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郁的乡土风情
2013-04-29毛建初
毛建初
民俗风情源远流长,民俗文化是色彩斑斓的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命年的回想》、《端午》两篇课文凸显了作者家乡的民俗风情,展示了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让读者深切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沈从文先生的《端午日》虽然篇幅不长,仅700多字,但却能在这短小精悍的篇幅里让读者感受到浓郁的端午气息并且给读者展现出壮观的赛龙舟场面,言语不多但却尽显其描绘地域美和风土人情之美的独特技巧。而被称作“天才神童作家”的刘绍棠先生是中国一位真正的乡土民俗作家,“中国气派、民族特色、民族风格、乡土题材、风情人物、地方特色”等都被他力透纸背地镌刻在他的作品中。其文学作品都彰显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北京通州的社会风貌和风土人情。因此,《本命年的回想》也是刘绍棠先生回忆童年过年时候的欢乐场面。两篇文章的创作都是以“乡土风情”为主题,但都能不落窠臼的展现自己写作的才华,给我们展示了一幅优美而不脱离乡土气息的画卷。
一、独树一格的蓄势
《本命年的回想》其文字情节曲径通幽。而作者本身也跳出了常规小说范畴,将“回想”摆在开篇,通过“回想”来为文章主体蓄势铺垫。在文章布局上就彰显出了新鲜感和艺术特色。从“回想春节”不难看出来,作者首先想到的是华夏文明,用富有诗意的句子描写了二十四节气,并让此感觉烘托春节。在二十四节气中虽然每个节气都是色彩斑斓的,但是却没有春节这样的隆重,有了这样的对比,作者才能将春节的隆重写出来。随后,才有浓妆重抹的描写京郊运河的地域性民俗民风以及充满了乡土风情的春节。
反观《端午日》开篇布局句句铺垫,重重蓄势。从一开始文章就以题目为核心,连用了三个“莫不”写出了过端午节时的热闹气氛,从全家出动到家家出动以及整个茶峒人全都出动来观看赛龙舟,着实地写出了万人空巷的热闹场景。这就是第一层的蓄势,以人之多来烘托端午日赛龙舟的盛况。随之而来的就是第二层蓄势,主要以划龙舟前的准备为主,描写了船只的形式以及龙舟上赛手的分配工作,接着又从时间上描写,在许多天以前,选手们就已经做足了准备工作。选手们都是身体结实、手脚灵活的小伙子,而船只是狭长的,两头高高翘起,在船上除了赛手还有锣鼓手。如此强大的阵营,如此欢庆的场面,在当时相对缺乏文化活动的农村来说,你追我赶的龙舟赛怎么能不吸引那么多的人呢?铺垫都做足了,作者才描写热闹非凡、动人心魄的赛龙舟场面。
两篇文章都独树一帜,不落窠臼,大胆运用蓄势铺垫凸显文章的乡土气息。
二、时间与空间构思上同领风骚
《本命年的回想》在蓄势后,如数家珍一样娓娓道来。不仅使回想的部分层次清晰,回想后的概括描写更是精准。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作者在过年时候的真切感受。如“预热”“增温”“红火”等词汇的恰当运用。其整体描写以时间顺序为主,从腊月到正月初一,一共有条不紊地写了十件事,来回忆几十年前京郊运河过年时的风俗习惯。无论是腊八粥还是炒年货、换门神还是祭灶王爷、拜新年还是守旧岁,都是一幅幅精彩的风景画,都表现出京郊人民天然纯朴的独特品格以及京郊人民的美好祝福。
《端午日》在描写过程中详略分明,蓄势相应。龙舟赛主要通过侧面和正面虚实相结合的方式来展现。首先正面实写,写出了选手之间和锣鼓手之间奋勇争先的精神风貌以及拼搏的劲头。随后,侧面描写两岸的人群的摇旗呐喊等,真正让全文做到了虚实相生,让赛龙舟的激烈程度热上加热。捕捉鸭子是一个靓丽的尾声,给端午节一个轻松愉悦的后缀。这和之前锣鼓喧天奋勇向前的竞技场面相对比,也让情节在节奏上变得舒缓有度,张弛有感。人们在脑海中不禁形成了这样的壮观场面:雄鸭与善于游水的茶峒人在河水里追逐嬉戏。这是多么欢畅愉悦的场面呀!而作者最终要描写的就是这种充满原汁原味的湘西质朴民风和风俗习惯。
三、画龙点睛异曲同工
画龙点睛之笔往往是在文章的结束阶段。沈从文先生和刘绍棠先生都是大家,自然也通晓画龙点睛的奥妙。《本命年的回想》在收尾处将小时候的回忆和六十岁高龄做对比。细想一下,作者说有返老还童的感觉其实一点不假,在对比之间就已经紧紧抓住了本命年回想中的乐趣。在《端午日》的结尾提到的两种比赛,以时间顺序为主,直接指明端午节各项比赛持续到夜晚,这不只是为了承接上文也说明了娱乐时间之长,更重要的是体现茶峒人欢庆端午节的习俗,再次抓住主题不得不说其构思之精妙。从文章的收尾处看,平淡中见功力,做到了异曲同工的妙处,而在细细咀嚼之间饶有余味。
四、难分伯仲的语言
《本命年的回想》语言生动幽默。文本中多处提到刘绍棠先生的家乡运河,以浓郁淳朴的乡土语言来支撑京城运河的民俗民风。比如在文中写到奶奶一边唱歌一边炒年货的时候还夹杂着玉米粒在锅里毕剥毕剥作响;在写到腊八粥的时候,看着腊八粥的精致舍不得下口,可真正吃起来的时候却又没个够,看起来十分的矛盾却着实体现出了当时复杂的心情;在讲糖抹在灶王爷嘴唇上的叮嘱以及换门神、拜新年等等,都能体现出过年的喜悦氛围。在用词方面选择年根、小疙瘩鬏等淳朴的乡土语言,生动传神地体现出当地的民俗风情以及作家本身的语言智慧。如,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香烛纸马送灶王爷上天。最好玩的是把灶王爷的神像揭下来,火化之前,从糖瓜上抠下几块糖粘儿,抹在灶王爷的嘴上,叮嘱他上天言好事,下界才能保平安。“送灶王爷上天”的民俗描写很容易唤起我们似曾相识的童年记忆,我们感到真切、风趣、轻松、愉快。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是一种愚昧迷信、落后守旧的行为方式,但是,我们不能否定其中蕴含的人民展望未来,祈求平安,追求幸福的真诚心愿,而且,这种仪式严肃之中溢满快乐,随意当中饱含正经,它牵连着我们的过去和未来,它积淀了我们的观念和思想,它不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民俗习惯,它成了我们漂泊不定的现代人的一个心灵情结。无论时代怎样变化,无论文明怎样进步,也无论我们家在何方,我们心中永远有一个不变的心愿:明天更美好!
在《端午日》一文中,处处可见留白的艺术特色。在平淡却不做作的语言风格中,实实在在地写出了端午日中人群的衣着以及吃鱼吃肉和赛龙舟的精彩场面。在写赛龙舟前操练时,语言精练清晰明了:在潭中练习进退。在写锣鼓手的时候用了调理一词可称得上精当。在作者想到梁红玉的时候就是经典的留白之处,引人深思。另外一个新奇之处在于从赛龙舟到追鸭子,整篇文章中不能写得面面俱到,不然就失去了应有的滋味。正如季慕林先生所说:“在在世作家中,文章风格独立的不多,除了鲁迅先生就是沈从文先生了,只要细读几行就可分辨出来。”
综上所述,以“乡土风情”为主题的文章很多,但像这两位大师选取传统节日为题材来展现风土人情的很少,展现风土人情,并把风土人情味融入节日的描写更少。春节这一传统节日体现出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刘绍棠不仅写出了人们享受过年的劳动成果,也写出了合家团圆的祥和气氛。端午节赛龙舟是沈从文对地域文化和民族风情最好的诠释。两位大师都用他们的神来之笔,为我们描绘出充满了地域风情的民俗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