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院别情
2013-04-29王庭德
王庭德
张家湾的那座古宅就要拆掉了,那份难舍的情结让我回乡的第一件事就是去那里看看,想最后看它一次矗立在夕阳下的倩影。
沿着崎岖的山路,积雪还未融化,踩着松软的白雪一路走去,兴奋的心情驱走了严寒。当我赶去的时候已天近黄昏。驻足在宅子前,凝望那古朴中透着庄重的残垣,心中感慨万千。古老的建筑历经了多少风雨沧桑,虽然已残破不堪,却仍然用那坚强的身躯承载着风雨洗礼,在他的身上刻着多少岁月变迁的痕迹。
夕阳的余晖映着遥远的天边,象害羞的少女的脸与古院偎依在一起,它们早已谙熟,光和影融合在一起,一起在断垣边听着风的絮叨。
其实这个古建筑已斑驳不堪了。跨过约一尺高的石门槛,只见杂草丛生的墙角有鼠族的原始洞舍,久未修葺,连洞口的蜘蛛网也早已破烂不堪,沾满尘土。本来已快倾斜的墙体又开了几个豁口,尽管如此整体却不失前朝遗风。那种雕塑、构檐、壁画、青砖无不透露着大气与高超的工艺,让我折服。我久久的驻足并深呼吸,好想让这种气息停滞在我的大脑深处。
据村里的老人说那原来是一处地主的豪院,主人姓张,人称张员外。旧时共有三个天井连环套院,现仅存一座天井院、前院的门楼和左侧围墙。天井院小巧玲珑,由面阔三间前厅、上房和面阔两间两厢组成,平面近似正方形。沿十级台阶入前厅,两房门板上部都以红漆作底,并刻诗附于门框,只见那行书阴刻涂金,书法秀丽流畅,诗意古雅深奥。其中,右房门刻:“未央月晓度疏钟,凤辇时巡出九重。雪霁山门迎瑞日,云开水殿侯飞龙。轻寒不入宫中树,佳气常浮信外峰。遑羡枚皋扈仙毕,偏承霄汉屋恩浓——元旦”;左房门:“柴微晴雪带恩光,绕杖偏随鸳鸯行。长信月留宁邂晓,宜春花满不飞香。独看清素凝清禁,已觉清寒让太阳。显柱盛名惠绝唱,风流谁继汉田朗——佳节”。
走过前厅中堂,迎面是一个板壁,两侧隔间安的是花结式落地长窗;沿中堂两侧通向天井院的边门顶部有墨书门额,右为“止步扬发”,左为“芝兰其室”;其上单房门亦各刻古诗一首,右房门刻:“兰汁凝膏彻晓煎,沉沉相映夜如年。擎来看竹浑无际,秉去题蕉只有箭。火树依然成绿树,金莲忽而换青莲。汉宫昨夜新传出,春色平分御柳烟——放意”;左房门刻:“柴门谁与惜苍苔,躬不乘车长者来。片刻未通先看竹,一蔬才设便衔杯。东至棋酒原推谢,绿野风光久姓裴。最小一丘何足羡,亦劳化履重徘徊——偶录”;上房正面装六格扇门,门心透刻花鸟、人物,中堂壁板浅浅地浮雕着鹿、鹤、美丽的凤纹图案等,做工细腻,生动传神。
看着看着我已忘记了时间,这时月亮已经升起来了,心里除了惊叹之外还有什么呢?这是一所什么样的宅院啊?从这些诗句来看,这个张员外竟有着如此高雅的审美情趣,其处世的洒脱,竟有几分陶令“采菊东篱下”的遗风。可惜,由于年代久远,连村里最年长的人也说不清楚张员外的身世。只记得张员外的后人在文革中被摧残,后来都迁到了外地,再也没有回来过,想想也是,只有这种高雅的人才有这么好的欣赏水平。
现在仅存的那一座天井院已破败不堪,追求现代文明的人们用双手拆去了它的骨架,掀了它的脊梁。一座座崭新的楼房从他的身上拔地而起,站在残留的天井院断门前。
是呀,一个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不能停留在历史的记忆里,时代的发展让我们拥有更多的梦想,尘封的思绪在这古老的建筑中慢慢清晰。
茂林修竹铜钱关
我的家乡——旬阳县铜钱关乡,有万亩天然草场,有5.3万亩天然林和没有受到任何污染的碧水蓝天,更有满山满崖的青竹。真是一个乡村旅游的好去处。
竹子不单生,孤竹可成林。它们在地面上贴胸并肩、挺拔雄劲、同步向上;在地底又盘根错节、亲密无间。鲜嫩的竹笋,不惧重压,坚挺如钢,破土断石,奋发自强,其繁衍快速、劲疾伸展的韧性是非常惊人的。更独特的是它生不择地,去不留痕,险山乱岩生,荒野僻壤长,溪畔宅旁、房前屋后,再险恶之地也咬定不放,安然处之,鲜活碧绿,青翠如茵;微风摇曳,又如绿绸翻动;农家小院也多以竹缀景点缀环境,使人如置清幽仙境,有心平气和之感。
晋代王徽、清人郑板桥皆爱竹。在这些文人墨客看来,竹园是诗是画。倘看见小桥流水、竹篱茅舍,或阡陌交错,茂林修竹,又会抒写歌吟出几多恬淡的境界,旖旎的风光,仿佛桃花仙源。殊不知那万千竹篁,恰如一块绿色之幕,遮掩了多少农家的艰辛困窘。
家乡人种竹,却不是因为仰慕其虚心正直、壮志凌云的高风亮节,也绝非为了欣赏其龙吟细细、凤尾森森的绰约风姿。如果把苏东坡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说给山里的老农听,他们是会当作笑话的。可王徽曾说“不可一日无此君”,不想却为种竹的乡亲们讲了一句大实话。
在很早以前,竹子就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可用来照明,也可加工农具、家具,如背篓、晒席、竹帘、笊篱等;小径竹用做菜园篱笆、瓜棚豆架,还可作手杖、晾衣竿、钓鱼竿、编竹帘等。春可挖笋,卖笋壳,也是造纸业的重要原料之一,即美化环境又增加收入。伴随着人类的繁衍而发展,人们也与竹子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天然竹林及人工造林,点缀着家乡的沟沟岔岔,山山峁峁。家乡竹以山竹、水竹、金竹、斑竹为主,近年又引进适生的毛竹,笋用竹、材用竹二者兼顾。2003年春,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机缘,县上又在乡里建成100亩毛竹苗圃地,为全县提供充足的良种竹源。目前,青竹已成为家乡的主导产业,并且是市委书记的联系青竹基地。
每每冬季来临,商家们就会争先恐后地收购山野竹了。去年腊月我在家乡看到,细指头粗的青竹棍上涨到了1毛钱一根,大大激发了乡亲们的积极性。他们每天早早起床,天麻麻亮就已吃过了早饭,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约好了似的,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上山了,只听见漫山遍野到处响起一片砍竹、放竹的噼里啪啦声……
一个冬季下来,乡亲们每家每户卖竹棍的钱,少说也是千儿八百的。与此同时,家乡每年还享受着退耕还林补助350余万元,出售竹产品产值达到150余万元,仅此一项全乡人均收入800多元。如今竹笋、竹器、竹炭、竹原料等各类竹产品已源源不断地从这里产出。农业生产务竹、经济增收靠竹、改善生活食竹,已经成为家乡人的真实生活写照。
一根根青青翠竹,一片片幽幽的竹林,与家乡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着。随着生态旅游事业的不断发展,这茂密的竹林,一定会吸引来更多的游客到我的家乡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