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小学语感培养的策略
2013-04-29费敏伟
费敏伟
杭州师范大学江平教授认为,“小学语感”指小学生对语言文字感受的能力,也称为基础语感,具体来说有字词语感、句子语感、节段语感和篇章语感等。郭沫若同志曾说过:“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有对言语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这种敏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对语言有真切而敏锐的感受呢?我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诵读吟咏,积淀语感
诵读吟咏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方法。叶圣陶先生说:“学习语文必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朱作仁也说:“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诵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诵读吟咏是语感培养的基础,是耳治、目治、口治、心治的有机统一。只有引导学生有感情、有语调、有节奏地全心投入地去“吟诵”,才能使其出于口、入于耳、了然于心,直接迅速感知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得到语意正误感受、语言形象感受、情感色彩感受,形成语言的分寸感、畅达感、情味感等感触感应力。《夹竹桃》一文选自季羡林先生的散文《夹竹桃》。精彩的语言,严谨的结构,厚重的神韵,依然如先生之品格。第四自然段中,“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儿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开出一嘟噜”的描写极为朴实无华。花开花落,花落花开,循环往复,为自己开花,乐此不疲,这就是夹竹桃的韧性,也是季羡林先生的品格——“我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人”(《悼念沈从文先生》)。“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无日不迎风吐艳。”句式整齐,错落有致,物、文、人虚实相生,浑然天成,我们更能体会到的是先生那份热爱生活的真诚、朴素。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这样的文字,领悟文字背后的精神内涵?我觉得,教师在课堂上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创造各种各样的诵读机会,运用各种不同的朗读方法:个别朗读、俩人对读、配乐朗读、集体朗读等,让学生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在摇头晃脑中自我陶醉、深受感染,在声音的世界里,反复触摸语言文字,读出文章的韵味和情味。这样,通过反复吟诵,人文合璧、情理相依的鲜明特性就自然而然地凸显出来了。
当前的语文教学,越来越多的老师体会到阅读,特别是吟诵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示范美读—移情动容,理解朗读—体会鉴赏,指导诵读—心口合一,比赛竞读—巩固记忆等途径,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耳濡”的语言环境,化无声为有声,变间接为直接。诵读中语调、节奏反复刺激,会在学习者特定的精神上留下“声音映像”,这种内在的映像遇到外界的刺激,熟悉的语言便会自然而然地从记忆中溢出。总之,吟诵时要做到口到、眼到、耳到、心到,口诵文,目察形,耳闻音,心通义,四者并用,形成感心、感耳、感目的审美综合感染。这既是语感的基本训练,又是美感的经验积累。
二、揣摩品味,增强语感
朱熹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也。”叶圣陶先生也指出:“一篇好作品,只读一遍,未必能理解得透,要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两位大师都说明了涵泳推敲的重要性。语文教材中所选文本多为文质兼美的大家之作,这些经典名篇往往在遣词造句、修辞运用、谋篇布局等方面有许多精妙之处,我们应引导学生辨辨它的色彩,掂掂它的分量,摸摸它的“体温”,把它摆在和整体的关系之中,摆在它和语境的关系之中,反复审视、掂量、咀嚼、玩味。反复研读,勾画圈点,多问几个为什么。如此,就能体味语境,体味作者独到的语言运用艺术,领略文章的妙处。
揣摩品味的方式有:①依据语境,推敲言语内涵。语境是个别语言赖以生存的“上下文”“前后语”的集合语言,它对语感有直接作用,又包孕着语感。语境确定了语义,只要依据语境进入角色,就能解读语言蕴藉极深的隐含的意义。《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结尾意味深长。两个“融进”的理解是教学的难点,教学时既不能太实,又不能太虚。在指导朗读训练时,要研读、揣摩两个“融进”的含蓄凝练,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反复揣摩品味,挖掘其蕴含意义,学生才会明白:第一个“融进”是大黑骡子为革命立了大功;第二个“融进”很抽象,在最艰苦、最恶劣的生与死考验的环境中,大黑骡子为革命立了功,战士们克服了饥寒交迫等困难,一步一步地走出草地,继续革命的征程。从而让学生领略课文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独特语言魅力,锤炼了学生的语感,使其有所感悟。②直面形象,领略言语精妙。语感是一种“感知能力”。而文章,或以生动画面构成形象感,或以感情神韵引起情趣感,或以深刻哲理显示意蕴感……在语文教学中,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法,其中对于直觉形象的文章或段落,必须紧紧抓住描写性语句引导学生去赏析、品味,使之去感受,产生情趣和美感。一位老师在教学《大江保卫战》人民子弟兵扛沙包的场面时,引导学生潜心会文,然后紧紧抓住“来回穿梭”和“全然不顾”两个词,在师与生、生与生、生与本的对话中,解读出了忍着劳累地来回穿梭、举步维艰地来回穿梭、忍着疼痛地来回穿梭,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了面对所有的困难全然不顾,一心只为保大堤的铮铮铁汉的英雄形象。这样抓住“直觉形象”的语言特点,启发学生去赏析、去品味、去感受,学生很自然地就能领略到用词的精妙,挖掘出文本的深刻内涵。③唤起想象,意会言语境界。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这就要求学生阅读时,根据语言文字对某种事物的描述,通过再造想象或创造性想象,组合各种新形象,以扩充、丰富文章内容,从而进入到美的意境中,以获得对语言文字更敏锐的感受。例如《夕阳真美》一文第三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段之一,教师为了让美丽的夕阳图在学生的头脑中“动”起来,在学生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太阳慢慢地往下沉”与“太阳往下沉”有什么不同?“圆圆的脸涨红了”,涨红的脸像什么?可爱不可爱?如果把第二句改成“圆圆的太阳越来越红”好吗?为什么?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对他们进行初步的语感培养。接着,抓住“省略号”,引导学生想象夕阳还会将云朵染成其他颜色的瑰丽画面。最后通过“绘图配文字”的方式训练背诵,夕阳西沉时那五光十色的云彩深深地印在学生们的心里,让图片真正在他们头脑中动起来,读之激动、喜悦。这样,丰富了语文的语意,促进了学生对文中词语的深层次理解和感受。
三、探究规律,把握语感
语感强调直觉,但不是没有逻辑思维,没有理性分析。洪镇涛认为:“所谓语感分析,就是分析语言的语境意义(或隐含意义),分析语言的使用。而不是作语言表面特征的分析,如这是什么词性,什么句式,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等等。”可见,语感虽以直觉的语言经验为前提,但感觉到的东西不一定能立即理解它,而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到它,语文知识可以提高语感的质量。教师应让学生在语感实践中,就语言材料的内容、形式和感受过程本身,以理性的方式作出分析判断,分析语言意义的生成机制,分析语言在这里是怎样使用的。这样的理性分析,探究语感规律,就能更快地提高语感的层次和品位。
探究规律的途径有:①把握关键字词,体会作用。关键字词常常潜藏着丰富的内涵,是作者的用意所在,情感所托,往往一字传神,全篇生辉。典型的有:“春风又绿江南岸”,着一“绿”字而意味隽永;“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好作品中的一个字一个词都渗透着作者的用心,如果把它换成其他意思相同的字词,就不及作品中的字词来得传神有韵味。因此,培养语感采用比较品味、体会悟情等方法,让学生直接地、整体地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特魅力,常会收到一点即破的效果。如《颐和园》中有这样一句话:“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在教学时,有一个学生举手提出了一个问题:“这句话中‘滑字用错了,游船、画舫在水中走应该用划船的‘划字。”面对学生出现的困惑,教师没有直接针对某个学生进行质疑,而是抓住机会,“顺水推舟”将问题交给全班学生,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生通过“滑”与“划”的比较,体会到“滑”字没有错。因为昆明湖很静,静得像一面镜子。游船、画舫行驶在上面,如同在镜面上滑行一样。如果用立刀旁的“划”字,船过去以后,水面就会出现痕迹,而昆明湖上的游船、画舫驶过以后,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样,学生联系课文内容,通过与同学互动、交流,通过对“滑”字的思考、感悟,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内容。②细品重要语句,挖掘美感。文章中的重要语句一般是指准确生动、极富表现力的语句,或标志文章线索的语句,或点明全篇主旨的语句,或抒情议论的语句,或含义深刻的语句等。经常接触这些语句和文章的精华,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语文水平就会在不知不觉之中提高。《鸟的天堂》一文,图,充满着诗情;文,充满着画意。一位老师就“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句作了如下优美的描述:大榕树的叶子绿得发亮,它把生命力全部展示给了我们。有的正在轻轻地摇摆,好像在翩翩起舞;有的左右旋转,好像在翻动美丽的衣裙;有的发出沙沙的响声,好像在说悄悄话;有的相互簇拥,层层叠叠,好像要把这“天堂”的每一寸土地都铺上绿阴。这位老师运用一连串拟人化的描绘,使树叶变得有声有色、有姿态、有感情,树叶的形象在学生面前活生生地动了起来,学生看到了树叶的色彩、舞姿,听到了树叶的声音,自然也就感受到绿叶的生命,领略到祖国山河之美,达到“形美以感目”的境界。③走进作者内心,理解内蕴。篇不离人,分析字词句篇等言语对象,须与作者的思想倾向、作品写作背景、作品主人公等要素联系起来。《安塞腰鼓》是一篇激情昂扬的动人散文。作者刘成章曾说:“《安塞腰鼓》中后生们身后的高粱,长着酸枣树的山崖,咝溜溜的南风,以及一声渺远的鸡啼,都是凭借我胸中丰厚的陕北资源信手布置出来的。”设想:如果能与作者积极地对话,学生不是更能产生情感共鸣吗?学生们会在一步步深入文本的同时,领略散文内在的意蕴美、神奇的形式美,明白激昂的排比几乎贯穿安塞腰鼓表演的全过程,句子内部、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交错出现,连续不断。在一波连一波、排山倒海的排比句中,映入眼帘的多是一些表示奔放、迅疾、响亮、激昂等方面的词。于是,学生在“独特体验”下,品悟排比句的气势和力量,比喻句的形象生动,以及短句的短促有力、富有节奏。这样,学生淋漓尽致地感受到了宏大的场面、铿锵的节奏、奔放的舞姿、激昂的鼓点,体验到了“安塞腰鼓”酣畅淋漓的激情!
四、注重实践,深化语感
加强言语实践是培养语感的一个重要手段。因为语感是在反复的言语实践中,在对言语对象的直接感受中积淀而成的,是学习规范语言长期积淀的结晶。正如马克思所言:“感觉是在自己的实践中成为理论家的。”只有强化听读说写实践,四驾齐驱,持之以恒,养成习惯,才能形成对文章组织规则和表达形式的感受能力。所以必须将学生置于训练的主体地位,以“思悟”为起点和归宿,着力“听说”,突出“读写”。听多了,读多了,学生就能感悟规律,听前句而晓知后句,读前事而推想后事,自然把握语言规则、文章思路、表达方式。说多了,写多了,多种套路烂熟于心,在特定因素触发下,便发挥出潜在的语感势能,各种词汇和表现手法蜂拥而至,信手拈来即达意尽情。这样的听说读写习惯,就达到了语感的最高境界。
注重实践的方式有:①善听。有播音员那种“听的敏感”,善于听人家的语言,至于人家用词的选择、语调的特点、表现手法的优劣,也须加考虑。教师除要重视对课文的范读外,还可以从课外选择精彩的文章,让学生多听,从语音、语调、重音、停顿、情感等方面充分感受,反复琢磨。②多说。课上教师精简话语,增加学生说话的机会,把口语训练纳入语文教学轨道。课堂上多采取复述、讲故事、研讨、辩论等多种形式训练学生说话。课外开展演讲、经验交流、模拟法庭、记者访谈、课本剧表演等多种活动指导学生多说。并且,每次活动前要提醒学生说得上口入耳,言之有物,准确连贯得体。③多读。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我们要创造学生课外阅读的条件,对其读书的内容和方法加以计划、指导、检查,并辅导他们圈点批注,精思勤悟。留心的时间长了,就会敏感,一看就能发现好在哪里,欠缺在哪里。④勤写。多写,越写越熟,熟极了才能随心所欲。我们应督促学生写日记、周记、读书心得,或办黑板报、手抄报、墙报;应指导学生进行仿写,或给文中人物写颁奖词,或用一句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话表达读后的感受,或用名言警句赏析作品风格,或让学生续写文后的内容,甚至可以鼓励学生用诗词的形式改写原作……提醒学生写的时候,以正确的语感为前提,讲究文气,便于听读;写完后站在旁人的角度,把自己的语言念一念、听一听,要是不怎么上口,不怎么顺耳,就得认真细致地修改。多念多改,作文进步才快。这样,写的文章上口入耳,语言规则和表达习惯就会变成“熟套”。总之,在实践中勤动笔、多应用,学生的语感将会不断深化和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