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课人文素质的培养
2013-04-29禹青
禹青
摘要:高中语文要注意通过课文内容引领学生向真、向善、向美,最终具备人文素养,成为合格人才。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人文素质
高中阶段的学生大多在青春期末期,生理上已几近成人,但心理上尚未完全成熟。他们自我意识较强,但自制能力却较弱。所以往往做出一些相对来说较逆反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提升其人文素质,让他们懂得尊重、谦让、关爱,就显得十分重要。人文素质包括人格、人伦品德、对生命价值的正确态度、对他人的正确观念等与人的社会行为有观的思想观点和行为素养等。人文素质的形成非一日之功,而要在数年的生活中慢慢形成。对学生而言,语文是让他们获得人文素质的重要学科。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承担着义不容辞的使命。那么,高中语文如何来完成这一使命呢?下面笔者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教育学生向“真”
真,乃人之最根本的一种品行,是人文素养的重要部分。真,就要求人要真诚。首先,对人要真诚,不做欺人之事;其次,对事要真诚,不管做什么事,都应以一幅完全真诚的态度去面对。
高中语文中不少文章都在呕歌真,学生在阅读理解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会被引导向真求真。比如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人以真诚的情感歌颂自然,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学生在阅读和理解中自然会受到这种精神熏陶影响。
二、教育学生向“善”
善,亦为人之根本。善者,能感人,能聚人,在社会中往往与他人处得融洽。高中语文教育应通过一些具体的文本的阅读理解,引导学生向善求善。首先,引导学生学会善待别人。即要让学生培养博大胸怀,当然别人无意间有所冒犯,不必与之斤斤计较,而要以博大的胸怀纳之容之。其次,要与人友善。这主要指在与人交往过程中,要以和善的面貌示人,不要动不动冲犯别人,与人形成对立关系。当然,培养学生向善,不能光靠说理,更重要的手段应该是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受到感化。
善,还要求学生有怜悯之心。一个懂得怜悯的人,心内往往存着最大的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同情弱者,对受难之人保持一颗悲悯之心。
三、教育学生向“美”
一方面,语文教育要引导学生学会审美。一是审自然之美。高中语文不少课文里涉及到了自然美的审视,如《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中,一个“看”字引领的景象:“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里描绘了一种宏阔的自然美,引领学生感受到这种自然美之后,也才能体会到词中这些描写所构拟的意境美。二是审社会之美。在语文课本中,这些文章所描绘的自然美里往往蕴含着社会美的信息,教师要引领学生在进行自然审美的同时,把握其中蕴含的社会之美。
另一方面,语文教育也要引导学生学会创造美。一是创造美的语言。不管是什么场合的言语活动,都要引导学生追求语言之美,具体说来就是不说脏话、流话;懂理尊重别人,不说伤人自尊之话;懂得谦逊,不说自大之话。总体上看,言谈上要尽量求雅,而不趋俗。二是创造行为美。在生活中懂得帮助别人,主动为集体,为他人奉献;遵守公德,不乱吐痰,不乱丢垃圾,公交车上见到老人主动让座,尽量避免做出对他人生活造成负面影响的事情。
高中语文中,很多课文可以用来引导学生的行为美。如莫泊桑小说《项链》,学生读了之后,教师可引导他们体会其中人物所体现的美或丑,此外,还可以通过系列问题引导他们思考延伸,比如让他们讨论“如果玛蒂尔德最后知道她丢失的仅仅是一棵假项链,而赔偿的是真项链,她会怎么样?”在讨论这个问题过程中,学生一定会展开丰富的联想,说出各种可能的答案。在此基础上,不妨让学续写这篇小说,在课文教学之外,又进行了写作训练。
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关于人的审美引导。很多学生很容易只重外表,忽略内在美的重要性,为此,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以品质论人,而不以貌取人。
以上真、善、美三个方面共同构成学生的人文素质,教师在引导学生形成这些人文素质的过程中,自身也要起到榜样的作用。如果一个教师本身缺乏人文素养,还夸夸其谈地和学生讲人文素养,首先就违背了“真”,其次也非“善”,更说不上“美”。这种情况下,恐怕就会是教师在上面讲得热闹,学生在下面不停鄙夷。所以,教师在工作中或工作外,都要注意自身的人文素养修为,要力求在任何时候都做到真善美兼具,哪怕是独处的时候,也要做努力做到“慎独”,即独处时也不缺少人文素养。
市场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使很多人价值观念趋俗,道德水平滑坡,就连尚在学校的学生也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影响,造成他们人文素養不够。为此,作为中学中重要的人文学科之一的语文,就应当积极主动担负起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使命,使学生向真、向善、向美,通过课文中一些事件和人物的感化陶冶,让他们形成高尚的人格和审美情操,成为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顾明远.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辩证关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1991(2).
[2]皮连生.智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刘伟.高中语文教学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意义[J].语文教育,2008(6).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