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新政

2013-04-29孟秋怡

群文天地 2013年8期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新政

孟秋怡

摘要:文章试对三次新政略作简述并对三次新政发生的背景、目的、性质、影响等进行一些比校探讨,不揣浅陋,就教于广大同仁。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三次;新政

自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至二十世纪初,洋务新政、戊戌新政和清末新政相继出台。对于这三次新政,史学界褒贬不一,现对其做如下探讨。

一、三次新政简述

(一)洋务新政

又称自强运动,同光新政,是指1861年至1894年,是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的一次自救活动和‘求强”、“求富”的变革运动。十九世纪60年代,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继续发展,为掠取更多的侵略利益,在经济上加紧侵略中国,使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国内人民起义不断,边疆危机四起。面对内忧外患,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洋务新政。洋务新政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是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洋务新政开始了中国的工业化,并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戊戌新政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已从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它们不仅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而且加强了对中国的政治侵略,企图瓜分中国的领土,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十九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这是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的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也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虽然变法最后失败了,但是它宣传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三)清末新政

又称庚子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是晚清继洋务新政、戊戌新政之后的第三次重要变革活动。1900年后,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加剧,全国各地反压迫、反侵略武装起义风起云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迅猛发展,清政府统治危在旦夕。为了维护自身统治,清政府从1901年起陆续推行“新政”,到1912年清帝退位止,历时十载,虽然失败,但也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新政”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面对着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式,“新政”并不能帮助统治者渡过危机。

二、洋务新政、戊戌新政、清末“新政”的比较

洋务新政、戊戌新政、清末“新政”都是清政府针对时局的变化而进行的重大政策调整,对三次新政发生的背景、目的、性质、影响等进行一些比校探讨。

(一)三次新政都是发生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背景下

洋务新政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法联军进入北京、清廷亡命热河,西方列强通过《天津条约》把侵略势力由沿海延伸到内地,清朝内外交困。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实行洋务新政。十九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救亡图存是时代的主题,维新派把救亡和变法联系起来,提出改良方案,实行的戊戌新政适应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清末新政是在中华民族面临又一次严重危机的情况下产生的。八国联军侵华占领北京,清廷亡命西安,中外反动势力完全勾结,《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伴随着民族危机的空前加剧,以资产阶级为领导的革命斗争风起云涌,清朝统治岌岌可危。这种形势使得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统治者要乔装改扮,实行“新政”,以挽救灭亡的命运。

(二)三次新政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三者都有挽救民族危机和缓和国内阶级矛盾的意图,但侧重点各异。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维新派力倡变法,通过政治改革从根本上扭转国势衰落的局面,具有鲜明的爱国性。“新政”的主要目的是要完成列强在《辛丑条约》中给清政府规定的镇压人民及赔款等任务,以保住其反动统治,与爱国图存关系甚微。甲午战争的惨败,宣告了标榜“自强”、“求富”的洋务新政的破产。

(三) 洋务新政、维新变法、新政和立宪都是清政府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三次新政是世界资本主义潮流冲击下的产物,洋务新政和清末“新政”是在民族危机和国内矛盾激化的情况下,由地主阶级掀起的自救运动,以挽救封建统治。

(四)三次新政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洋务新政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戊戌新政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有利于西方思想和科技的传播,对中国社会起到了启蒙的作用。清末新政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三、小结

近代中国处于前所未有的时代嬗变之中,对于洋务新政、戊戌新政和清末新政的论述应力求客观、全面,以免失之偏颇,难以令人信服。

参考文献:

[1]王振宁.论改革在世界近代史上的作用[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36-137.

[2]张凯斌,姜锋,谢小琴.探寻新世纪10年世界近代史研究的发展轨迹——“中国世界近代史学会2010年年会暨英国史国际研讨会”综述[J].史学集刊,2010(5):125-127.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學历史与社会学院)

猜你喜欢

中国近代史新政
“新政”爆款第一车?
新政不是“半夜鸡叫”
新政
新政
关于新政的思考
浅析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
浅论义和团运动的性质
关于中国近代史中“范式”问题的理性思考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式教学的思考与实施
新视角看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