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编写地方党史正本如何合理利用口述历史资料

2013-04-29彭建伟郑艳丽

红广角 2013年8期
关键词:党史资料历史

彭建伟?郑艳丽

【摘 要】口述历史有着文献等文字资料无法替代的价值,能为地方党史研究提供宝贵的素材,是记录和反映党的历史活动、历史进程的重要载体。在地方党史二卷编写中可大胆尝试运用口述历史这一重要载体,增强党史正本的完整性、生动性和地方特色。抢救口述历史资料刻不容缓。

【关键词】 口述历史;完整性;地方特色;运用形式

口述历史被称为是“被提取和保存的记忆”,有着文献等文字资料无法替代的价值,能为地方党史研究提供宝贵的素材,是记录和反映党的历史活动、历史进程的重要载体。我们在编写地方党史正本中可尝试运用口述历史,从而更好地总结党的执政经验和探索党的执政规律,发挥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特殊作用。

一、口述历史在编写历史中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

口述历史是相对于有文献记载的历史(文献史)而言的一种历史表现形式。它是由准备完善的采访者,使用传统的笔录或者录音、录像等现代技术手段,向受访者提问,收集、整理他们的回忆而保存的口述凭证,口述历史并不是一个人讲一个人写就能完成的,它需要记录者结合文献资料加以考证、补充、完善。在中国,有记载的口述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西周,当时专门设史官记录历史,史官分左史和右史,“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这里的“言”就是口述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传世经典《诗经》、《楚辞》、《论语》中都有口述史料。汉代司马迁所著被后人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更是集口述史学和民间文献资料之大成的巨著。在西方,《荷马史诗》、希罗多德的《历史》、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和《马可·波罗游记》,都是典型的口述史书。

口述历史资料与传统史学所常用的文献档案、传记日记、笔记杂考、方志家谱、报刊杂志等资料相比,有着其独特的学术价值。它在记录历史和史学研究中的作用,是其他史料所不能替代的。口述历史发动大众普遍参与记述历史,突破了以往专家治史的框框,使得史学家们著述的“平面”历史成为普通民众广泛参与的 “立体雕塑”,从而更加客观,更加全面地还原了历史的真实面貌。传统史料留给我们的只是事物事件的一部分,或颂或贬,或捧或伐,都只是其中的一面,我们很难窥见全豹。通过“口述历史”的办法再去采访当年的亲历、亲见、亲闻者,听他们娓娓道来,听他们将那些台后的、背面的、隐藏的,甚至见不得人的历史信息和盘托出,我们据此才得以了解一部真实的历史,从中吸取历史教训。

文献资料不能再生,口述历史则有源头活水,一个是“读”历史,一个是“听”历史,读者与文献的关系,只能是读与被读的关系,文献不会说话,作何理解都是读者的事。口述资料不同,访谈双方可以反复对话,而且还可以就同一主题与不同对象对话,反复验证结论,不断地去伪存真,去芜存菁。其结果,可以使得研究结论越来越接近历史的真实。

口述历史,是作为历史见证人的口述者和历史工作者的采录者共同完成的,是在明确保存历史真相的指引下 “主动存史”的学术价值行为。由于是有备而来的采访者,口述历史工作者能够事先准备好摄影、照相、录音等现代器材,将受访者的音容笑貌完整地记录下来,能够根据自己的学术意愿,多角度、多层面、多客体来获得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相关史料。在这一点上,传统史学是无法企及的。换句话说,口述史料的实质是“历史学家希望给历史留下什么”,而传统史料则是“历史给历史学家留下了什么”。 口述史的开展,为党史研究开辟了一个可以自由驰骋的空间,不仅拓宽了资料的征集渠道,也使研究方法有了很大的突破。

二、编写地方党史正本应重视运用口述历史

党史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历史,由于档案文书的保密性原则,许多编史者难以看到反映历史真相的材料;另外,由于历史的原因,一些档案材料也未必能反映出真实的历史,甚至一些历史档案被销毁,真正的历史可能被掩盖了。我们常说,当代人不修当代史,但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为了记录执政历史,总结执政经验,探讨执政规律,必须开展党史工作。口述历史所记述的多是口述者的亲身经历,口述者根据自己的回忆或自己保存的有关史料撰写而成的回忆材料,往往涉及一些重大事件的重要情节,很多历史的真谛就隐藏在个人叙述的细节之中。这些细节正是我们接近历史真相的关节点,可以从中发现被以往那些历史记载忽略或掩盖了的鲜活史实,弥补档案史料的不足,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是我们开展党史研究工作的重要资料,编写地方党史正本应该重视运用好口述历史。

(一)口述历史有利于增强地方党史正本的完整性

资料是基础,只有掌握丰富及真实的资料,才能把党史第二卷编写好。社会主义时期的档案虽然比较完整,但大多以会议、文件、报告、批示的形式展示,内容较为抽象、概括,对历史细节(过程)的反映较少,有关基层干部群众实践活动的记载更是不多,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寻找会议、文件之外的材料,发掘留存于当事人记忆中的、带有时代特征的鲜活素材。例如,我们可以查阅到影响过历史进程的某次重要会议的决议或相关文献,但却无法查阅到决议或文献出台的台前幕后故事,这些隐藏于事件背后的“信息”,非当局者无以知晓。但是,当时过境迁之后,我们再去采访当年的亲历、亲见、亲闻者,听他们将那些台后的、背面的、隐藏的历史信息讲出来,我们据此才能得以了解一部真实完整的历史。可见,口述历史资料对于历史档案和文献具有辑佚、补遗、缀合作用,可以校勘、考订、鉴别其真伪,考察其源流和特征。将档案文献与口述历史资料配合使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集中说明一个问题,使记载更加接近事实本身,能够全面、准确地展示历史的演进过程。

建国后的29年是一段相当复杂曲折的历史,有很多重大事件及许多重大战略的决策过程的细节没有留下完整的或根本就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资料,以致影响研究的深入。特别是“文革”时期,有的档案被销毁,有的地方党组织开会不做记录,领导讲话不留讲稿,部署工作不发文件,重大活动不公布,根本就没有留下任何档案资料。存留的一些档案资料也不可避免地打上深深的时代“烙印”。例如1975年2月,邓小平主持国务院工作,对工业、农业及教育各战线进行整顿,而省、市档案馆却查找不到潮汕地区进行各项整顿的文字资料,我们在党史二卷编写中,就只能通过采访当事人和查阅其他记载(个人的日记、信件、回忆录;揭发、交代和批判材料;上书材料等)来发掘具体资料,以弥补档案史料的不足,确保党的历史的完整性。

(二)口述历史有利于增加地方党史正本的地方特色

突出地方特色是编写地方党史的重点,一部缺乏地方特色的地方党史不能算是成功的党史。地方特色,是在自然、人文、历史等地情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诸多方面区别于其他地方的特征,是当地党组织在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统一部署下因地制宜贯彻实施中产生的具有独创性的、典型性的工作特色、活动特色、事物特色和政策特色。征集口述历史资料的过程,有利于编写人员跳出“文山会海”的老套路中,留意到地方党委在贯彻实施中央决策过程中的差异性和创造性,对口述资料进行合理取舍,再深入研究总结,写出地方特色。譬如:揭阳县是解放初期广东省3个土改试点之一,编写人员可以通过采访时任广东省土改工作团揭阳分团副团长的吴南生等重要决策者、组织者、实施者,详细了解土地改革运动前的准备、具体政策的贯彻执行、实施步骤、各阶层人士的不同反应等细节。在编写时既体现这段伟大社会变革的辉煌成就,也反思了极“左”思想的影响,全面反映揭阳县土地改革的历史实际,使得这个时期党史的重点和特点相互辉映,相得益彰。

(三)口述历史有利于增添地方党史正本的生动性

现在许多史学著作,往往是由冰冷的历史事件、一长串的统计数字等材料僵硬地组成,缺少生动性和可读性,而摆在地摊上的一些有关“揭密”、“内幕”等党史题材的书刊却销量很大。这就说明大家有强烈了解党的历史的意愿,但又缺少耐心去研读枯燥的论著。“历史本来是充满革命斗争的激情、动人的画面的”,如果能够把历史的细节真实地写出来,历史将比任何小说还要生动。口述历史多为口述者的亲身经历。口述者或参加过某一事件,或与某一人物有过往来,根据自己的回忆或所存有关史料撰写而成的回忆录,所记事情的情节具体生动,读起来令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有身临其境之感。我们在编写地方党史正本时如果能合理利用口述历史资料,像胡乔木同志所说的“从大量的史料中去选择、去剪裁。在书中有一些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直接镜头,让人看了以后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有一种历史再现的感觉”。这样写出有人物、有事实、有生动情景的党史正本,“不但能说服人,而且能感动人,不但用正确的道理教育人,而且用高尚的情操陶冶人”。

三、口述历史在地方党史正本编写中的运用形式

党史工作承担着记录党的光荣历史、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宣传党的优良传统、提供历史借鉴的重要使命。地方党史正本是完整、系统、真实、准确地记述地方党组织产生、发展和带领当地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经验教训的史书。陈云同志曾强调过,编好党史,“首先要把党史资料立好,立准确”,一要广泛收集,做到“详细占有材料”;二要对所占有的材料进行研究、整理、鉴别,精选出准确可靠的资料,作为编写党史和进行党史研究的依据。文献资料是记录知识的一切载体,是了解历史的重要资料;口述历史资料不仅弥补文献资料记录的不足,还纠正文献记载可能存在的偏差,留存文字背后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和精彩瞬间。党史部门不但要重视文献资料的征集整理,还要积极组织编纂真实可信的口述历史。我们在编写地方党史正本的时候,应该将文献资料和口述历史资料结合起来,合理地运用这两种资料,弥补各自的缺陷:把口述史资料融汇贯通,融进党史正文,补充档案文献遗漏、缺失的内容,或给文字资料补充血肉,使其立体、生动起来。此外,口述历史资料还以有关的档案文献材料订正口述历史的差误,或为回忆人遗忘的部分做接续和补白。使二者相互印证,相映成辉,勾勒出史事的背景,并做出客观的记述。另外,在编写党史正本中也可尝试采取以下三种形式来运用口述历史资料,让地方党史正本更多地展示出历史的发展过程和细节内容,发挥着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特殊作用。

一是在篇目中设置分目,精选口述片段载入,丰富地方党史正本记述的细节。可尝试在地方党史正本中章、节、目后设置“难忘的岁月”、“当事人话当年”等栏目,选择与正本内容相适应的口述片段载入,确保史书内容翔实、生动,有立体感。例如通过当年的“走资派”、 “三反分子”、“反动学术权威”、“反动文人” 的集体记忆来展示当年在“五七干校” 进行“劳动锻炼”和“学习改造”的场景,让年轻的读者从刻骨铭心的回忆中读懂那段悲情的历史。

二是精选口述事件附录在章节后,补充分析遭受挫折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原因。编写地方党史正本必然会涉及成功与失误或者失败,对于敏感问题和尚有争议的历史问题,要本着严肃、慎重的态度和“宜粗不宜细”的精神表述,可尝试在该章节完成后附录“事件记忆”,精选口述事件载入,通过当事人的口述,补充正文记述的情节,重现历史。如1952年和1957年汕头地区二次反“地方主义”,可载入老“右派分子”的口述,让读者了解运动的特点、方式、根源、后果。另外,对于一些没有把握、有待于历史进一步检验的问题或者争议较多而暂时难以定论的问题,地方党史正本编写时一般不作评论或下断语,此时也可附录不同个体的口述片段,相互印证,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让历史去作结论。

三是将篇幅较长、对当前党的工作有着重要启示的口述历史附录在史书后面,作为资政专题。例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配合农村合作医疗保健制度的推行,各级卫生主管部门不断培训“赤脚医生”, 1976年潮汕农村的“赤脚医生”已达到1.2万余人,为农民提供防病、治病、妇幼保健、计划生育等服务。我们可在正本附录中载入《农村合作医疗与赤脚医生》的口述专题,通过对卫生部门管理者、赤脚医生和受益群众三个层面的访谈,反映了当时农村医疗卫生状况、卫生管理、合作医疗、赤脚医生行医和教育培训、医患关系,以及有关的社会政治背景、经济制度和村落文化。透过这被誉为“以最少投入获得了最大健康收益”的“中国模式”,为当前探索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供借鉴和启示。

口述历史的载体是历史当事人的记忆和口述,人在史在,人亡则史亡。党史部门应该有抢救历史的紧迫感,尽快开展口述历史工作,为时代、为未来留下历史的踪迹,否则将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作者单位:中共汕头市委党史研究室)

猜你喜欢

党史资料历史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