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广东

2013-04-29师春苗

红广角 2013年8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节能减排广东

师春苗

【摘 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势在必行。十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加强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绿道建设等诸多措施,努力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

【关键词】 广东;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绿道建设

继十七大报告之后,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并将其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从而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阶段,体现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广东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在经济发展领跑全国的同时,也努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一)广东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势在必行

改革开放以来, 广东经济高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发展过程中, 为解决好经济快速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 广东历届省委、省政府一直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采取有效措施, 加强生态建设,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在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 生态建设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91 年, 广东获得“全国荒山造林绿化第一省”的光荣称号。1998年,广东省第八次党代会第一次明确提出要突出抓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良性循环发展道路。2002年,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经济社会发展开始转入科学发展轨道。

但在广东一些地方, 靠牺牲环境发展经济的问题仍然比较严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发生根本转变,资源消耗水平及污染物排放强度较高;环境污染形势严峻,水、大气、土壤污染非常严重;可持续发展的压力较大,资源约束依然趋近,人地矛盾进一步加剧,水资源和能源进一步紧缺,资源瓶颈凸现;区域生态环境差异显著,珠三角地区经济发达,城镇化工业化水平高,开发强度大,生态环境破坏厉害,污染最为严重……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也影响了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面对生态环境的严峻形势,广东省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004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在传达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大会上,首次提出建设绿色广东的全新构想,强调广东在新一轮发展中要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努力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2005年9月,省委、省政府通过了《关于构建和谐广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积极实施“绿色广东”战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推动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2008年6月19日,广东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决定》,明确提出要以打造宜居城乡为载体,建设美好家园。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努力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打造宜居广东,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

二、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美好家园

加强环境保护,建设天蓝、水净、地绿的美好家园,让全省人民能够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能够呼吸到清新的空气、住上舒适的房子,在良好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幸福广东的重要内容。广东实施绿色GDP考核标准,加紧实施《广东省环境保护规划》、《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以治理水和空气污染为重点,加强大中城市和中心镇、重点流域、重点区域、近海海域环境的综合治理,推进治污保洁工程和珠江综合整治工程,加强饮用水保护,大力推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建设,逐步实现全省水干净,空气清新、生态环境良好。

积极倡导和实施绿色GDP考核标准。过去一味强调GDP,导致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忽略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保护,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无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广东作为全国10个绿色GDP核算试点省份之一,积极倡导和实施绿色GDP考核标准,用绿色GDP取代传统GDP,作为地方政府征集的考核依据,参照中组部和国家环保总局的做法,将空气质量指数、城市河流水质达标率、绿化覆盖率等环保指标纳入干部政绩考核内容。

积极实施《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纲要》和《广东省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5年2月,广东省政府印发《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4—2020)》,成为全国第一个区域性环保规划立法的地区。2006年4月,广东率先在全国制定省级环境保护规划——《广东省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6—2020)》,对广东环境保护的目标、原则、措施进行了一系列具体的规定,成为建设绿色广东,实现经济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广东在继续实施“碧水工程计划”和“蓝天工程计划”的基础上,积极实施《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纲要》和《广东省环境保护规划纲要》,严格按照珠江三角洲实行环境优先、粤东粤西地区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山区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将全省划分为严格控制区、优先开发区和集约利用区,全面保障生产发展和生态安全同步进行。

加强环境法制建设,建立各种环保机制。先后颁布《广东省环境保护条例》《广东省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广东省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保护管理条例》、《广东省引用水源水质保护条例》、《广东省环境保护责任考核办法》、《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大气污染防治办法》、《广东省严控废物处理行政许可实施办法》、《广东省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为环境保护提供法律依据。同时,还强化建设项目监督管理,建立重大项目环境管理跟踪服务制度、建设项目环保管理总量前置审核制度、省重点污染源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实行重点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监管责任制、排污许可证制度、重点污染源环境保护信用评级制度,建立珠三角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制度和重金属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制度。

经过努力,广东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2009年深圳市盐田区成为广东省首个通过环境保护部验收并命名的国家生态区,2010年中山市获得国家生态市称号,成为全国第一个通过国家生态市考核验收的地级市,珠江三角洲9市按期在2010年底前建成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群。到2011年,广东省21个地级以上市城市空气质量和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主要江河及珠江三角洲河网区干流水质进一步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控制,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化物排放量下降,二氧化硫年均浓度比上年下降9.1%,酸雨频率下降9.4%。全省建成污水处理设施335座,日处理能力1906.6万吨,珠三角地区73个中心镇有68个已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全面供应机动车粤Ⅲ车用汽油,广州、深圳、东莞全面供应粤Ⅳ汽油。第16届亚运会期间,珠江三角洲地区尤其是广州市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各涉及亚运会水域水质达到既定目标。天蓝、水净、地绿的美丽家园正在努力建设中。

三、节能减排,建设节约型社会

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广东是人均资源比较少而资源消耗又比较大的省份,怎样用好、用活资源,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 是当前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胡锦涛总书记2004 年12 月在广东视察时谆谆告诫:“要大力推进能源、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逐步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 建设节约型社会, 努力缓解能源、资源制约经济发展的矛盾。”张德江在传达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时再次强调, 要“下大决心建设节约型社会, 下大力气遏制环境质量恶化势头, 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有效途径,是建设节约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广东在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上进行了有效探索,基本建立省级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管理体制及工作机制。一是成立组织领导机构,建立工作会议制度,对全省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的各项工作进行具体安排和协调。2005年省政府成立了广东省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全省发展循环经济的统筹协调和组织领导工作。2007年,省政府成立了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办公室。2009年后广东省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领导小组并入广东省节能减排领导小组,加强统筹协调。二是加强法规政策建设,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管理工作机制。修订《广东省节约能源条例》,制定《广东省建筑节能管理办法》、《广东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办法》、《广东省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条例》、《广东省“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出台《广东省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广东省“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方案》、《广东省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具体实施方案,把总量减排指标纳入政府政绩考核体系,把节能减排的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各个部门和各市政府。三是设立专项经费。省财政从2006年起,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作为省发展循环经济工作经费;从2008年起,每年安排2亿元节能专项资金用于节能降耗工作。

经过努力,节能减排成果初步显现。 “十一五”期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等约束性指标如期完成。五年共淘汰落后钢铁产能1275万吨、落后水泥产能5782万吨、落后造纸产能33.5万吨,关停小火电1209万千瓦,起前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一五”任务。清洁电源占省内电源装机总容量的34%,核电已建和在建装机容量均居全国第一。全省污水处理设施总数达到305座,配套管网4170.7公里,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城乡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达1739.1万吨,是2005年的2.8倍,占全国的八分之一,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全省火电脱硫机组容量是2005年的8.5倍,12.5万千瓦以上燃煤火电机组全部安装脱硫设施,脱硫机组装机容量3557万千瓦,居全国前列。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省建设成效显著,亿元生产总值增长消耗新增建设用地由2005年的129亩(8.6公顷)降到56.5亩(3.7公顷),降幅达56%。“三旧”(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成效突出,2008年—2010年投入改造资金超过1900亿元,完成改造项目1800多个,节地率达42%。目前,国家低碳省试点工作正在稳步开展。

四、建设绿道,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

珠三角绿道网建设是广东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创新举措。2010年1月5日,在中共广东省委十届六次全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对珠三角绿道网建设作出部署,要求珠三角各市按照“一年基本建成,两年全部到位,三年成熟完善”的目标,努力将珠三角绿道网打造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宜居城乡、惠及广大百姓的标志性工程,“绿道”这个新概念第一次被摆上了与会者的案头。2月,广东省政府批准实施《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明确要求规划建设总里程为1690公里的6条珠三角省立绿道。3月22日,珠三角绿道网建设启动仪式在广州亚运城举行。汪洋出席仪式并宣布珠三角绿道网建设正式启动,从此,一场轰轰烈烈的造绿行动随即在珠三角吹响了号角,珠三角绿道网络建设全线铺开。

珠三角各市结合自身实际编制绿道网建设规划,并按照生态化、本土化、多样化、人性化的要求,打造出主题不同、特色鲜明的绿道。如广州市按照城市步行和轨道交通系统,结合“河涌整治”、“青山绿地”工程,利用各类旅游资源,建成覆盖10区2市的绿道网络;中山市彰显“人文中山”的理念,通过绿道将孙文纪念公园、孙中山故居等具有“中山元素”的人文历史景观串联在一起;江门市突出独特的地方风情,沿绿道展现出滨江山水葵林、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和侨乡历史人文的绚丽画卷。这些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做法,充实珠三角绿道网的内涵,丰富绿道网的功能。

至2011年底,继珠三角2372公里省立绿道和2828公里城市绿道全线贯通之后,绿道建设任务再次超额完成,实现“两年全部到位”的目标,累计建成驿站345个、自行车租赁点373个,新增绿化2763公里,各项设施日趋完善,初步构建省立———城市两级绿道有机衔接的网络系统。如今,进入“三年成熟完善”期攻坚阶段的珠三角绿道网继续延伸,粤东西北地区绿道网规划建设工作开始启动,并取得初步成效,未来还将联通港澳。

珠三角绿道网作为集生态、社会、经济、民生于一体的系统工程,综合效益明显,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和称赞。2010年11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珠三角省立绿道1号线珠海市的海天驿站段,称赞建设珠三角绿道网“这件事情办得好”!住建部对广东绿道的惠民效果高度肯定,认为绿道有利于生态环保,涵养水源净化空气,尤其可以大大减少PM2.5;可以增进民众健康,并可保护利用文化遗产和自然环境;为城乡居民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据统计,广州增城市绿道网建成后,每月有3万名左右的游客到绿道周边的“农家乐”旅游消费,使沿线村集体经济比非沿线村增长快了53.6%。珠三角绿道网作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结合点,已成为广东建设生态文明、倡导绿色生活、协调区域发展的亮丽名片。

参考文献:

1、丁晋清:《略论绿色广东建设》,《岭南学刊》2006年第5期。

2、赵群:《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绿色广东》,《中国检验检疫》2006年第11期。

3、许桂灵、司徒尚纪:《广东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初探》,《大连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4、《广东年鉴》2003年至2012年。

(作者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建设节能减排广东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十二五”回顾与“十三五”建议
铁路后勤部门设备信息化管理浅析
欧美航空业节能减排创新管理研究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
火电厂节能减排的必要性与对策分析
广东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