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
2013-04-29流水
流水
父亲是贫农出身。母亲一辈子在埋怨父亲没知识、不文明,不讲理。父亲说话粗,母亲的面子常常被这粗话辱没,于是知识和修养在母亲眼里尤为高贵,而在父亲看来那些是虚假和做作。父亲不讲文明在公共场合高声说话,还习惯脱掉一只鞋坐在屁股底下……父亲的习惯是农村带来的,与城市人格格不入,更与母亲水火不容。父亲不讲理,我小时候,一次,外婆给我倒洗脸水,我伸手去接烫红了手指,可小孩子喜欢虚张声势,我大哭起来,父亲见状对外婆高声说:“咋故意倒热水?”外婆一气之下去舅舅家住了几天。70年代,住房都紧张,家家户户都在屋外搭一间小厨房,父亲非说那一砖宽的地方是自己家的,而邻居说在他家窗户底下应该是他家的地方,为此两家吵得面红耳赤。
父亲常和母亲爆发战争,家里的火药味冲天。一日,父亲黑青着脸气咻咻从厨房里出来回头冲母亲说:“离开我,你们试试,哼!”就背起大手甩门而去。我们知道又发动家庭战争了,急忙安慰母亲不要生气,那一刻我们和母亲好像是同一战线的革命同志,有荣辱与共的情感,我们严肃的批评父亲专制武断,背地发泄对父亲所有的不满。其实我们根本不了解吵架的原因,但看着母亲的脸色缓和了,气也渐渐消了才放心。年少的无知和冲动后,成人后才体会到父亲面对一个不怎么会做家务的妻子,心里是多么着急和无奈。父亲对母亲的责备是完全有道理的,母亲经常把面条煮成一锅浆糊,做菜的味道苦咸难以下咽,每次父亲用筷子夹起一根土豆丝都会惊讶地瞪大眼珠说:“这是房梁。”我们忍不住偷偷笑,母亲也忍不住笑。母亲从小是外祖母宠大的,只会织毛衣,对柴米油盐一窍不通,手持菜刀或拿擀面杖就像端枪使棒,那个架势和那个神情,让人忍俊不住。母亲还有一个让父亲发脾气的原因是母亲不打报告就随便将他的东西“搬家”,母亲爱整洁爱干净,见不得父亲乱摆放,便今天把零碎整理到抽屉,明天把衣服整理进柜子,而父亲更多的时候是喜欢顺手拈来,不必为翻箱倒柜瞎折腾时间,所以父亲一见东西又被“搬家”了,就立刻火冒三丈,大发雷霆。有一次我劝母亲说:“您努力改造我爸一辈子,我爸也没变样,您想想,他有自己的喜好,再说都八十岁的人了,您就顺着他吧。”母亲停顿一下,说:“以后随他吧。”我见凑效!为奖励二老,我请他们吃一顿海底捞。
母亲说父亲是“怪人”,陕西话意思是脾气古怪的人。父亲脾气古怪,性情冲动,话语鲜明,用句时髦话说,这叫个性!还有当下人们讲自然生态、节约环保、低碳生活,而父亲早站在时代前列了。父亲不穿化纤衣服,不用洗衣机,不用餐巾纸和塑料袋,父亲不习惯淋浴,说浪费水,父亲不坐电梯说遇上危险出不来,父亲不看电视说对眼睛不好,也让我们少看。父亲对棉花做的衣物和被褥情有独钟,说鸡毛鸭毛轻飘飘怕飞了。父亲对于“微波炉”、“纳米技术”、“数码相机”一律不接受,在父亲的老“辞典”里只有:“过去”“穷日子”“别浪费”“有你受罪的时候”连起来就是:“过去的穷日子,没吃没喝,现在你们浪费东西,有你们受罪的时候。”
1949年是解放战争的最后一年,当时全国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父亲随部队由延安转战西安市公安局公安部队工作。父亲可谓是老西安人,他爱西安,他说这里是他的第二故乡。西安的大街小巷没有他不熟的,别人问路没有他答不上的,像什么昌仁里、卧龙巷、回民坊、竹笆市、马厂子、五味十字、劳武巷、菊花园、大麦市、骡马市等等,说起来如数家珍一般,他对西安的传统名小吃也耳熟能详,例如:德懋恭的水晶饼、老孙家的羊肉泡馍,德发长的饺子、白胖子的花生米等,父亲去外地旅游逢人说西安好,别人都以为这老汉做广告“吹牛”,其实他是对这座历史文明的古城有着深厚的感情。
父亲常爱蹬着他的小三轮车满街转,随手买些菜放进去,遇上熟人捎一程,乐此不疲。
父亲一辈子节俭,有人说他是九毛九。我一直对此持反对意见,父亲是山西人不假,但山西人不见得都“九毛九”,只是父亲细发,一粒米掉在桌上也要捡起,菜叶子黄了不舍得扔,宁吃馒头也不吃肉。早年间父亲抽的是便宜烟,而我们饭桌上顿顿都有肉;父亲喝的是苦丁茶,而邮寄给奶奶的是茉莉花茶;父亲和同事一起吃饭,常是他买单。有一次,父亲脚上的布鞋破个洞,母亲让他下班回来捎一双新的,结果捎回来的一看两只鞋都是左脚,问怎么回事?父亲一笑说:“处理的,能穿就行了。”现在每次说起这段往事父亲会说:“那个年代人穷的买不起鞋,现在鞋多的穿不完。”父亲总是把“九毛九”留给自己,把财富留给我们,什么财富呢?是吃苦受累的精神,是勤俭节约的美德,更是做人的朴实。相反,母亲不舍得花钱,亲戚朋友都知道母亲有个嗜好——爱攒钱。母亲却说:“你爸一辈子不知道银行门朝哪开,他花钱手大,我就得仔细些,都花光了,有点急事怎么办?”母亲言之有理,居家过日子哪能都花空了,得留点应急的钱。这一点母亲是有先见之明的。而父亲却说:“我不存钱,吃干花净,落得安省。”他们各持己见。中国的思想家庄子不是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是的,谁能留得住光阴?生命在光阴中确如白驹过隙,消失的是物质,留下的永远是精神。
人都说子承父业,父亲影响儿子,儿子踩着父亲的脚印走。中国人讲:百善孝为先。父亲是孝子,回老家常给奶奶洗脚揉背,二叔说奶奶听说父亲回来,就早早站在家门口张望,一直望到日头落下。奶奶三十岁上守寡,拉扯大五个儿女吃尽苦头,父亲作为长子是有义务床前尽孝的。二婶说老家礼法多,儿子回去的第一晚上要跟母亲睡在一张炕上说话。我问父亲是这样吗?父亲说:“离家时间久了,老人想念哩。人老了都盼儿女在身边,图个高兴。”我理解父亲作为儿子对他母亲那份深厚的情感,同时也感悟到为什么逢年过节,父亲就盼望我们都回家,每年春节的时候,父亲早早开始忙里忙外,又是张罗贴春联,又是准备压岁钱,还催母亲把房间打扫干净等孩子们回来住,母亲说父亲像个孩子,对过年永远充满快乐。而我知道父亲是有传统文化情结的人,他的骨血里流淌着中国人的理念,他的生命里蕴含着不衰的活力,他的心底深藏着对儿女们无私爱意。当人们选择外出旅游度假或网上过年时,当城市的年味越来越淡时,当儿女们只顾着自己的“小”家时,我们丢掉的是中国传统意义上“年”的文化。
父亲脾气急躁性格固执,但一辈子对工作兢兢业业,他说:“党教育我们诚实守信,认真踏实,哪像你们现在的年轻人动不动就‘罢工(他把跳槽叫罢工),像什么话吗?”我说那叫“您不懂,那是紧跟时代步伐,站在时代前沿。”我深知我们家这位老革命落伍了,不与他老人家较真,只要他健康快乐就是我们做儿女最大的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