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训练向学生的生活延展才能扎根

2013-04-29储兆凤

小学教学研究 2013年8期
关键词:蝈蝈蚂蚁心灵

储兆凤

刚步入小学不到一年的孩子天真、幼稚,常人觉得他们大多数情况下一定是“我口表我心”。可一节语文课上学生的表现却让我大跌眼镜。

那天,我引领孩子们一起学习《蚂蚁和蝈蝈》一文。课堂上,我提出以下问题引领学生交流:(1)夏天的天气给你怎样的感觉?(2)如此炎热的天气你最想干什么?(学生回答:吃冰棒,喝冷饮,待在空调房)(3)读读课文,看看蚂蚁、蝈蝈在炎热的夏天分别在干什么。评价一下“搬粮食的蚂蚁,乘凉的蝈蝈”。(学生:蚂蚁很卖力、很累、很辛苦;蝈蝈很舒服、很快活、很惬意)至此,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已品读完。我没有及时安排学生品读第三自然段:“冬天到了,西北风呼呼刮起来。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了。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而是随即提出一个问题:假如课文没有第三自然段,到第二自然段就结束了,老师让你进行角色选择:炎热的夏天,你愿意做蚂蚁还是蝈蝈呢?问题一抛出,学生纷纷选择蚂蚁,道出的缘由大都与课文结尾相似。

尽管这是我们老师所希望的正确答案,但是,很长时间以来,孩子们的话语一直在我耳边萦绕,令我深思。炎热的夏天,如果真让他们选择角色去体验,学生们真的会选择蚂蚁吗?显然不可能。课前谈话,“想吃冰棒,喝冷饮,待在空调房”已充分暴露了孩子真实的想法。为什么仅仅七八岁的孩子,却能异口同声地说出大人似的套话?小小年纪过早有了价值评判能力,这着实体现了教育的成功。可如果去检验他们的行为,又有几人能做到言行一致呢?古训“言必信,行必果”,可我们的学科教育似乎并不重视行动跟言语是否一致,或者说根本就没考虑该怎样用孩子的话验证他们的行为,检验其诚信度。所有的学科教学只停留在学生所学知识和学习能力的目标达成,至于学生的道德修养、人格塑造、乐观的人生态度、良好的心理素质建立、做人的诚信等等好像与学科没有关系了。长此以往,学生也就习惯了说是说,做是做,根本不考虑说出去的话能不能做到,老师们也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正确答案,根本顾不上教育的要求与学生行为的对接。由此,我想到了近年来我国大学生校园伤害事件、大学生驾车肇事逃逸、承受不了压力的孩子报复自己的父母……一幅幅惨烈的画面,不禁让我心生悲凉!如果用试卷的形式去考评这些孩子的行为,他们一定是满分。

基础教育究竟该奠定怎样的基础?中国教育学会顾明远认为:第一是打好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第二是打好儿童进一步学习、终身学习的基础;第三是打好走向社会的基础。这一切的基础不是靠课堂说教就能夯实的。我们说,基础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要为学生幸福的人生奠基。而这些岂是仅仅掌握知识就能达成的?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曾说过:“教育最重要的在于养成学生的品格,尤其是基础教育,不是培养科学家,而是培养公民。美德有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榨而其香愈烈,尊重、诚实、公平、自制、感恩、关怀、负责、俭朴等伦理与价值观几乎都是我们学生所必须具有的品格。”品格是走向社会的根本,是滋养生命特质的“驼峰”。教育本该是为了提高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活动,而现实中极具功利性的课堂教学将不能给学生带来持久性的发展和影响。叶澜教授曾经批判“把课堂教学目标局限于发展学生认知能力,是当前教学论思维局限性的最突出表现,这样就是把生命的认知功能从生命整体中分割出来,突出其重要性,把完整的生命体当做认知体来看待……”课堂不仅要引领学生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还要实现课堂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活和生命的融合,因此,必须将教育的触角向课外延展,引入社会、生活。

鉴于这样的认识,我便将《蚂蚁和蝈蝈》的课堂作了如下延伸:

一、肯定价值观,保存内心的光明

基础教育应该在学生的内心世界打下一个亮丽的底色。要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人性的美好;让学生学会过精神生活,重视精神的价值,眷注内心,使学校生活成为整个人生美好回忆的巨大宝库,以便让学生形成快乐、开朗、积圾、乐观的人生态度。教师是学生人生航船的导航者,对于《蚂蚁和蝈蝈》故事而言,编者和作者向读者传递的就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有备无患”“防患未然”这样的人生哲理。学生能通过自己的品读悟出文本蕴含的哲理,并选择要做像蚂蚁那样的人,为自己的幸福生活付出艰辛,实乃不易。教师要肯定其价值定位,让阅读中收获的这份人性的美好、精神的价值眷注于孩子内心,燃起心灵的阳光。

二、活动中考验,高树挺拔的人格

蚂蚁——极小的动物,搬粮食要使劲地背、拉、推、抬……炎热的夏天,做此活可谓是“苦难”。然而,它们是那么甘心、卖力、有耐心、有决心,因为一个信念在支撑着它们——靠自己的双手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微小的生命展示在读者眼前的一幅幅震撼人心的画面展示了蚂蚁挺拔的人格,这画面沉在心底是那么美好。

“苦难”和人格的对垒就是一场战斗,如果孩子们面对艰苦的磨砺能够不屈不挠,他们也会像蚂蚁一样得到的不仅仅是物质的胜利,更能成就强大的精神,成为与众不同的“挺拔的人”。

夏日的一个下午,在征得学校领导同意后,我带着全班学生去甜蜜食品公司参观。该公司距离学校大约有三公里,主要生产糖果、巧克力等食品。临行前,我与孩子们共同商讨活动规则,大家约法三章:(1)步行往返,任何人不得搞特殊;(2)只喝矿泉水或凉开水,不带其他饮料、零食;(3)注意文明的言行,不随便拿公司的食品;(4)认真参观生产流程,了解糖果类食品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孩子们满心期待出发了。起初,他们是那么开心,那么兴奋。活动过程中,在关注孩子们安全的同时,我重点观察他们的反应。毕竟是在温室里长大的只有七八岁的孩子,走累了,有想退缩的;热了,有躲到大树下乘凉的;渴了,有想买冰棒、冷饮的;看到新奇的糖果小手忍不住去摸摸,也有趁人不备捏一颗尝尝的。

同样都是“磨砺”,有的孩子却坚强地挺了过来,歪歪斜斜的足印见证了他们坚强的个性。对于这部分孩子,我利用晨会对他们大加赞赏,表扬他们能说到做到,敢于面对困难并有勇于同困难作斗争的精神。我说:“通过这次活动,我们看到了在这些同学身上体现出的言必信,行必果的高尚品格,也看到了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像蚂蚁一样挺拔的人格,他们才是新时期的小好汉。”老师的肯定、表扬在班集体中形成了敬仰精神,使良性传统道德得到了升华,于是孩子们便悄悄地仿,暗暗地学。课堂自觉守纪的多了;书写美观的多了;周末大扫除,抢着干活的多了;同学有困难,主动帮助的多了;班级的心灵花园,热心呵护的多了;不乱扔杂物的多了。班集体真正成了团结、互助、诚信、温暖的家园。学生的变化让我感觉到教育似乎不再成为空洞的口号,正在慢慢地融入孩子们的血脉里。

三、传播心灵感动,给生命增添养分

当教育已慢慢渗入孩子心灵深处,教育者随之要做的就是推动,只有让心动起来才能转化为行动。有了持久的行动,教育才可能与其生命伴随始终。

为此,我引导孩子留心观察同学的变化,慧眼发现身边的美丽故事。每节语文课,前三分钟安排“我身边的美丽故事”传播心灵感动宣讲活动,让身边的美丽通过学生眼、脑、心、口的整合传播出去,以达到感动自己,感动他人的目的。充分发挥感动的作用,让感动触动灵魂,滋润心灵!因为感动,孩子们会用心去铭记生活的点点滴滴!因为感动,孩子们的心弦被撩拨引发共鸣,因而每一个心灵的深处都奏起同一首动人的歌谣,打下了美好的印记,童心在美的滋泽下成长。观察着、抒发着、传播着,身边的美丽让孩子们有了一双慧眼,心灵受到了震撼,灵魂得到了净化,精神得到了升华,同时,语言的表达也得到了提升。这不就是我们语文教学一直期盼的结果吗?

为此,我在思索:语文教学在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要关注生命教育,关注人的发展。心灵成长要找到生命的依托——信仰!要利用我们的教学资源给孩子注入信仰的种子,譬如诚信、坚毅、勇敢、大度、乐观、自信等等。要让孩子心中时时有一种神圣的东西,至高无上的存在物,让生命在任何状态下可以找到依托,从而逐渐迈向崇高。

关注学生心灵成长不是表面意义上的口号,需要生命的教练,就像每一个运动健儿都有自己的教练一样。不可想象,一个没有教练的运动员可以获得良好的比赛成绩!同样的事实是,一个没有生命教练的人想要真正成长也是不可思议的。作为教练的语文老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带着孩子经历一些“苦难”,有意识地引领孩子去尝试体验那些“苦难”。只有真正经历了这“攀爬悬梯”的过程,孩子才能彻悟,生命才会真正有意义,教育的作用在学生实实在在的行动中才能得到彰显,在孩子歪歪斜斜却坚实的脚步中得到验证。唯有把触角伸向社会、生活,把眼光放在关注人的发展上,语言训练才能扎根。也唯有如此,学生的语言、思想、行动才能得到统一。

猜你喜欢

蝈蝈蚂蚁心灵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我的蝈蝈
一对蝈蝈吹牛皮
扩充心灵的“兼容性”
我们会“隐身”让蚂蚁来保护自己
蚂蚁
唤醒心灵
蚂蚁找吃的等
蝈蝈的歌
在大地上寻找心灵的栖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