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荒”风波后,如何挑选理财产品?
2013-04-29周奋
周奋
中金融圈闹得最沸沸扬扬的就是银行的“钱荒”。“钱荒”导致6月底股市创下4年来最大跌幅,使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创历史新高,这些奇怪现象的罪魁祸首“钱荒”到底是什么呢?“钱荒”一般是指由于流通领域内货币相对不足而引发的一种金融危机,但从六月央行公布的统计数据来看,5月份的M2同比增速高达15.8%,人民币存款余额也已经逼近百万亿元大关,中国的“钱荒”显然不符合这种情况,银行“钱荒”其实只不过是由于资金错配导致的银行短期流动资金紧张。一直以来,不少中小银行都将大量理财资金投资在缺乏流动性的中长期资产上,并通过滚动发行短期理财产品来赚取收益,二季度末各家银行约有1.5万亿的理财产品集中到期,又恰逢季末银行存贷比考核,各行短期资金需求异常旺盛,而央行一反常态拒绝按照惯例向市场注入短期流动性,许多中小银行措手不及,慌乱间在资金市场上掀起了惊涛骇浪。
为了渡过难关,中小银行不得不发行高收益的短期理财产品来吸收资金,以致近期短期理财收益飙升,在此后收益又相继回落。但是“钱荒”风波后,我们重新审视一下,在理财产品的选择上不该只关注收益,还需要关注其背后存在的风险。
购买理财产品之前,首先是看产品是否保本。保本型产品一般提供本金保障,投资者到期时,至少本金肯定不会受到损失,相比非保本产品,保本型产品的风险系数更低。其次是看产品的类型,中短期理财产品主要有货币型,债券型,票据型,信托型,挂钩型这几个种类。
票据型产品主要投资于票据转贴现市场,用于购买金融机构已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或信用程度良好的企业承兑的商业承兑汇票。在这里,承兑银行是那些取得授信额度且在授信额度管理内的银行,信用程度良好的企业则是指已取得授信额度的企业。因此,票据型理财产品对于投资者而言,遭受本金损失的风险可以忽略不计,且收益较为稳定。与票据型产品相比,债券型产品投资于银行间债券市场上具有较强流动性的国债、金融债和央行票据等,当然还会有一些信誉良好的企业债。由此可见,从投资标的物来看,票据型产品的风险要略高于债券型产品。货币型产品与票据型和债券型产品相比,则是一种对货币市场各种投融资工具进行全面配置的产品,即可投资债券,也可投资票据,同时还有一些同业拆借的资金。根据资产配置的有关理论,可以认为其风险小于票据型产品。
信托型产品作为一种信托计划,一般投向一些有资金需求的企业或项目,以信托计划的形式募集资金收益较高,一般会高于固定收益类产品。因而在当前市场条件下,信托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信托标的物的范围越来越广,投资者所需承担的风险也较上述几类产品为高。比如去年规模非常大的一批房地产信托项目,预期收益固然不错,同时投向的也是大型的房地产商,然而有些产品期限长达3年,房地产市场波动的风险亦不容忽视。
相比信托型产品,挂钩型产品由于其特殊的运作结构,一般情况下保本无虞,并有获取高收益的可能。但近几年挂钩型产品“零收益”事件中偶有出现,所以购买此类产品的投资者若要获取高收益,则须根据挂钩的产品收益实现条件和挂钩标的物的市场走向做出综合判断。
这几年来,一些披着理财产品外衣的假PE、假信托或是高利贷,让上钩的投资者损失惨重。目前仍有部分普通投资者存在着这样一种错误心理,他们基于对金融机构的信任,认为金融机构发行的理财产品不应该出现风险,不但期许本金得到保障,还确信那“承诺”的收益率得到对付。其实现在几乎所有理财产品协议书上的收益率都会写上“预期最高收益率”这几个。这次银行出现的“钱荒”最后央行还是出手释放部分流动性为银行解围,如果哪天央行不作为,下定决心整顿市场,到时候,理财产品该有什么风险,还是会有什么风险。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不应该只关心收益和期限,还需要选择值得信赖的渠道,更应该关注点放在产品的内在,这样才能更好地防范风险,找到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
(作者系建行财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