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一轮发展要处理好的若干关系
2013-04-29陈勇鸣
作者简介
陈勇鸣,1990年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研究生毕业。现为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科技管理干部学院、海关学院兼职教授;先后赴美国加州大学、乔治亚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等近十所大学做访问学者;担任市委党校20多个专题课程的教学和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级与市级课题近十项。出版专著和主编、合著著作数十本;在各大报刊发表论文90余篇,多篇论文获省部级奖项。
海新一轮发展面临一系列问题,如特大城市的空间承载力,特大工业城市的转型,港口城市的交通压力,贸易依存度过高的国际市场压力,财政支出的压力,民生与历史负担问题,科技成果转化问题,民营经济发展相对缓慢问题。上海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上海经历了16年两位数增长,金融危机以来经济增速下滑严重,生产总值增幅连续几年探底全国。2005年上海GDP在全国排名第7位,2010年下降至第9位,2011年下降至第11位。2010年上海人均GDP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排名第一,2011年天津第一,上海第二。上海经济回落原因,一是因为上海是国际性大都市,受金融危机影响直接。2009至2012年上海贸易依存度分别为127%、143%、146%和136%。全国分别为44.8%、50%、48.6% 和46.9%。二是投资回落。2009至2012年上海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2%、0.8%、0.3%和3.7%,全国分别是30.1%、23.8%、23.6%和20.3%。三是主动调整产业结构,淘汰“两高一资”企业。四是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城镇化超过75%,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减少、外部需求对经济拉动作用下降。世界各国经验表明,城镇化率30%以下,经济准备起飞,城镇化率30%-50%,经济高速发展,城镇化率50%-70%,经济中速发展,城镇化率超过70%,经济低速发展。2012年上海城镇化率达到89%,如此高的城镇化率不可能出现两位数增长。
推动上海新一轮发展要处理好若干的关系。
首先,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作为上海新一轮发展的指导思想,虽然抓住了时代发展主流,但作为指导思想,缺少地域性与目的性,没有体现上海特色和发展目的,也不利于激发广大群众对发展目标、发展愿景的认同。作者认为,如果改成“创新、转型、提升(或提申)、富民”,即企业要创新,产业要转型,产能要提升或城市要提升,发展要富民,更能体现手段与目的一致性和上海发展特色。
其次,处理好先进制造业与传统制造业关系。上海新一轮发展提出要减少对传统发展路径的依赖,即对重化工业依赖、投资拉动依赖、房地产依赖、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依赖和外贸依赖。十次党代会提出,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新型产业体系。问题是新兴产业培育要有一个过程,与传统产业的调整要有衔接过程。一方面上海要借助国际产业第四次调整,理顺自身产业。上海制造业要更多地走出去,如宝钢到宁波、新疆、湛江、福建、南通、沈阳;上汽到新疆、武汉、烟台、宁波、柳州、仪征;华谊到河南、安徽、甘肃;上海纺织到大丰、新疆;光明到江苏、贵州等。另一方面,上海要大力发展高端制造、关键制造、核心制造、精密制造,包括航空航天、海洋工程、核能、节能环保、交通装备、发电装备等。调整是容易的,短时间可以完成,但培育是非常艰难的,需要多少时间是难以控制的。目前上海经济增速下降过快与两者关系处理有关。
再次,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关系。国际产业结构正朝着技术、知识、服务密集的方向发展。十次党代会提出上海产业发展方针是集约化、高端化、服务化。从国际上看,大都市的产业结构,一般包括金融业、生产者服务业(研发、设计、会计、审计、会展、法律)、高技术制造业、创造性创业(前卫艺术、电子媒体、创意设计)、休闲娱乐业、零售业(高档奢侈品、专业性商品)、医疗保健业、教育产业、食品产业、物流业、旅游业等。目前上海产业结构离此较远。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另一方面要防止制造业边缘化,先进制造业人才流失。目前人才过分涌入银行等金融服务机构,工程技术人才流失,产业工人地位下降。崇尚实业,崇尚制造的精神荡然无存。一方面,发达国家出现“再工业化”、“第三次工业革命”、欧美回归实业浪潮,另一方面国内出现轻视制造业,不愿意做实业的倾向。作者2009年在英国牛津大学与牛津教授讨论上海金融中心建设时,牛津教授提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要处理好四对关系,一是实体经济与服务经济关系,二是内生与外向关系,三是创新与监管关系,四是金融产业与其他产业关系,防止行业之间收入差距过大。建议上海金融中心建设一定要吸收英国教训,不要把制造业丢掉。要认真总结德国经验,学习德国人认真、严谨、精细的文化传统,以发展先进制造业为基础,培育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以出口高附加值产品为主导,强化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政策。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第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要处理好吞吐量与中转量、服务量的关系。目前国际航运中心的评价有三大指标,一是集装箱吞吐量,二是集装箱中转量,三是航运服务量。从吞吐量看,上海已绝对是国际航运中心。2012年上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7.36亿吨,连续七年保持全球第一,去年被宁波舟山港赶上 ,居世界第二。港口国际集装箱吞吐量3252.94万国际标准箱,连续第三年居全球第一。浦东、虹桥两大国际机场全年共起降航班59.67万架次,进出港旅客达到7870.84万人次。浦东机场货邮吞吐量连续第五年居全球第三。但是,上海港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集装箱国际中转能力落后。2010年上海港的集装箱国际中转量仅为5%,而新加坡则高达85%、香港达60%、韩国釜山达45%。上海港属于腹地型的港口,不是枢纽港,是终点站,不是中转站。说白了我们赚的国内其他省市的钱,没有赚外国人的钱。二是航运服务业发展不够。目前每年全球船舶贷款规模约3000亿美元,船舶租赁的交易规模约700亿美元,航运股权及债券融资的规模约150亿美元,航运运费衍生品市场的规模约1500亿美元,海上保险市场的规模约250亿美元。在这些领域中,目前上海涉足甚少,相关业务占全球市场份额不足1%。2008年伦敦集装箱吞吐量200万国际标准箱,上海2800万国际标准箱,但上海在国际航运业的地位远远不如伦敦的地位。世界主要国际航运中心三大模式,一是以英国伦敦为代表的,以市场交易和提供航运服务为主;二是以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为代表的,货物中转为主;三是荷兰鹿特丹、美国纽约和中国上海为代表的,以腹地货物集散服务为主。三种模式,伦敦最优,香港、新加坡其次,鹿特丹、纽约、上海再次。同样是以腹地货物集散服务为主,上海港也不如鹿特丹港。2008年上海港5.3亿吨吞吐量,全球第一,鹿特丹4.3亿吨吞吐量,世界第四,欧洲第一。上海是长江入海口,鹿特丹是莱茵河入海口,区位优势一样。但仔细看有两个不一样。莱茵河入海口水深20-30米,上海长江入海口水深7-12米,大轮船进不来,要靠小轮船分驳进来。第二,鹿特丹在莱茵河入海口周围挖了43条人工运河,莱茵河入海口150平方公里建立保税区,4.3亿吨货物进来一元钱,出去三至五元钱,只要最终货物不进荷兰,全部免税。上海港5.3亿吨货物进来一元钱,出去1.1元钱,搬一搬就出去,没把价值留下来。2009年3月国务院批复《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关于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主要集中三大块,优化与完善两个“体系”,即集疏运体系和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建设一个“国际航运综合试验区”。集疏运体系主要由江海水路、公路、铁路、航空、管道运输及相应的交接站场等组成。上海港集疏运体系与世界著名港口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鹿特丹港公路、水路、铁路三种运输方式的比重是45:47:8,2010年上海港的比重是62:37.7:0.3。2012年集装箱“水水中转”比例刚达到42.8%。香港、汉堡公路集装箱比重分别为15%、40%。上海东海大桥建好后,实际利用状况远不如规划。业主更愿意去外高桥,而不是大小洋山。东海大桥只通公路,不通铁路是建设的一大遗憾。2013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上海指出,鼓励支持上海积极探索,在现有综合保税区基础上,建立一个自由贸易区试验区,进一步扩大开放,推动完善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上海要以建立自由贸易园区为契机,争取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面上的扩大开放,开展一批新的改革事项。
第五,创新型城市建设要处理好政府与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的关系。十八大报告要求将“创新驱动”作为新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动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笔者以为,首先,要完善城市创新体系,明确政府、学校、科研机构、企业和金融机构各自职责。政府职责是制定政策、改革体制、增加投入、完善法制、培育资本市场。政府不要直接抓项目,凡是用财政资金抓项目,一般效率都比较低的,因为财政资金是缺少约束的。学校、科研院所职责是生产知识、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目前高校一流教授往往是不上课的,博导找项目,博士做项目,忙着做横向课题。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科研上,主要原因是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经费投入太少。2011年全国基础研究经费占4.7%,应用研究经费占11.8%,试验发展经费占83.5%。上海基础研究经费占6.3%,应用研究经费占15.5%,试验发展经费占78.2%。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经费严重不足。世界主要国家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经费少占40%,多占60%。企业职责是研发技术、创新产品,特别注重原创性产品开发;金融机构的职责金融创新、服务创新。政府的职责是搭台,企业是唱戏。上海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经费投入上应有更多的作为,比如每年各提高一个百分点,用十年左右时间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其次,建立与完善有利于科技创新的运作机制。主要有:人才辈出的运作机制、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投融资机制、中介服务机制、研发动力机制、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有利于自主创新的考核机制等。人才辈出机制包括选人、育人、用人、留人、激励人机制。人才要讲公认,不搞委任。党政人才群众公认,经营人才市场公认,学术人才同行公认。目前人才流向日益公务员化、事业化,企业人才严重不足。2008年上海企业R&D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全社会R&D科学家和工程师比重在全国第24位。
第六,经济体制改革中要处理好国企与民企的关系。国有资产要三集中,向优势产业集中,向大型、特大型混合所有制企业集中,向企业核心业务和核心板块集中。竞争领域讲主业,非竞争领域讲主导。推进企业资产整体上市或核心资产上市,这既是募集资产的过程,也是规范管理、阳光管理、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过程。国有多元转向社会多元。同时,消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十八大报告指出,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保障不同所有制经济主体“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上海经济“四驾马车”,中央企业、地方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各1/4,税收中央企业最多,就业民营企业最多。目前上海47%的就业,24%的经济总量,17%的税收都来自于民营企业。但是民营企业是“四驾马车”中最弱的。全国民营经济,浙江、江苏发展最好。中国民企500强,浙江和江苏占全国半壁江山。2011年浙江有142个民企入围,江苏有108家民企进入500强。上海只有15家,而且15家大多数还是从其他地区迁过来的。上海应在市场准入、政策扶持等方面加大对民企的支持力度。大企业富国,小企业富民;大企业解决发展,小企业解决就业;大企业要投资多、装备好、人员少、产出多,税收不减免;小企业只要不违法经营,活下去就做贡献了,要少收税、不收税。
最后,关于养老金与养老产业问题,积极应对老龄化。目前上海养老金缺口严重,原因主要是:一是赡养比下降:1993年基金赡养比2.41:1,2010年下降1.45:1,上海人保局数据表明,2009年退休职工340万,平均1800元,每月61.2亿,职工478万,平均缴费1000元,每月47.8亿,月亏损13.4亿,一年亏160.8亿。二是历史原因上海享受城保的已达340万人,其中 老人(93年以前退休的)80万(93年165万),没缴养老金;中人(93年以前参加工作,93年以后退休的)220万一半没缴养老金,90年代中期为解决100万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政策允许50万职工提前退休,承担了100多亿。三是养老金增加。连续八年养老金增加财政压力巨大。俞正声同志曾经指出,社保是上海可持续发展中最头疼的一个大问题,现在不敢涨得太猛,是咬着牙往上涨。上海人保局发布的数据,2007年,养老保险的基金缺口为49.55亿元;2008年88.63亿元;2009年,91.86亿元,2010年养老金亏损106亿,2011年亏损35.06亿。2008年市级财政收入为社保基金托底170亿元,占市级财政收入的18%,2009年市级财政补贴增加到184.5亿,其中对基金补贴100亿。作者曾经专门为上海决咨委做过如何解决上海养老金缺口课题,作者认为,解决上海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的途径为扩大参保人群,外来人员参保,国有股减持,国资部分利润进社会保障基金,增加政府投入,柔性延迟办理申领基本养老金手续,加强土地收益管理,逐步调整市民对养老金增长的预期,养老基金保值增值等。俞正声同志曾指出:上海应努力发展养老产业,“十二五”应将养老产业作为一件大事来做。老龄产业包括老年产品制造业、老年生活护理服务、老年金融保险、老年休闲服务和老年房地产等。2011年上海养老机构床位101896张,占346万老人的2.9%,发达国家为8%,发展中国家为3%。政府应出台机构养老支持政策。上海10万养老机构床位一半是民营的,老百姓不愿去,主要是收费高。公办的养老院供不应求。上海要降低民办养老院的门槛,民办养老院的土地应以工业用地或低价租赁办法,降低其经营成本。政府应出台家庭养老支持政策,如子女与父母住房买在一起的,免征房屋交易税和优先购买经适房,承担养老的子女,可获得养老津贴、养老休假、减免个人所得税等;积极推进多层房改装电梯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