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教学中的“三留”“三美”
2013-04-29伍顺英
伍顺英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家越来越关注“怎么样的作文教学才是成功的”,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在习作教学中作了“三留”“三美”的实践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将做法和体会阐述如下。
一、留住快乐,让兴趣为习作做主
“习作难,一见习作心就烦。”这是当前小学生普遍存在的习作心理状态,许多学生视写作为畏途,究其原因主要有:训练要求和评价标准过高、限制过严、训练方法不当等,导致学生心理负担过重,缺乏写作兴趣。面对作文,如何让学生快乐起来?我认为应让孩子们的兴趣做主,因为兴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只有让其兴趣做主,才能使学生下笔如有神,乐写、善写,写出富有乐趣的佳作。
1.作文也“冲浪”
孩子们都爱上网,但大多是玩游戏,极少为作文服务。我灵机一动,不妨把作文搬到网络上,让习作在网上美美地冲冲浪!首先,我把海量的知识信息以超文本链接方式组织在一起,利用网络进行习作指导,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其从中获取大量的、丰富的知识,提供习作材料。其次,结合一些生动有趣的图画,做到图文并茂。比如,春回大地,勤劳的老农赶着牛儿下地了。但对城里的不少孩子来说,他们没有看到农村春意盎然的美景,甚至有的连黄牛、水牛都分不清,连油菜花也没看到过。于是,我指导学生搜集素材,精选一些精美的山村特有的景致,让学生欣赏。孩子们个个兴致勃勃,都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于是一篇篇精彩的文章在他们笔下诞生!
2.作文也“表演”
小品、课本剧等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这些表演,总是让孩子们兴奋不已。因此,我在作文教学中也大胆改革,尝试着让学生以表演作文的形式来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如根据习作要求中所给的材料,先构思列提纲,再找合作伙伴阐述自己的习作情境,然后进行短时间的排练,最后挑选自己认为最精彩的片段进行即兴表演。这样的作文课堂,孩子们情绪高涨,敢想、敢说,更敢写,他们抛开了种种束缚,心中燃起了写作的熊熊火焰,貌似“老大难”的问题成了“小儿科”,从而使他们深深地体会到了写作的乐趣。
二、留住个性,让个性之花在习作中绽放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的个性更复杂,更丰富多彩。”我们深知,凡是流传千古的文章都是作者鲜明个性的凸现。个性是文章的生命,人是个性的人,生命是个性的生命,文章怎能缺乏个性色彩呢?
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追求的是答案的唯一性、思维的同一性,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习作教学应该遵循新课标理念,创造条件让学生放飞天马行空的个性化行文理想,纵情作文,使其张扬的思想与个性跃然纸上,让闪动生命灵性的个性之花在其习作中自由绽放!
在习作教学中,我十分关注学生个性的自主发展,让习作真正成为学生自由展示个性的平台,放飞他们的童心、童真。如在写《西游记》读后感时,不少同学对猪八戒的评价几乎都是贪婪、懒惰、自私,而其中有一个学生却说要给猪八戒“平反”,他笔下的猪八戒是那么的憨厚、可爱,更为可贵的是,他还能联系生活实际,认为孙大圣那疾恶如仇、敢于斗争的精神固然值得称道,但现实生活中,忽略猪八戒的缺点,它那能屈能伸的性格,颇能体现达尔文“适者生存”的理论。他还认为,唐僧善良过了头,甚至显得有些昏庸无能,聪明能干的孙大圣凭什么处处都得听他的?又如,在一篇以“小草”为题的作文中,学生大多是赞美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或表现小草默默美化环境的无私奉献精神。这当然好,值得鼓励,但有一个学生却在赞美小草的“主流之美”后,对小草某些弱点进行了善意的批评。他认为小草有时软弱,没有骨气,风吹两边倒……信手翻开《优秀作文精选》,映入眼帘的“佳作”无不“爱憎分明”“思想高尚”,难道他们的情感体验都如此惊人的相似?难道他们的思想觉悟都如此高尚?难道他们都是“用我手,写我心”?答案显然是“非也”。英国教育家洛克曾经说过:“每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不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所以,我们要为以上两位小作者富有个性、与众不同的思维喝彩!
三、留住真情,让真情在习作中飞扬
“世上千般物,可贵是真情。”孩子们清纯得犹如出水芙蓉。习作教学,教师要有意识地唤醒孩子们的真情,激发他们的情感,让可贵的真情漾满孩子们的心田,也荡漾在他们的习作中,把真情留住,让真情在习作中飞扬。
如我班上的一位同学在《亲亲后妈,我想对您说》的习作中写道:“我的亲亲后妈呀!当初我认定是您破坏了我的家庭,使我失去了母爱,便把您当做了假想敌,处处与您作对,可您却把我视如己出,努力消除我的敌意。当我因为不叫您‘妈妈而被爸爸训斥躲在墙角哭泣时,是您把妈妈的照片放在我怀里,并背着奶奶让我悄悄与亲妈打电话;当我生病住院无钱医治,向改嫁上海的妈妈求援,却因继父阻挠而筹不到钱时,是您向当初坚决反对您成为别人后妈的娘家人伸了手……我的眼泪夺眶而出,看着您走出病房渐渐远去的背影,我的心突然觉得与您越贴越紧了……”
孩子无声的眼泪是其内心深处真挚情感的流露,这远比那些无病呻吟的矫情之作更能动人心弦。面对后妈的“大爱”,孩子那荡漾着的生命真情,那荡漾着的人性之美,也深深地震撼着我们的灵魂,为之动容!
四、回归生活——自然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习作教学要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引领孩子们走向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去品味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去探寻生活的快乐与宝藏!只有让孩子们的作文回归生活,才能体现其自然美的本色。
比如,可引导学生在“假如我是清洁工”“我也来当一次家”“今天我是小警察”等模拟体验活动中扮演角色,鼓励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站在当事人的角度体验他们的辛苦。又如,在教学完老舍先生的《养花》一课后,也让学生回去种些花草,体验其中的甘苦,然后把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以“养花”为题,而不用“种花”为题的理由写下来……
这样通过引导学生让习作回归生活,就会使他们体会到:其实写作素材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只要我们用一颗敏感的心、一双智慧的眼、一片真挚的情,去关注生活,那么,每一棵树、每一朵花都能成为学生笔下流淌的文学作品,他们的习作也会让我们感到无比纯朴的自然美!
五、突破传统——创新美
一个国家,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样,一个孩子,要富有创新精神才有不断发展的潜力。作文教学,只有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才能让孩子写出富有灵性的文章来。学生们从三年级就写妈妈、写老师,到了六年级还在写,如此这般重复而无新意,怎能不将孩子学习写作的那点儿热情消磨殆尽呢?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突破传统,给孩子们创造惊喜,传递快乐。
1.命题创新
命题作文最容易束缚学生思维,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常常发生孩子面对命题,咬着笔杆,眉头紧皱,无从下笔的现象。这时,不妨改变一下命题方式,如在一次“我会……”的习作中,不少学生觉得写不具体,找不到倾诉对象,条理也不易写清楚,我便把命题改为“我教……”。这一改,很好地激发了孩子的灵感,诸如《我教老师编饰品》《我教爷爷学电脑》《外婆要向我学普通话了》等富有情趣的文章纷纷涌现。这样的命题让他们觉得写起来多了份自豪感,更乐于表达。
2.内容创新
从内容入手,选择孩子们乐于表达的素材是写好文章的关键。“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为了保护您的心灵,请为您的窗户安上玻璃”,这是一则某眼镜店的广告;“不打不相识”——某打字店的广告……诸如此类的广告语,它就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细细品味,你会发现,其创意、思路竟然是那么意想不到的奇妙。不难发现,学生对这些广告“情有独钟”,一看就能记住,总能脱口而出,还常常在同学之间来上一段。我们的作文内容也可趁势借着这股东风,把它作为习作资源充分利用,把它引进作文课堂。如让学生借鉴优秀的广告语进行广告语创作,可为妈妈的手工艺品设计广告语,为家乡的杨梅果设计广告语,也可让他们去收集广告语,体会其在广告中所起的画龙点睛或锦上添花的作用。诸如此类富有新意的写作内容,还愁他们写不出好文章来吗?
3.评改创新
作文评改,首先要把“改”的优先权还给学生,因为他们是学习的主人,也是评价的主人。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又促进了他们自我反思能力的提高。其次,可把他们的习作发到校园网络上,让他们在网上发帖子,各抒己见,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行互评互改。
六、放飞想象——驰骋美
亚里士多德说过:“没有想象,心灵就不会思想。”童年时代是最具有想象力、最富有幻想的年龄,因此,作文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潜力,挖掘其内部灵性,用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在习作教学中,可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训练,如扩写、续写、看图作文和编童话、寓言故事等,随时结合实际,挖掘想象素材,因势利导地引导想象。如在教完《穷人》一课后,让学生展开想象:主人公与丈夫把邻居西蒙的一双孩子抱回来后,生活将会怎样呢?以此续编故事。又如,我发现班上不少同学常写错别字,写出来的字常“缺胳膊少腿”的,我便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以“啄木鸟行动”为题写作,让其为错别字“治病”……每当布置这类作文,学生便拍手叫好,他们写起来轻松愉快,挥洒自如,在作文这片广阔的天地中大显身手,放飞想象,自由驰骋,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要教师持之以恒,做好学生习作的引路人,就能让孩子们爱写、乐写真情之作,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