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错误——课堂上一道靓丽的风景

2013-04-29刘琳晖

小学教学研究 2013年8期
关键词:画圆错题错误

刘琳晖

心理学家盖耶说过:“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成效的学习时刻。”从名师们的教学中看到,他们不仅能挖掘和捕捉课堂中的各种错误,更善于发现其背后隐藏的教学价值,并巧妙地加以利用,使学生正视错误,获得新知,让错误成为课堂上一道靓丽的风景。

一、欲擒故纵——感“误”

我从华应龙老师《圆的认识》一课中感受到:与其正面说教,给孩子灌输正确的知识,倒不如通过有效的“引诱”,将孩子潜在的错误浮现出来。在探究过程中,引导他们经历“由误到悟”的过程,彻底清除错误根源,自主形成正确的观点,让已获得的数学知识更加完善。

教学片段一

孩子们都说自己会画圆,于是华老师将他们的橡皮“借”得一块不剩,然后放手让学生画。

师:刚才我巡视的时候,发现同学们都会画圆了!会画圆的请举手。画圆一般得用圆规。古人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现在请大家用圆规画一个直径是4厘米的圆。边画边想:我们是怎样画圆的?

师:孩子们,圆的样子都是一样的,不圆的样子就各有各的不同。想想这样的“不圆”是怎样用圆规创造出来的?

师:想——不说——继续欣赏!

师:我也有点纳闷了,要求画一个直径4厘米的圆,那么大家画出来是不是应该一样大?怎么有大有小呢?

师:(5幅作品一同展示)怎么回事?怎么会这样的呢?从这些作品中,我们是不是看出画圆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

师:画圆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小组里交流。

师:是啊,圆心只能“一中”,半径一定“同长”。当我们真正理解了“圆,一中同长也”时,才知道以前听说的“圆心”“半径”是多么重要的两个词啊!

“错了,也不白错,抓住‘她好好欣赏,看看能从中学到些什么!”华老师在学生不用橡皮的情况下,分别选择了学生画出的“不圆”“小圆”“大圆”等有利用价值的错误资源,引导学生比较,从而对圆的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们把这些错误作为自主学习的探究点,在纠错过程中,自主发现、解决问题,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华老师一招“欲擒故纵”,不仅引导了学生内省,同时也促进了学生感悟,发展了学生思维。

二、将错就错——纠“误”

黄爱华老师执教的《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一课中,面对学生出现的错误,黄老师并没有急于否定,而是把错误抛给学生,一招将错就错,引导学生自我修正,给足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在交流中充分感知,明辨是非,从而体现了黄老师的教学涵养和智慧。

教学片段二

在学生初步学会乘数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后,黄老师设计了让学生出题自己解答问题的环节,并要求小组长落实检查。

师:组长在落实时,有没有发现问题?

生1:我发现他做错了。

(黄老师非常自然地请两位学生上台展示:组长高抬着头,而做错题的学生却低着头。)

黄老师看了看题目,顺势把那道题与例题同等大小地板书在黑板上:

师:这个小朋友出的题目真是太有水平了,是老师上课以来发现的最棒的一道题。(做错题的学生把头微微地抬起了一点。)

师:不过有一些问题,请小组长汇报一下。

生1:五九四十五,写五进四,0乘五是0,0加四得四,所以十位上应该写四,她十位上却写了0。

师:落实得不错。(师用粉笔在错题上改正)

师:在落实时,还发现什么问题吗?(组长摇摇头)

师:看来,我们这位小朋友太厉害了,把我们的组长都难倒了。这题出得确实有水平,谁有没有其他发现?(做错题的学生抬起了头。)

生2:四五二十,百位上是0,千位上是二。

师:是不是这样?(做错题的学生也点了点头。)

师也似恍然大悟地点了点头,并用粉笔把“2”改成了“0”。

“错误是一种进步,错误更是一种资源,只有在犯错和改错过程中的教学才是最美的。”黄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出题并解答,再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在多样化的题型中增长见识。面对学生的错误,黄老师诙谐地说:“我明白了,你是故意写错,考验一下小组长的。”他并没有多加指责,而是充分利用这一错误资源,用鼓励和幽默的态度,让学生纠错、改错。既让学生充分参与求知的过程,也顾及了学生的自尊心,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耐心等待——体“误”

吴正宪老师执教的《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中,对于学生的答案,她没有置之不理,而是以热情的鼓励、耐心的等待和巧妙的疏导与孩子们同喜同忧,并在适当的时候使其产生矛盾冲突,使学生敢于展示真实的自我,勇于正视自己的不足,从而心服口服地接受新知。

教学片段三

吴老师请部分同学到黑板上用画图的方式表示自己心目中的一半。

“同学们,你们知道有一种非常科学而又简单的表示方法吗?”在学生们七嘴八舌的猜测中,自然而然地引出了的概念。然后问:“能不能代表你们画的这些图的意思呢?”“如果可以,就把你画的图擦掉,如果你认为没有你画的漂亮或不能代表,可以不擦掉。”多数同学都擦了,只有几位没有擦。

临下课前,吴老师请两个同学到黑板前用画图的方法表示。画着画着,一个男孩对老师说:“画不了,太麻烦了。”“那你说是画图好还是分数好?”“分数好。”另一位女同学还在埋头画她的,吴老师又在分母上加了一个“0”,变成了。微笑着对同学们说:“她愿意画就画吧。”最终她会感悟到用分数表示这个关系是又准确又简单的。

面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错误,吴老师不仅没有忽视,反而将其暴露出来作为一种教学资源,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促进能力的提高,真正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正因为吴老师这份源自博爱的宽容,才让学生的智慧得到充分发挥。

四、设置陷阱——辨“误”

郑秋双老师执教的《比例尺的意义》一课中,她抓住了比例尺的规定形式——前项或后项为1,在计算上容易出错的特点。在教学中,学生不经意地走进“陷阱”,再通过教师及时点拨,引导学生变换角度思考,引发辨析,走出“陷阱”,寻求正确答案。

教学片段四

在学生理解了比例尺的意义,完成练习“厦门到北京的实际距离是1800千米,在一幅地图上量得两地的图上距离是9厘米。求这幅图的比例尺”一题后,教师质疑。

师:是不是所有的比例尺的前项都是1呢?请大家继续观察——(尝试解决:一个机器零件长8毫米,画在一张图纸上长16厘米。求这张机器零件图的比例尺。)

选取不同的算法的两位学生上台板演如下:

生1:16厘米=160毫米,

160︰8=20︰1。

生2:16厘米=160毫米,

8︰160=1︰20。

师:根据比例尺的意义,你觉得这两种算法哪种正确?

生:同学①的解法是正确的,同学②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位置弄反了。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错误?你认为怎样避免这种错误的出现?

小结:看来我们在求比例尺时,要注意区分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用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不能把它们的位置颠倒了。这个比例尺20︰1,它的后项就是1,对这个比例尺你怎样理解?

生2:图上的20厘米才相当于实际的1厘米。

师:像这样的比例尺画出的图是什么样?

生:比实际长度大。

师:我们把这样的比例尺叫做——

生:放大比例尺。

“课堂上的错误是教学中的巨大财富。”受到“缩小比例尺”的影响,学生易产生思维定势,认为将较小的数放前面,较大的数放后面,前项写1。郑老师通过一道反例(放大比例尺),向学生提出质疑,并在两种不同的算法中进行辨析。他利用错误资源,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归纳,激励学生主动参与问题探究,从而更加深刻理解了比例尺的意义。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要成为课堂中的引导者,更要成为错误资源的开发者,并巧妙利用错误资源,使其变废为宝,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错误中折射出智慧的光芒。

猜你喜欢

画圆错题错误
圆的启示
在错误中成长
“画圆法”在力学解题中的应用
『压强』易错题练习
画圆的月亮
笑笑的错题
聚焦数列中的易错题
“圆”易错题
连线·画圆·揉团——浅谈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语文园地》的有效教学
不犯同样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