分析及临床价值评价
半动力系统中闭集的稳定性和极限集映射的连续性
超声腔内造影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应用
超声造影在乳腺癌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
模糊微分方程的一致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