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生态美育

2013-04-29吴素萍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3年8期
关键词: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

吴素萍

[摘 要]生态美育是当代精神生态危机之下教育的必由之路。通过生态审美教育,将生态审美意识植入小学生意识之中,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结合语文课程的特色,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有意识地融入生态美育,提升小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精神境界。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态美育;教学;人教版

20世纪中期以来,极速发展的工业经济给人们带来极大的物质享受,同时也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基于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深刻思考,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E·Hacekel)在1869年提出了“生态学”的概念,致力于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20世纪60年代以来,生态学研究在西方成为一种热潮,并逐渐从自然科学向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提升和渗透。

在这一世界背景之下,我国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生态美学的相关课题,以独特的理论建构和新颖的审美理念给以往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经验带来强烈的冲击。作为建构中的学科,生态美学一方面需要自身的确立,另一方面也需要更大程度的深化,这都需要生态美育的支持,生态美育由此显得特别重要。所谓生态美育,是指以生态原则为基础,并将生态原则上升为审美原则,通过生态审美实践,培养学生的生态审美情感,提高学生的生态审美欣赏能力。“生态美育的核心内涵即培育具有生态审美观的生态审美人……它不仅可以培养人们对美的感受力和领悟力,提高审美鉴赏的能力,培养人文情怀,更可以让人们在审美的同时养成生态整体人生价值观和生态中心主义。”[1]通过生态审美教育,将生态审美意识植入广大的民众及中小学生意识之中,是当前保护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急需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

九年义务教育中语文学科的总体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要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2]语文教材中包含大量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的内容,是培养学生人文品味和诗意情怀的重要途径之一。结合当代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和精神危机,我们有必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强化生态美育的教学思想,即“以生态审美原则为基础,在语文教学中贯彻生态美的思想和意识,用生态美的眼光来评价对象的语文审美教育”。[3]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有意识地融入生态美育,是提升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和精神境界的重要途径。

一、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生态美育资源

生态美学以当代生态存在论哲学为其理论基础,这种新哲学理论突破主客二元对立机械论世界观,提出系统整体性世界观;反对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提出环境权问题和可持续生存道德原则。曾繁仁先生认为:“生态美学实际上是一种在新时代经济与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有关人类的崭新的存在观,是一种人与自然、与社会达到动态平衡、和谐一致的处于生态审美状态的存在观,是一种新时代理想的审美的人生,一种‘绿色的人生。”[4]从这个意义上看,生态审美意识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自然是相互平等的,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人进行美好生存和生活的基础。因此,生态美所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生命关联和生命共感。

(二)人与社会的和谐

在整个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任何一个人的成功或成就都只有相对的意义,人作为社会人,只有与社会和谐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人与自身的和谐

即人通过自身的不断调整,使内心活动处于平衡和谐的状态,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和平、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人的自我和谐,对于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

小学教材中入选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有许多课文都符合生态美的三大理念,从而成为生态美育的素材。有的课文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壮观景象,那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一幅幅大自然的美景无形间教育学生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有的课文对儿童进行潜移默化的情感陶冶,帮助儿童辨别真、善、美与假、丑、恶,让他们逐步认识世界、体会人生,进一步认识到人与社会的和谐之美;还有的课文能帮助学生树立和谐正确人生价值观,从而端正人生态度。

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中有一篇《荷花》,这是一篇能表现出赏心悦目的自然美的课文。这篇课文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按作者欣赏荷花的顺序描述了公园里一池美丽的荷花和作者看荷花时的感受。“……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就要破裂似的……”[5]全文不到400字,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钟爱自然的情怀,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不仅可以感受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同时也能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又如,《搭石》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家乡的搭石:“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6]让学生体会到了家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之美。正如文中所说:“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家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6]

此类文章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举不胜举,由此可见,小语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十分广泛的生态美育题材,语文课堂是我们进行生态美育的广阔舞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要深刻挖掘出教材中的生态美育资源,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去感受、鉴赏美,才能再现和创造美,才能使学生在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获得提高的同时,在思想上受到生态美的教育,情感上得到和谐美的陶冶。

二、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态美育策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为教学组织者、引导者的教师,应当从生态美学的视角出发,揭示文本中所隐含的价值意义,尤其是注重发掘隐藏于文章中的生态美学思想,结合当代文化语境,给小学生以有益的启迪,从而使学生获得自己的生态审美经验,并进一步产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在语文课中自觉地融入生态美育不仅能使学生具有一种创造性的生态审美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语文课的教学质量,给语文教学开辟一个新的天地。具体如下:

(一)在反复诵读中欣赏自然美

自然美的描写离不开美的语言,那些生动的富有表现力的自然美描写都有赖于美的语言。而朗读可以使书面语言化为有声的语言,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可以把文字描写的画面再现成生活的画面,让形象直接作用于感官,从“美”中产生情,从而激发儿童阅读的兴趣,使儿童真正感受到大自然的美。

例如在教授课文《鸟的天堂》(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时,可以用反复诵读的方式启发学生联想,使孩子们深深地感受到祖国南国风光的美。首先,采用自由小声吟诵的方式,让孩子们初步了解鸟儿热闹的场景;接着,由教师启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有感情的吟诵,展示由一只鸟到两只、三只以至众鸟齐飞的沸腾场面;最后再听配乐录音示范朗读,欣赏那众鸟齐飞、鸣声婉转的天堂美景。整篇文章洋溢着作者对生态美的愉悦和赞美的情感,在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的同时,又使人对生态美产生深深的爱和深深的思索。用这样的理念和方法进行语文教学,学生必然会联系现实,珍惜和维护自然生态的思想感情以及使自然生态避免遭到人为污染和破坏的意愿油然而生,由衷地希望人类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更好地改善生存状态和提高生命质量。

此外,古代诗词中有着大量对自然美景的描述,教师应充分利用,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诗中写出了香炉峰高耸入云端,在太阳的照射下呈现紫色。在这崇山峻岭之中, 一条瀑布倾泄而下,“飞流直下”四个字写出了瀑布的流速和形态,让人感觉到好像是九宵外的银河从天而降。教学时可以通过大声齐读这首诗,体会大自然巧夺天工之美, 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又如杜甫的《绝句》,诗中的“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色彩搭配和谐而鲜明,与“千秋雪”“万里船”形成了鲜明对比,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利用反复吟诵使学生感受到这种秀丽与雄伟的完美融合。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表现大自然美景的中外优秀作品,如《秋天的图画》、《黄山奇石》(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笋芽儿》、《日月潭》(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秋天的雨》(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触摸春天》、《蟋蟀的住宅》(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等,语文教师不能仅仅把它们当作一般的情景交融的美文或传统意义上的诗文来教学,还要与时俱进地以新的视角挖掘教材的内在意蕴,在教学中自觉地融入生态美育。教师通过指导,让学生明白每一个公民在欣赏这种自然美的同时,还要珍惜它,不要让它受到人为的破坏,从而让所有的公民都能诗意地栖居在地球上,使我们的生命质量更高。

(二)在细细体味中感受人情美

生态美学所提倡的是一种“整体共生”原则,并不仅仅是指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包括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共处,也就是我们所经常说的“人情美”。把审美教育渗透到语文教育中去,目的不仅是让儿童凭感性直觉感知事物外在的一些特点,更重要的是感受、体验、领悟其中内在的意蕴,让他们分辨出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培养他们鉴赏人情美的能力。因此,除了反复吟诵课文,教师还需要启发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反复推敲,透过字面把潜藏的意思挖掘出来,把蕴藏于字里行间的含义过滤出来,通过对重点句的有感情品读,加深理解,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人情美资源,学生可以在对教材的欣赏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力量,净化自己的心灵,培养自身坚定的人生理想和坚强的人格。在优美的语文课文中,日月星辰、清风细雨、梅兰竹菊等等,不只是对自然景物的赞美,更融入了作者的人格精神或社会形态的意象,是自然美与精神美的完美统一。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和融入生态美育,绝不是应景文章、权宜之计,而是一种让学生得到生态美的情感陶冶、生命体验和心灵感化,提升学生生态意识、审美能力和精神境界的教学改革。

如在《小桥流水人家》《珍珠鸟》(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细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强烈愿望,在学生心灵深处培植对自然生态真诚关爱的生态意识,进而塑造学生珍惜和呵护自然生态的健全人格;学习《白杨》不仅要让学生领略到白杨树的高大挺拔,更要让学生学习白杨树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不怕困难、坚强执着的精神。在学习这类文章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从而端正人生态度,走向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相处的成长道路。

而在讲授《去年的树》(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时,不仅要让学生体会到友情的珍贵,也应该让学生理解作者新美南吉真正感伤的原因:人类无修止的破坏让朋友之间美丽的诺言无法兑现。

(三)在审美实践中创造生态美

教育之美在于创造美,创造美不仅是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最佳途径,也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最佳方式,是审美教育的归宿,是教育的最高阶段。生态美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师可以结合校园、家庭、社会,将教学融入真实的环境,通过教学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学生与日常生活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形成多层面的互生互补关系,并采用多元文化教育,使学生得以跨学科地接受知识,让学生在生态审美体验中获得情感上的陶冶,在生态审美实践中获得理性的启示。

语文实践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现代语文课堂应充盈着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讨论、游戏、表演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更多的机会去创造美。在有些课堂上,可以让小朋友画一画,演一演。有的课文生动有趣,可以在学生读熟、理解的前提下,编成课本剧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感受到和谐之美。

审美实践是无界限的,形式不一而足。除了画一画、演一演之外,还可以有许多不同形式的实践。如办手抄报、成语竞赛、古诗词背诵比赛、历史名人总结、上街找商铺错别字、对对联等,教师可以因地制宜,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恰当而有效的实践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觉美、创造美,从而达到语文教育的和谐之美。

三、小结

和谐意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而构建和谐社会首先应当培养人的和谐意识。以和谐为中心的生态美育,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教育生态观,对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精神和谐具有独特的作用,为指导当前的审美教育,消除应试教育的弊端,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通过生态审美教育,将生态审美意识植入广大的中小学生意识之中,是当前保护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急需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人类“诗意生存”的基础。语文美育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阵地,也应义不容辞地担当起生态审美教育的重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审美观,培养学生的生态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生态审美能力,促使学生成为生态审美人,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方焓.生态美育视域下的中小学语文教育[D].广西民族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10,8.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

[3]丁永祥.语文美育应重视生态审美意识的培养.[J].河南教育,2004,(9):31.

[4]曾繁仁.生态存在论美学论稿.[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51.

[5]节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语文》中《荷花》一课.

[6]节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语文》中《搭石》一课.

责任编辑 蓝光喜

猜你喜欢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基于历史中“人”的历史叙事——以人教版《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为例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人教版“两极世界的形成”商榷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新人教版《逍遥游》中几处标点符号误用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