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安石与科举

2013-04-29邢猛

群文天地 2013年8期
关键词:北宋科举王安石

邢猛

摘要:王安石是中国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主持变法运动,对北宋王朝的政治、军事、教育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在科举方面,兴建学校,废除明经、学究等诸科,进士科改试“经义”,设立“明法”科。这些改革体现了王安石的科举观和为政思想,更重要的是,为后世教育制度改革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关键词:王安石;科举;熙宁变法;北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抚州临川(今江西省东乡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他有感于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认识到北宋中期隐伏的社会危机,提出自己的变法主张;在宋神宗的支持下,他实践了自己的变法主张。在科举制度方面,王安石作了较大变革,这些变革对元、明、清科举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中国当代教育制度改革提供了经验和教训。从王安石的治学态度、科举经历、科举观、科举改制等几个方面来阐述王安石与科举的关系。

一、王安石的治学态度

青少年时期的王安石恃才傲物,不考虑国计民生等现实问题,而试图通过诗赋博取功名,对于孔孟等圣贤人物的安贫乐道不以为然。父亲去世守丧这段时期,王安石猛然醒悟,最终抱定了学以致用的目的,既不要作只会写作诗词歌赋的骚人墨客,也不要作只会记诵儒家经典的庸俗书生。

王安石悲叹两汉以来儒家经典“为传注者汩之,以至于今冥冥也”,“学者不知古之所以教,而蔽于传注之学也久矣”。(《临川先生文集》卷七一《书<洪范传>后》)他还感到“世之不见全经久矣,读经而已。则不足以知经”,于是他广泛阅读,“自诸子百家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并且注重调查访问等实践活动,“农夫女工,无所不问”。(《临川先生文集》卷七三《答曾子固书》)

二、王安石的科举经历

宋仁宗康定二年庆历元年(十一月改元)(1041年),王安石赴京师就礼部试。庆历二年(1042年)三月,吴正肃公育知贡举,二十二日,皇帝御崇政殿赐进士及第、出身八百三十九人,王安石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与吕公著晦叔俱登第。

王安石参加进士科考试,考官原本将其列为第一名。但因王安石赋中有“孺子其朋”一语,惹得皇帝不高兴,遂与第四名杨寘互换。具体情况如王铚《默记》卷下所述:

庆历三(应为“二”)年,御试进士,时晏元献为枢密使。杨察,晏婿也,时自知制诰,避亲,勾当三班院。察之弟寘时就试毕,负魁天下望。未放榜间,将先宣示两府,上十人卷子。寘因以赋求察问晏公己之高下焉。晏公明日入对,见寘之赋已考定第四人,出以语察。察密以报寘。而寘试罢与酒徒饮酒肆,聞之,以手击案叹曰:“不知那个卫子夺吾状元矣!”不久唱名,再三考定第一人卷子进御。赋中有“孺子其朋”之言,不怿曰:“此语忌,不可魁天下。”即王荆公卷子。第二人卷子即王珪,以故事,有官人不为状元;令取第三人,即殿中丞韩绛;遂取第四人卷子进呈,上欣然曰:“若杨寘可矣。”复以第一人为第四人。寘方以鄙语骂时,不知自为第一人也。然荆公平生未尝略语曾考中状元,其气量高大,视科第为何等事而增重耶!

三、王安石的科举观

王安石在就任三司度支判官之后,向宋仁宗提交了长达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他从“教之之道”与“取之之道”两个方面系统地阐明了自己的科举观。王安石认为,应当由乡党和学校的群众,推选贤能之才告以上,然后由朝廷最高层次的当政者“欲审知其德,问以行;欲审知其才,问以言”,“然后随其德之大小,才之高下而官使之”。(《临川先生文集》卷三十九《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王安石否定科举之法,希望实行“察举”之法,选用真正德才兼备的人。这其实只是一种美好理想,在实际操作中更容易出现弊病。科举考试虽然有种种弊端,但至少能保证程序上的公正。后来王安石对北宋的科举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四、王安石的科举改制

兴建学校。王安石说:“伏以古之取士,皆本于学校……自先王之泽竭,教养之法无所本,士虽有美材而无学校师友以成就之,议者之所患也……以俟朝廷兴建学校,然后讲求三代所以教育选举之法,施于天下,庶几可复古矣。”(《临川先生文集》卷四十二《乞改科条制札子》)

废除明经、学究等诸科,取明经科人数增进士科名额,进士科罢诗赋、帖经、墨义,而改试“经义”。应试的士子可在《易》、《诗》、《书》、《周礼》、《礼记》中任选一经作为考试科目,并兼考《孟子》、《论语》。考试分为四场:第一场考“大经”,第二场考“兼经”,外兼大文十道,这两场考试只要通晓经文的主旨大义即可,不必局限于注疏的讲说,第三场试论一首,第四场试时务策三道。

设立“明法”科。考试内容是律令、《刑统》大义和断案。凡不能或不愿参加进士科考试的,都可参加明法科考试。凡应明法科考试合格录取的,即被吏部列入备用的司法人员名单中。其名次列在及第进士之上。

武举方面,“始试义、策于秘阁,武艺则试于殿前司,及殿试,则又试骑射及策于庭。策、武艺俱优为右班殿直,武艺次优为三班奉职,又次借职,末等三班差使、减磨勘年。策入平等而武艺优者除奉职,次优借职,又次三班差使、减磨勘年,武艺末等者三班差使。八年,诏武举与文举进士,同时锁试于贡院,以防进士之被黜而改习者,遂罢秘阁试。又以《六韬》本非全书,止以《孙》、《吴》书为题。”(《宋史·选举三》)

五、王安石科举改制的影响

从中唐以后,进士科就独重科场,北宋延续了这一传统。对于进士科主要考察哪些内容,统治集团内部一直争论不休。宋神宗熙宁时罢诗赋而改为经义。宋哲宗元祐时诗赋、经义兼收,绍圣时罢诗赋而复用经义。南宋初敲定诗赋、经义分立。这种废黜诸科、只留一科的科举局面,直接影响到了之后的明清科举。

熙宁科举改制后,朝廷以经术取士,考试内容重议论,举子为了中举都趋向义理之学,这促成了宋诗散文化、哲理化,宋文长于议论、明白晓畅的特点。但是,举子专注一家之说,内容往往单调雷同,于是就从修辞技巧等形式方面推陈出新,这就导致对偶格律等形式方面的要求越来越多,最终促成了明清八股文。

科举制度虽然已经衰亡,但它对中国当代教育的影响并未削弱。目前,我国依然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以考分作为评价教学的依据。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教学中充满了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恶习,这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应该借鉴王安石科举改制的经验,并注意吸取其中的教训,以便更好地落实当代教育制度改革。

参考文献:

[1](宋)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元)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宋)詹大和,(清)顾栋高,(清)蔡上翔.王安石年谱三种[M].北京:中华书局.1994.

[4]祝尚书.宋代科举与文学考论[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

[5]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邢 猛(1989.1-),男,江苏邳州人,硕士,扬州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中国文代文学。)

猜你喜欢

北宋科举王安石
初夏即事
王安石修改过王籍的诗吗?
王安石的坏习惯
小小花钱看科举
苏轼《李白仙诗卷》风格探析
唐代科举的投卷与荐举之风
从服饰表现的视角再议《韩熙载夜宴图》的成画年代
隋唐至北宋时期河洛地区与周边区域的文化交流
宋代科举冒贯管窥
科举文献《唐摭言》词语考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