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幽默,教师的第一位助手

2013-04-29任为新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3年8期
关键词:智慧老师孩子

任为新

犬子读高中,有一次开玩笑,问他将来会找一个怎样的太太,“漂亮的?聪明的?有钱的?”他说都不是,“我要找个有趣的人。”“就这么简单?”“这哪里简单,有趣很难的。有趣的人很少啦。”

听了这话,当时有点怵然心惊。成为有趣的人,确实是很难,他起码要符合这样几个指标:一是富有幽默感,甚至会自嘲,谦逊而自信。二是人格健康、心态阳光,不斤斤计较,一个心理阴暗、睚眦必报的人是不可能有趣的。三是知识渊博、见多识广,听他谈话都是一种享受。自己有趣,和有趣的人在一起,做兴味盎然的事,这才是社会的理想境界。但这样的社会恐怕和我们追求的“大同社会”一样可望而不可即,因为我们的学校不有趣,我们有趣的老师太少了,结果培养出来的下一代自然也是闷骚型。由他们掌控的未来中国,可能很强大、很富足,但目之所及,或面目狰狞或愁眉苦脸,这样的国家离柏拉图的“理想国”仍然差得远。所以如何让我们的老师有趣,让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教材有吸引力,让课堂充满欢声笑语,最终让我们的下一代成为“有趣的人”,亦可谓当务之急。

想成为有趣的人,幽默的品质当为第一要素。要有幽默的品质,你就得知道什么是幽默、幽默的心理机制是怎样的。幽默(humorous)由英文音译而来,1980年版的《辞海》的解释是:“通过影射、讽喻、双关等修辞手法,在善意的微笑中,揭露生活中的讹谬和不通情理之处。”幽默的特点是诙谐风趣而又意味深长,它不是搞笑,里面一定要有独到的识见、有过人的智慧、有巧妙的表达。幽默的发生机制在美学上有众多理论,著名的有三种,即“突然荣耀说”“乖讹说”和“预期失望说”。第一种由霍布斯提出,他以为可笑性来自发现别人或自己过去的弱点,感到优越时产生的一种突然荣耀感。我们去动物园,什么动物最可笑?当然是猴。猴为什么可笑?因为它想学人样又不如你像人,你看它的时候是有优越感、荣耀感的。但你看到孔雀就不会发笑——孔雀比你漂亮,你产生的是自卑感。第二种由斯宾塞而来,他以为可笑的东西总是荒谬的、不伦不类的,违反人的文化和思维习俗的。小沈阳大老爷们穿裙子、言行娘娘腔,终成笑星,走的就是这个路子。第三种“预期失望说”源自哲学家康德的理论,他以为“笑是一种从紧张的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的感情”。你上班去,半路见一毛孩子抽烟,教师的责任感让你停下脚步:“孩子,家里父母没有和你说,小孩不可以抽烟,抽烟是有碍健康的吗?”孩子瞪你一眼,反问道:“女士,家里丈夫没有和你说,在外面不要和陌生男人讲话吗?”看到这里我们就笑出来了。这里笑的发生机制是这样的:当你诘问孩子的时候,你对他的反应有个期待,你的心里事先已布排好结局(教师从来不问自己没有答案的问题)——孩子脸一红,烟一扔跑掉了,或者是他瞪你一眼道:“你又不是我妈,我要你管啊。”这两种结果是你能够料定的,它不会好笑,但孩子说“在外面不要和陌生男人讲话”,本来童稚的孩子怎么会说那么成熟的话,这是你没有料到的,他让你的期待落空了。康德的理论告诉我们,要营造喜剧感,须有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制造紧张期待,越紧张越好,第二步是不能让这种期待坐实,不能让人预想到了,要让它出乎意料——这样喜剧效果就不期而至。

古今中外的幽默大师很多,卓别林、侯宝林、老舍等等都是,他们不但精通幽默原理,更能极富智慧地演绎。广告本是最无趣的东西,但看老舍上世纪30年代在《论语杂志》上为自己写的广告:《老舍幽默诗文集》不是本小说,什么也不是。《赶集》是本短篇小说集,并不去赶集。《猫城记》是本小说,没有真事。《离婚》是本小说,不提倡离婚。《小坡的生日》是本童话,又不大像童话。《二马》又是本小说,而且没有马……自谦、调侃、反语,玩世不恭中不乏真性情,让读者在忍俊不禁中获取信息,享受智慧。

教师中具幽默品质的也不乏其人,于永正老师可谓一例。有一次听他上《小稻秧脱险记》示范课,也觉得“大快朵颐”。该文本中有杂草被喷雾器大夫用化学除草剂喷洒过后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啦”一句,某小朋友在朗读该句时却声音响亮、气势如虹。该生读完,大家对老师的评价有个期待,或批评或表扬、或理性或古板,但于老师的应答别出心裁:“要么你的抗药性强,要么这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再给你喷洒一点。”说完,朝他做了个喷洒的动作,惹得全班哄堂大笑。小朋友领会,再读时,耷拉着脑袋,真的有气无力了。于老师就表扬说:“好,这下你读懂了……”在这里,于老师没有直接地、理性地进行分析,说你应该体会、理解并演绎“有气无力”“喘不过气”,而是以感性的方式点拨引导,顺你的思路来模拟、夸张,让你感到活灵活现又出乎意料,结果就让课堂成了喜剧的舞台。于老师的课也让我们认识到,课堂里的幽默感的基础是亲切感,以人性化的态度感知与关注对象,饱含宽容和善意。这样,教学的成功,实际上也是幽默的成功。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于老师可谓深得其中三昧。

自己有了幽默的品质,幽默的材料也就能信手拈来——不是我们的教材中没有幽默,而是我们没有幽默的心,不把它当作幽默来教。如鲁迅式幽默,既有嬉笑怒骂、夹枪带棒的热辣,也有《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那样亲切委婉的冷幽默,语表意义貌似玩笑,但语里意义深邃,话中有话,是历经挫折者的心酸和无奈。《皇帝的新装》中对皇帝的描摹,表面看夸张荒诞,实际上直陈人性深处的脆弱和愚昧,读者先是笑别人,后来是笑自己,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这样的劣根性。还有中国的《自相矛盾》《拔苗助长》等等,短小精悍,是寓言是荒诞,但都闪耀着思想的火花,这些材料只要挖掘梳理得当,都可资于培养孩子的幽默品质。

幽默于教师的工作、于孩子的成长很重要,但切忌把幽默和滑稽混为一谈——现在社会上,特别是影视、网络领域就有这个问题,没有智慧含量的“无厘头”、乱七八糟的“恶搞”甚至是庸俗黄色的滑稽充斥其中。我们看字典里的解释,滑稽是“因语言、动作的诙谐而引人发笑”,但幽默是“诙谐风趣而又意味深长,通过影射、讽喻、双关等修辞手法,在善意的微笑中,揭露生活中的讹谬和不通情理之处”。可见滑稽尽管也能在嘲笑、插科打诨中揭露事物的自相矛盾之处,以达到批评和讽刺的目的,但它的方式是粗鲁的,有时甚至是恶意的,具攻击性,会伤人。但幽默不是,幽默是 “寓庄于谐”,可笑的只是它的外形,其内涵是美对丑的战胜,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它不但是智慧的,更是善良的。上乘的幽默,不但能激发人类心理某种情感的智慧,还能对逻辑性进行适当调控,对现实进行某种加工或者破坏,因此它也可以提升到实践哲学的范畴。

美国的保罗·韦地是研究幽默和教育的专家,他曾对九万多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得出的结论是,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喜欢幽默的老师——他们的课堂更有吸引力、更有效,学习记忆也更持久。 由此可见,幽默于教师,远不是点缀一下、调节气氛的问题,而是关乎文化底蕴,体现着教师的教学睿智,真可谓“成在舌耕,功在思考”。

猜你喜欢

智慧老师孩子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老师,节日快乐!
孩子的画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