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调查 大学问
2013-04-29戴君
戴君
小调查活动是小学品德教学中的重要活动之一。小调查能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了解社会生活,观察生活,并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但笔者在听课和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品德课堂教学中,小调查总是流于形式,切入和指导存在着一些问题,活动的有效性不高。主要表现为:1.为调查而调查,活动目标不明。教师在提出调查任务时,没有明确调查的目的,没有设计学生所需要去了解的具体事项。学生在目的不明的要求下,也只能进行表面化的调查;2.有调查无指导,活动效果难显。学生调查能力有限,不知道要看什么、问什么,调查也只是走马观花,没有问题和思考,也就不能得到一些有价值的信息。3.交流分享无实效,价值引领缺失。调查总结分享中,学生有交流教师无引导,教师的价值引导缺失,或引导方向有偏差。那么,如何有效组织,借助小调查提升品德课堂教学实效性呢?笔者经过实践探索,总结了以下一些策略和措施。
一、适时切入,丰富生活认知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抓住教学的难点,发现学生生活经验的不足,适时开展小调查,是教师首先应考虑的问题。根据教学的目标、教学的重难点,针对学生认知的疑难,恰当地进行小调查,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尤为重要。
1.课前调查,意在铺垫
儿童生活已有的经验是品德教学的起点。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年龄、认知或生活经历等原因,他们对生活周围的人或事未必都很清楚。为避免教学活动成为空中楼阁,就需要教师在课前组织小调查,并明确告诉学生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调查,并制作表格,这样,学生的调查活动就会有的放矢。如果教师给学生分好小组,安排好采访、记录、比较、分析的任务分工,学生的调查就可以按部就班地开展了。
如在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走进新时代》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发现学生基本不知道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的翻天覆地变化,为此,在课前组织学生调查自己家在改革开放前后的生活水平变化,采访记录相关方面的数据和事例,并提供给学生一个详细的调查表。(如下表)
通过课前的调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能根据调查的结果进行汇报、交流,小调查为学生了解改革开放后我国巨大的变化做了铺垫,教师才“有米下锅”,使得教学水到渠成。
2.课中调查,催化增效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当学生有所认知但缺乏亲历体验时,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组织课中的小调查,利用学生资源解决教学难点问题。如在《做学习的有心人》(三年级上册)一课中,教师为让学生发现实际生活中的“有心人”,开展了“寻找有心人”的小调查活动。让学生对班里的同学进行调查,问一问他们是怎样做有心人的,取得了怎样的成绩。学生在交流中这样说道:
生1:我采访了王怡雯,她的钢琴已经八级。她从幼儿园就开始学钢琴,每天都要弹琴一小时,一直到现在。我觉得她是靠恒心把钢琴练好的。
生2:我采访了潘元浩,他数学成绩很好。他遇到不懂的题目,不会马上问爸爸妈妈,会想一会儿。他说只要自己动脑筋,思考一会儿,总会想出办法的。我觉得他是有耐心的人。
……
通过对身边同学的调查访问,学生真正信服专心、耐心、恒心三大法宝对学习的重要性,对如何做个学习的有心人也有了更具体的认知。教学活动对学生行为的指导在无痕中得以实现。
3.课后调查,升华巩固
课后调查,既巩固教学,又锻炼学生。梳理教材会发现,有许多教学内容可以在课后开展小调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生活。以四年级下册为例,《社区的公共设施》可以组织学生在了解各自居住的小区是如何维护公共设施的;《城乡巨变》走访亲戚,了解家乡巨变;《腾飞的翅膀》全班共同走进某企业参观学习;《服务在身边》走访敬老院,等等。
二、多元设计,打通调查路径
为有效达到调查的目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调查的需要,设计多样化的小调查活动,让学生能敢于去调查,也能完成调查任务,从而提升品德教学的有效性。
1.对话交流,积累思考晓事理
小学生的调查主要是以了解生活实际信息为主的。他们主要通过访问家人、同学以及特殊职业的人员,来获得需要了解的信息。这种调查访问主要以对话交流的方式进行,学生根据要求记录下来,积累素材。
2.观察亲历,实践体验悟真理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如在教学《家人关爱我成长》(三年级上册)一课时,学生们为了体验父母的辛苦,和父母交换角色,亲历父母的一天工作与生活。在小调查活动中,学生们从一开始的兴致勃勃到中途的叫苦连天,一直坚持到最后,他们对父母的辛劳有了真切的感受。这种基于观察与亲历的调查,能够让学生在真实体验中悟得真理。
3.资料查询,信息处理明道理
在网络时代,网络搜索具有其他调查途径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它不受地理、人际交往等条件的影响,查找资料全面、迅速。其实在品德课的教学中,有不少教学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如《向白色恶魔说不》《世界之窗》《大师成长的故事》《国际组织》等,通过网络,学生可以方便地查找到许多相关的信息、资料,从而形成对教学内容的初步认知。但网络上的信息太多,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资料查询之后,对获取的大量信息,进行有效选择、概括、分析,将有价值的信息写到调查报告中。
三、多维协作,获取有效信息
小调查活动不仅是为课堂教学活动提供认知的基础,也是为了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和相互合作、交流的能力。所以在设计小调查活动形式时,教师应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出发点,合理组织学生开展多维合作,通过学生积极参与调查,体验社会生活,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1.独立式调查
在独立式调查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提示方法和步骤,以免他们进行盲目而低效的调查活动。如《我家的故事》(三年级上册)一课,学生可以独自完成对家人的采访调查,了解他们是如何辛勤劳动的。在《认识社区》一课,学生可以带着问题独自到社区去走走、看看、问问,了解社区里的设施、环境、服务机构等。
在独立式调查活动的组织中要注意:在学生第一次开展调查之前,教师可以提供一致的调查表,列出若干调查内容,让学生填写;待学生有了一定的调查经验之后,可以提示学生自己制定调查计划,要求明确调查的目的、对象、地点、要点和注意事项后再开展调查。
2.伙伴式调查
“伙伴式调查”即以小组的形式开展调查活动。教师可以根据调查任务而采用不同的分组方式,可以安排住处相近、兴趣相同或任务相同的学生组成一组,也应重视将不同特长、性格、学习兴趣的学生混编为一组。除了分组,伙伴式调查要注意明确分工,如在《服务在身边》(四年级下册)一课,需要调查某个服务机构(自来水公司、行政服务中心等)的功能及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教师把学生分成八组,每组分别采访不同的服务机构。每组需要事先构思好调查的内容以及采访时要提的问题,为顺利开展小调查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分工合作,小组结伴,学生可以在调查活动中发挥各自所长,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合作能力。
3.团队式调查
在比较复杂的社会调查任务中,如果仅靠一个或几个学生是很难较好地完成调查任务的,这时,就需要教师带领,以开展“团队式调查”。如《发展中的城市》(六年级上册)一课,面对城市发展这样宏观的主题,学生难以完成任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家乡的新变化,教师组织全体学生参观调查城市规划展览馆。调查活动前,还对学生进行注意事项、调查要点以及方法的指导。在团队式调查活动中,能获得大量信息,这是个人调查和小组调查所不能实现的。
四、充分交流,提升思维能力
在小调查活动后,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提供适当的机会,合理引导学生共同交流、讨论调查的结果。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畅所欲言、激烈争辩、比较等方式,让学生充分表达、多维思考,从而提升对调查的认识。
1.说——让想法在畅谈中交流
在品德教学中,教师常常针对某一主题组织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进行调查活动,学生按照调查表的要求完成社会调查的资料收集任务,并对资料进行相应的处理,紧扣主题选择有用的信息。对于调查的结果,教师需要提供一个平台,让学生将调查所获得的信息进行交流。在各自介绍调查结果,表达调查感悟时,学生的道德认知才能得到提升。
2.辨——让观点在碰撞中明晰
品德课程鼓励学生对获取的信息和他人提出的观点进行大胆质疑,并要求教师帮助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和探究过程,修正和改进自己的认识和态度。为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根据调查到的信息作出判断并得出结论。如《圆明园在哭泣》(三年级下册)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先安排学生进行关于圆明园的小调查活动,课前搜集资料充分预习。在课堂教学中交流感悟,深化感情。在交流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圆明园该不该重建”的问题展开辩论。在激烈的辩论中,尽管学生的观点有所不同,但他们对祖国热爱之情得到充分的彰显。
3.比——让信息在比较中显露
“有比较,才会有发现。”在反馈学生的小调查结果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调查结果或与他人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发现新的问题,这是一种分析问题,发现问题的好方法。如《热闹非凡的市场》一课的教学前,教师为了让学生更深入了解各类市场的服务方式和价格区别,组织学生比较同一种商品在不同市场的价格,并追问价格的秘密。学生在比较之后,通过自己思考、询问家长、上网查找等方式,寻找价格差异的原因。
实践证明,小调查活动能紧密地联系儿童的生活,丰富儿童的生活经验,有效构建课堂活动的基础,激发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应该开展有效的小调查活动,让品德课堂真正焕发出生活的光彩,最终有效指导学生的生活。
(作者单位:杭州富阳市富春第七小学 浙江杭州 311400 )
责任编辑 王清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