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猜想能力的培养
2013-04-29邢文军
邢文军
数学猜想是指依据某些已知事实和数学知识、未知的量及其关系所作出的一种合理推断。从心理学角度看,“猜想”是一种思维活动,是学生有方向的猜测与判断。它既有一定的科学性,又有某种假定性。在数学学习中,数学猜想实际上是一种数学想象,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本质时的一种策略。著名科学家牛顿有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和发明。”鉴于此,笔者认为合理进行数学猜想,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那么,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如何运用猜想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呢?下面结合实际教学谈谈运用猜想的方法和体会。
一、营造氛围,让学生“敢猜”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们现在提倡并致力于加强“创新教育”,从小就得保护并发展学生的这种强烈愿望,而不是去抑制甚至扼杀儿童创新的萌芽。可是我们不难发现,现在刚入学的一二年级学生绝大多数敢说、敢问,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到五六年级,学生似乎变得少年老成、沉默寡言。学生不敢提问题,一是时间不允许,怕提出的问题影响教师的教学;二是怕提出的问题没价值或太简单而被同学嘲笑。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情绪能使学生的精神振奋,不良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关键是善于创设良好的提问环境,要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从情感上缩短与学生的距离。应该牢固树立“学生无错”“言者无罪”的意识。学生的猜想不可能都是正确的,而且往往是“异想天开”。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身心放松,思维活跃,新奇的猜想才可能出现。当学生出现猜想时,不能因为学生讲不清其中的道理而指责学生“瞎猜”“胡说八道”,防止从言行上伤害他们的自尊,挫伤其积极性。而应该充分地给予肯定和鼓励,引导学生仔细分析,耐心地帮助他们思考,发掘其中可取的因素,然后再做新的猜想。久而久之,学生就不会有所顾虑,遇到新问题时便敢于猜想。
二、创设时机,让学生“乐猜”
其实,每个人都有猜想的潜能。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猜想要学的内容或部分内容,一个孩子一旦表示出某种猜想,他就把自己与该内容连在一起,他会兴奋、急切地想知道他的猜想是否正确。于是,他便主动地关心这些话题,关心课堂的进展,他就不会打盹或搞小动作。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巧妙地构思,精心地设问,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让学生产生猜想的欲望,主动地、创造性地获取知识。
1.在探究起始处猜想
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我们常常想方设法地设计课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高效率地参与学习过程。猜想,最常运用于对新知识的探究起步阶段。因为这个阶段的猜想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利于架起已知与未知的桥梁。正如波利亚所说:“这样做,更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先引导学生沟通分数及除法的关系,然后回忆一下商不变的性质是什么?作了这些铺垫后,猜想的时机便已成熟。教师可以这样引导猜想:既然除法与分数的关系非常密切,而除法中有“商不变的性质”,那么,请你猜想一下,分数有基本性质吗?这时,学生猜想的热情是非常高的,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猜想:分数肯定也有基本性质,那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呢?多数学生会主动进行猜想,在相互补充的基础上得出:分数中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对于学生而言,“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他们通过猜想创造出来的,他们感受到了成功的愉悦。
2.在探究过程中猜想
如果说问题是创造之源,疑问是创造之母,那么猜想就是创造的深入。从大的方面来看,猜想可以是一堂课要学习或解决的主要问题。如学生在学习了“同分母加减法”后学习“异分母分数相加减法”,教师就可以大胆地让学生进行猜想“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方法会是怎样,它会与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方法有什么联系”,这个猜想也正是本堂课的重点。用这个猜想贯穿在整堂课中,就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掌握新知。
3.在小结延伸处猜想
一般认为,对新知识的探索结束了,猜想也告一段落了。课堂小结以后就没有猜想存在了吗?有,那将是猜想的延伸。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后猜想知识的运用,如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之后,可以让学生猜想自己住的房间的面积、吃饭桌子的面积、教室的面积或数学课本一个面的面积。这样的猜想有利于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还可以在学习新内容后,让学生猜想以后会学习什么内容,今天学习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三、方法渗透,让学生“会猜”
良好的认知结构是学生猜想的前提,学生的每一个猜想都是他们生活经验与已有知识的拓展。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不断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构建成知识网络。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感悟、领会并灵活运用,引导学生不断总结思想方法,从而丰富学生的思维体验,使学生的猜想合理化。
如“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教学:
师:以前我们是怎样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的呢?(教师电脑演示由圆割拼成长方形的过程。)
生:把一个圆平均分割成扇形,再拼成近似的长方形,由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来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师:由此你认为可以用怎样的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呢?
生:我想可以将圆柱割拼成长方体,来推导公式。
师:试试看!(给每组学生提供一个圆柱,由学生通过实验及推理,推导公式)
教师采取与学生一起从起点情境出发往上看目标的方法,先鼓励学生联系已有知识与经验进行分解、选择、加工和改造,大胆猜想结论,再由学生想办法来验证猜想。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自己引导思维”,经历“猜测、假定、确定”的过程,体验“冒险、创造、发现”的喜悦。所以,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可供猜想的因素。许多的数学课都可以在探究的起始处运用猜想,如一些探索计算方法的课,探索图形周长、面积计算公式的课,都可以让学生先猜想再探索。
四、点燃期待,让学生“爱猜”
猜想是学生喜欢的一种学习形式。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如果能针对教学内容创设一些让学生猜想的情境,将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产生猜想的欲望,以满足他们求知的需要。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可能性大小》时,先出示一个不透明的袋子,告诉学生里面装着黄、白两种颜色的球(预先放好七个白球、两个黄球,但学生不知道),猜一猜:从中任意摸出一个球,可能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学生很快作出判断:可能摸到黄球也可能摸到白球。接着,教师随机请几名学生上来摸球,并把结果告诉全体同学。随着摸球次数的增加,摸到白球的次数比摸到黄球的次数多得多,于是老师又引导学生猜想:为什么大家摸出白球的次数比摸出黄球的次数多呢?同学们愿意分组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吗?有了这样一个悬念,下面的摸球分组实验活动便成为学生一种自觉、主动的需求,成为全体学生的关注点。学生通过猜测、摇匀、摸球、记录、验证等活动,自主发现:摸到黄球或白球的可能性大小与它们的数量多少有关,数量多的摸到的可能性大,数量少的摸到的可能性小。最后老师又提出新的挑战:“如果老师往袋子里再放进五个红球,猜一猜,摸出哪种颜色的球的可能性大?”思维再一次被激活,他们在探究问题中不断演绎着猜想—验证—再猜想—再验证的过程,最终获得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五、细心验证,让学生“善猜”
“想象和理智结合就是创造,想象脱离理智就是疯狂。”任何猜想都要经过验证,才能确定其价值。验证猜想的过程,也就是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只有猜想没有验证,那只能是空想,把猜想与验证紧密结合,可以产生猜想的良性循环。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在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的同时,必须引导学生对其进行细心验证。如果通过验证,发现猜想是错误的,应立即调整思路,重新分析。只有引导学生把猜想和验证有机结合起来,猜想才具有意义,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主动地获取知识。
案例:分数化成小数(学生分组练习并板演)。
1.提出猜想
(1)刚才我们用分子除以分母的方法把这些分数化成了小数,我们发现有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些却不能化成有限小数。那么,什么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什么样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呢?
(2)请同学们看一看每一个分数,它们的分子怎么样?分母呢?想一想,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取决于分数的哪一部分?怎样取决于分母?为了便于研究,我们把分母分解质因数看一看。
(3)同学们观察一下,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包含哪些质因数?这些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它们的分母含有的质因数有什么不同?
2.检验猜想
刚才我们这个猜想对不对呢?我们继续研究。如果这个猜想是对的,那么根据它作出的判断都应该是正确的;如果根据这个猜想作出的判断有误,那么这个猜想就不对或不完整,就必须修改这个猜想。
(1)首先请同学们根据这个猜想判断下面哪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哪些不能。
(2)根据这个猜想作出的判断对不对呢?请同学们用分子除以分母的方法把它们化成小数。
(3)同学们发现根据猜想作出的判断有的对,有的不对,说明我们刚才得出的猜想必须修改。怎样修改呢?
3.修改猜想
(1)我们刚才根据猜想作出的判断,对前两个分数作出的判断是对的,对后两个分数作出的判断却不对。那么前两个分数和后两个分数有什么不同?
(2)把后两个分数化成最简分数,再根据猜想作出判断,这和分子除以分母所算出的结果相符吗?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个猜想应该怎样修改?
4.论证猜想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它的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把它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由此可以化成有限小数。而分母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的最简分数,就不能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因而不能化为有限小数。
最后教师再和学生一起总结探索分数化小数的步骤和方法。
从这一具体实例可以看出,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猜想、不断论证,最终发现规律的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当进行数学猜想,能提高想象力和合情推理能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有效促进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