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大学生生态意识培养

2013-04-29陈小娜

群文天地 2013年8期
关键词:生态意识环境保护培养

陈小娜

摘要:高校除了具有教学科研、培养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任务外,还需具有引导社会思潮、建设社会精神文明的社会功能。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在此形势下探讨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意识问题非常必要,对提高大学生环境意识及综合素质意义重大。文章从生态环境教育、实践、消费观和周边环境治理等四个方面提出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意识观,以期和大家共同讨论。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意识;环境保护;培养

生态意识是指“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所反映的社会思想、理论、情感、意志、知觉等观念形态的总和,是人类思想深层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认识”。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付出的生态成本是非常高的,基本达到了世界平均水平的1.25倍。因此,生态意识的树立和培养对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人—社会—自然”的关系,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作为一项基本原则,重新调整人类行为,更好地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的统一。

其中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更具有其特殊意义,因为大学生受过良好的教育,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他们今天生态意识的状况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的主流社会生态意识,直接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因此,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是我国整体生态意识水平提高的关键。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就目前来看,绝大多数大学生都能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具有基本的生态保护意识,但是这还远远不够,因为目前生态道德并没有成为大学生的普遍行为准则,像乱扔馒头饭菜、毁坏公共设施、随地吐痰、胡乱焚烧杂物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还屡有发生。另外,大学生的生态环保知识也比较匮乏。笔者针对上述基本情况,经过认真思考,在如何培养大学生生态环境意识方面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1.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管理。

学校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最好平台,生态环境保护的教育工作对培养学生生态环境意识非常重要。我们可在开设常规环境课程的同时,多举办生态环境问题讲座,普及环保知识;多开展环保主题活动,倡导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习惯;多组织环保公益活动、在学生会组织中建立环保协会,并在平时也加强环境教育宣传工作等,借此创造良好的生态意识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使大家逐渐强化环境保护意识,最终转化为实际行动,使意识和形态保持一致。也可开展专题教育,让大学生了解生态意识的主要内容和努力目标,以及具备基本的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于得意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我们的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通过专题教育,可让大学生了解更多的调查报告和数据资料,用一些实际发生的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对大学生形成更为直观的冲击,让他们深切地认识到人类生态环境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从而更加坚定地培养自己的生态意识。

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实践活动。

参加社会实践在大学生生态意识培养的过程中,可以让他们更为深刻地了解环境问题,缩小环保理论知识和环保行动之间的差距。可采取的方式和途径是非常多样的,如可组织学生参观污水、垃圾处理厂等,使之更为直观地认识到环境污染给人类和社会带来的危害;成立各种“生态环保团体”、“绿色俱乐部”等,利用假期时间开展实地考察调研活动,组织他们深入到自然保护区进行环境方面的调查,通过调查,使之认识到生态意识养成的必要性、迫切性。

3.加强健康消费理念的培养。

物质财富的快速增长引发了消费主义的盛行。消费主义是一种不顾及社会发展条件与生态环境的平衡而盲目追求高消费的一种消费思潮。它不是针对使用价值的消费,而只是一种纯粹追求时尚的消费。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越高,消费品的寿命越短,相对应浪费的程度也就越大。

4.加强学校周边环境治理。

学校和周边的居民区构成了一个小社会,在校大学生的日常消费与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双方在生态环保意识和行动上也是相互影响的关系。目前高校周边一般为方便学生生活而开设了很多的饭店、超市、小摊位等,而他们的生态环保意识却都不是很高,肆意破坏环境的现象还相当明显。所以高校应联合政府相关部门加强对高校周边环境的监管力度,使小摊、小贩规范化、环保化,校内与校外联合整治,从而实现建立绿色生态校园的目标。

我国是资源大国,但人均资源占有水平却非常低,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新一轮的高速增长正遭遇生态环境逐步恶化的瓶颈制约,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发展的生态化发展之路。因此,生态环境保护必须成为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否具有良好的生态道德意识,是现代社会衡量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我们要充分发挥学校育人的优势,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大学生——我们未来的建设者与管理者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念,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创建人类更美好的生存空间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余志健.生態文明与生态文明教育[J].教育探索,2007(6).

[2]胡三林.生态文学:批判与超越[J].文艺争鸣,2005(8).

(作者单位:保定学院基础教学部)

猜你喜欢

生态意识环境保护培养
环境保护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人对自然的暴力
解析小说《白鲸》的生态意识和德性伦理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生态意识渗透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