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导学案运用于高中语文阅读的几点原则

2013-04-29杨慧兰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3年8期
关键词:导学案阅读原则

杨慧兰

[摘 要]学案导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运用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运用好导学案,按照一定的原则编制好学案和运用学案。

[关键词]导学案;阅读;原则

导学案运用于高中语文阅读,既要发挥导学案导学的优势,又要结合阅读教学的特点。

一、基础性与提升性相一致

“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阅读教学的提升主要是在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之外, 通过阅读优秀作品,了解重要的文化知识信息,体味山川美景和不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感受生命真谛、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创造和科学中美的真谛,培养高尚的的审美情趣,提升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文本,让学生喜欢汉语,具有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陶冶个人生活学习的性情,追求高尚审美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语文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在基础教学中,必须体现其工具性的特点。阅读教学又是重要环节之一,导学案阅读教学必须体现基础知识的积累和阅读能力的训练,问题的设计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习目标不宜太高、太难。

二、自主性与指导性相统一

在新课程的条件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所谓学习自主性就是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我能够学,自己尽量学。”不懂的,在教师的指导下和与同学的交流中再做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指导和激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条件。所谓指导性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导学案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性学习与教师的指导性教学要求站在学生的角度,在深挖教材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导学案,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课前的预习是导学案中的重要环节,如何让学生进行有效的自学,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学生案要求自主学习教材,完成导学案中自己能够完成的任务。它要求教师在预先编好的导学案中制定合理的学习要求计划,让学生自学有明确的方向,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走向课堂。教学时,让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自主阅读文本,主动讨论重难点和疑点,主动思考解答问题,自主概括结论。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来获得知识。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应该相统一,共同完成语文教学目的,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和教师两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独立性与合作性相结合

所谓教学中的独立性就是学生表现为我能学,学生有强烈的自主学习欲望和学习能力。学生学习独立性的养成是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和训练,要让学生在阅读中转变为自我内在需求的“我要学”,必须以兴趣为主,同时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导学案的课前设计和导入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好奇进入课堂。教学环节设计合理,知识难易有梯度,既让学生在阅读课堂中有收获的喜悦,又有挑战的刺激。学生责任感的的培养是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把知识与他的现实生活、他的个人成长、他的未来人生建立起连系。导学案阅读教学要教会学生阅读的技巧,在做题中训练答题的规范,这样,学生在阅读中心智得到成长,在考试中收获成就。

所谓学习的合作,它是相对于单个人的独立学习,是一种学习者的群体思维活动,它是一种学习的方式。“强调合作学习的重要,养成互相交流探讨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

为何将导学案运用于阅读教学要坚持学生独立性和合作性相结合的原则呢?其实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是阅读教学中的两种不同阶段,不同的状态。阅读终归是个人的事,但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美的感受、美的体验或者阅读的疑虑困惑则需要在探讨中得以解决。阅读课上,教师要给足学生进行文本的独立阅读和思考的时间,教学每篇课文时提前一天把学案发给学生,学生根据导学案目标要求做好预习,预习中划出不懂、自行解决不了的问题。之后再将导学案收上来,进行情况分析,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当然,不是所有的课堂学习内容都应采用合作学习与独立学习共用的方式。较简单的识读认知任务,学生独立自学就可以。而问题设置有难度的较复杂、综合的学习任务,则需要不同形式的合作学习。

责任编辑 周正旺

猜你喜欢

导学案阅读原则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撑一支竹篙 向更深处漫溯
浅谈如何提高导学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效性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