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从学校抓起
2013-04-29邹旭峰
邹旭峰
[摘 要]伴随着信息化浪潮和计算机的日益普及,网络正在日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尤其是对青少年学生影响尤甚,因此有人称当代青少年为“网上的一代”。然而,部分青少年只是掌握了熟练的上网技巧,并未很好地掌握上网的道德规范,出现了诸多不良网络行为,产生了一些社会问题。面对网络所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学校要以积极的态度引导学生学习网络知识,不断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使学生学会正确运用网络。
[关键词]网络;道德;学校
社会的发展,决定了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培养学生信息能力是时代的迫切要求,采取简单的“限制”或“不准”来对待学生高涨的上网热情,从长远看不利于培养具有现代信息能力的人才,而且容易引起和加剧学生的对立情绪,影响其健康成长。其实学生网络方面的问题,更多的是反映出教育上的缺陷,反映出教育者的问题,反映出的是教育上的错位与缺位。
一、对网络认识上的错位与缺位
不少学校、家长视网络如洪水猛兽,视网络为产生种种问题的根源,采取种种手段限制,想尽一切办法想让他们离开网络,这是一种很不正确的认识。和任何事物一样,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网络也是一种工具,错的不是工具,而是使用工具的方法,是把它定位在一种什么工具上。网络既是娱乐、消遣的工具,也是学习的工具。网络可以成为学生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一把利器,也会成为射向学生心房的一根毒针。
二、教师自身发展上的错位与缺位
网络是新生事物,面对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相当一部分教师的学习意识淡薄。许多教师的网络素质还很低,对网络的运用水平甚至比学生还低。更有许多教师认为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只是信息技术教师的事情,这样就不能对学生的上网行为进行有效的指导,更无法利用网络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的上网行为也只能不分青红皂白地加以制止。
三、传统道德教育上的错位与缺位
学校的一些道德教育形式单一,功利主义和形式主义色彩浓厚,很容易让学生反感,因此削弱了德育绩效。而网络社会所要求的道德,是一种以“慎独”为特征的自律性的道德,即在个人独处之际,没有任何的外在监督和控制,也能遵从道德规范,恪守道德准则。传统社会中以服从为主的道德范式在网络社会中已部分失效,只有上升到道德习惯和道德信念的高层次上的自律性道德,才能有效地规范个体的网络行为。
四、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少引起学校的重视
青少年时期既是人生最重要的发展期,也是人生一个最为脆弱的时期。现代青少年的生理成熟超前与心理成熟滞后、生理心理发展与社会环境教育往往会产生矛盾,从而使青少年难以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导致青少年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由于与教师家长缺乏有效的沟通,他们内心的心理压力无从得到缓解,而网络则是一片没有传统藩篱、没有师长管束的地域,由于青少年独特的心理特征,更促使他们远离现实社会,寻求压力的摆脱而逃进虚拟的网络社会,沉迷其中。
五、网络道德教育上的错位与缺位
计算机网络化、数字化技术容易使人只见其科技性要求,看不见其中包含的伦理道德要求。学校的教育重心一般放到了智育和网络技术教育上,对网络道德教育则不加以重视。青少年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能力有限,更容易见物不见人,形成单纯追求技术操作知识的片面观念,产生网络行为的非道德取向。这就要求学校改变信息技术课程只讲网络科技知识,不探讨网络道德问题的偏向,解决青少年学生网络道德意识中的“知”的问题。
针对教育中的错位与缺位,学校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学习到位
不学习就不能真正地了解网络,不了解就不能很好地教育引导学生。教师要尽快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教师应努力学习信息技术,成为网络时代的“行家里手”,充分认识到网络环境下的社会生活的丰富性、价值观念的多元性、文化信息的开放性,缩小与学生在文化上的“代际冲突”,努力适应并开创网络时代道德教育的新模式和新方法,不断增强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二)网络的定位与运用要到位
加强校园网建设,在校园网中提供丰富的、学生所关心的、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信息,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以互联网为工具,让网络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使学生有目的地去网上搜寻信息,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也使学生能在网上有事可做。
(三)道德教育体系构建要到位
网络道德教育的“本”在于日常的道德教育,网络道德教育不应仅仅作为针对网络行为的应时之举,而应作为学校道德教育乃至社会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学校则是这一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学校应全面调整学校德育战略,更新德育观念,拓展德育模式,构建适应网络时代的学校德育框架。 责任编辑 沁 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