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贺龙刀劈芭茅溪盐局的考证与补遗
2013-04-29尚立昆
尚立昆
贺龙刀劈芭茅溪盐局,是20世纪初年发生在桑植地区的重要革命历史事情。然而,当时并无档案记载,而后来人们的回忆和记录中存在不少错误,再加上文人墨客的推测演绎,使不少史实相互矛盾。为正本清源,笔者特将近50年来访问过的事件亲历者的回忆加以综合整理,并佐以事件知情人的回忆,试图对其若干史实予以考评,对疏略了的史实予以补正,达到还历史本来面貌的目的。
贺龙刀劈芭茅溪盐局的动机与动力
在贺龙以贺云卿之名刀劈芭茅溪盐局的动机和动力方面,历史流传版本较多。
要弄清这个问题,还得从头说起。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把孙中山建立的中华民国改为“中华帝国”。31日,又宣布定次年为“洪宪元年”,准备复辟帝制。袁世凯的行径,立即遭到全国人民的激烈反对,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号召各省武装讨伐,蔡锷率先在云南宣布独立,组织护国军讨伐袁世凯。
这时,介绍贺云卿加入中华革命党的陈图南找到贺云卿,传达了湖南革命党人酝酿兵暴的指示,要贺云卿到湘西策动兵变,组织湘西暴动。贺云卿接受了委托。
当年农历腊月,贺云卿与谷绩庭、谷采芹、韦寿荣、吴卓然、庹云楼等乡友弟兄冒着数九严寒,赶着一批骡马来到石门泥沙。恰在这时,大庸革命党人罗剑仇派其侄吴佩卿到此运枪支。贺云卿、谷绩庭等人得知,便与之在永茂茶庄聚会,精心策划如何组织夺取武装。
腊月十七日,贺云卿和吴佩卿两股力量合为一处,成功地捣毁了泥沙团防局,缴获枪支40余支。接着又乘胜缴了石门皂市团防40条枪,队伍一下子扩大到300多人,100多条枪。接着,与各县民军汇集,联合攻打北洋军阀部队。几天之内,便连克慈利、大庸、桑植、永顺、龙山等县,部队扩大到近万人。可是,在两次进攻石门县城时,因民军刚建,组织松散,未及训练,加之武器陈旧,兵力分散,当北军重兵反扑时,石门得而复失,民军被打散,贺云卿、谷绩庭等决定埋枪分散隐蔽,俟机再起。
1916年春节刚过,蔡锷率护国军入川,与北洋军激战犹酣。贺云卿、谷绩庭等人齐集廖城(属桑植白石乡),召集邻近各县民军首领开会,商议重新举事,与护国军遥相呼应。会议决定湘西各路民军返回各县,利用旧历二月初二土地神生日祭灶放鞭炮时同时举义,占领各县城,夺取枪支,互相支援,举兵讨袁。同时决定派革命党人、陈图南的侄子陈少南“赴川搬兵”。然而回到洪家关不久,贺龙就收到陈少南送来的信,说祭锷等部进抵泸州,两军 战,相持不下,“纳溪三易其手,叙府得而复失”,根本“无兵可搬”。
贺云卿说:“四川无兵可搬,我们照样干,把芭茅溪盐局的枪提(缴)了,起兵讨伐袁世凯!”
观察上述历史过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贺龙刀劈芭茅溪盐局的行动,属于中华革命党的正常行为,而“私人仇恨”、“为民除害”等都是次要的,附带的。
参加刀劈盐局的人数、成员和所持菜刀数量问题
首先考察亲身参加刀劈芭茅溪盐局的人数。
目前史学界对参加刀劈芭茅溪盐局的人数有三种说法:一说“20人”,一说“21人”,一说是“20多人”。对这个问题,虽然史学界众说纷纭,但在桑植却是极度统一,一直铁定为“连同贺云卿本人一起共21人”。
据参加过刀劈芭茅溪盐局的韦寿荣回忆:“我与云卿小时候就要好。因为我比他大3岁,他常叫我寿荣哥。”“1916年新春过后,云卿突然一把拉着我往韦敬斋家里跑,进门后劈头便说:‘斋公,我们去提芭茅溪盐局的枪,好吗?不几天,云卿又组织发动了一批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加上吴佩卿派来的冉奉伍、陈玉清、田子云、黄少元共21人。”
另一个刀劈盐局的亲历者贺勋臣回忆说:“贺龙在永顺骡马郎中李大爷的陪同下回到洪家关后,一口气跑到韦家山边找到韦敬斋,说:‘我们去提芭茅溪的枪,好不好?”“2月14日下午,贺龙等共21条汉子来到桥自弯朱德成伙铺,大家对酒发誓:芭茅溪提枪,为的是兴兵讨袁;谁要是贪生怕死,反水叛变,天诛地灭,红炮子穿心!”
韦春荣、贺勋臣都是刀劈芭茅溪盐局的亲身参与者,他们的回忆应该是完全真实可靠的。
其次,考察亲身参加刀劈芭茅溪盐局的成员。
为经彻底弄清这个问题,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与《贺龙传》编写组的朱泽云一起,曾经三次找这一事件的亲历者贺勋臣、韦敬斋、韦寿云等反复核对,又与事件的知情人贺仕祝、屈进成、贺锦章、斐炎明和部分亲历者的家属、亲属反复比对,从而得出了比较一致的结论。他们一致认定实地参加这次行动全过程的人员,除了贺云卿而外,还有韦敬斋、贺勋臣、韦寿荣、屈云成、贺占卿、王占彪、孙湘庭、彭栋庭、李月之、王金门、王云州、陈星之、侯春之、韦寿卿、周玉卿、李大成、陈玉清、冉凤梧、田子云、黄少元共21人,其中冉凤梧、田子云、陈玉清、黄少元4人为中华革命党人吴佩卿所派来。
第三,考察所持菜刀数量。
首先,我们先看看亲见者和知情人贺锦斋是怎么说的。贺龙刀劈盐局胜利不久,其堂弟贺锦斋便写了一首即兴诗,说:“桑植有个贺文常,不怕虎豹和豺狼,三把菜刀斩盐局,带领人民打胜仗。”
再看看亲身参加刀劈芭茅溪盐局的贺勋臣是怎么说的。贺勋臣回忆说:“农历二月十四那天……黄昏时刻,清点人员武器。只有3支炎枪,3把马刀,10杆梭镖。我怕武器不够,顺手从朱德成火房里摸了三把菜刀,我和贺龙、韦敬斋各持一把,趁着月色向芭茅溪急速进发。”
再看看当地人是怎么说的,据芭茅溪当地80岁老人向良成、向礼成、郁志规、王炎林1976年回忆:“贺龙打了盐局第天清早,芭茅溪街上议论纷纷,大人小孩都跑到现场看真假。这里聚集100多人,我们也在其中。当时看到向家屋场(即盐局驻地)死有3个人,有三把菜刀血糊糊地扔在地上。
由此看来,贺龙刀劈芭茅溪盐局使用的菜刀应是三把,而不是两把。
联络芭茅溪“会党”和盐税局长不死之谜
贺龙从14岁起,一直与贺子云、谷绩庭一起赶骡马贩运食盐和山货进出湘鄂川黔边境。此一时期,孙中山组织华兴会,广泛联络会党,掀起推满清政府的革命浪潮。孙中山所联络的会党,实际就是哥老会。哥老会已经成了孙中山领导发动辛亥革命的主力军。贺龙在恩施参加哥老会后,便以“十排老幺”的名号,满腔热忱地在湘鄂川黔边境奔走,大力宣传孙中山的主张,和哥老会的“反清排满”、“反清灭洋”宗旨。芭茅溪,便是他十分看重的地方。
1913年夏天,贺龙从恩施回到芭茅溪,与郁调元、郁清泉、贺瑞卿等讨论时局,提议在芭茅溪成立哥老会,并要郁调元以办“民团”的名义,拉起一支自卫武装,加入孙中山的革命行列。很快,郁调元就组织群众40余人办起了“民团”。
1914年,贺龙参加孙中山等革命党后,以中华革命党和哥老会的双重身份多次到芭茅溪联络芭茅溪哥老会和民团,谋划拔除盐局事宜。据郁国章、郁芹姑、郁志高回忆,民国四年腊月到国民五年二月期间,贺龙到芭茅溪来过三次,与郁调元、郁清泉、贺瑞卿、储汉元商量,决心端掉盐税局,起兵讨伐袁世凯。他们还回忆说:“贺龙最后一次来是农历二月初九,那天是贺龙生日,贺瑞卿在家里办酒席给他庆生。贺龙对郁调元、郁清泉、贺瑞卿、储汉元说,大家帮我一把,把盐局的枪提(缴)了,行动时间定在十四晚上。他还说,盐局里的人大都作恶多端,只有局长李佩清还算开明,放他一条生路。其余的人只要缴枪,也可以不杀.
起义完全按照贺龙的预期进行。
李佩清的儿子李大军回忆说:“打盐局时,郁调元的团兵和群众40多人参加包围盐局,我父亲是盐局局长,因平时对盐局兵丁所作所为有所控制,经常暗中支持郁调元,加上他与郁调元、贺瑞卿是朋友,对贺龙常常礼让三分,做人处事还讲点仁义,因此,贺瑞卿那天接父亲到他家喝酒去了,没回盐局。我想这是贺龙和郁调元的主意,救了我父亲一命。”
深入考察,贺龙与李佩清并无私交,也非亲戚。不杀李佩清,纯属贺龙不想树敌过多而取分化瓦解之策,是贺龙早年萌芽状态的统战意识的表现。
“智退北兵潦字营”和“桑植讨袁军”的建立与发展
贺龙刀劈芭茅溪盐局以后,藏兵山野,巧布疑兵,以疑兵之计吓退一营北洋兵,不费一枪一弹占领桑植县城。
那么,这一事件的具体过程到底是怎样的呢?
据贺勋臣、韦寿荣回忆,贺龙刀劈盐局后在仓关峪与谷新斋的义军进行了混编,于农历二月十九(阳历3月22日)开回洪家关来。队伍刚刚到达,就听到了两条消息:一条是北洋政府派驻湘西的部队“潦字营”在郁大明的率领下,已经进驻桑植县城,与知县陈懋功和县城的大豪绅朱海珊勾结起来,准备前来镇压义军;二是桑植北部白竹坪的大豪绅马仕超,从湖北鹤请来乔正安率领一队北兵屯驻,在马家大院建立巢穴,与杨锡卿、彭兴模等豪绅勾结起来,企图向义军反扑。这两支北兵一南一北,虎视眈眈,对义军构成了严重威胁。义军战士沉不住气了,纷纷找到贺龙,要求兴兵攻城,“趁热打铁,把他们逮了”。
贺龙极为冷静,没有同意,第三天,却把队伍带到湘鄂边界的大山深处,在一个叫四方溪的村庄里隐蔽驻扎下来,并在此召开了会议,制定了“吓退北兵”的办法。
会后,黄德清组织穷苦农民3000余人先后三次攻打白竹坪马家大院北兵巢穴,赶走了驻马家大院的北兵,杀死了其头领乔正安。
农历三月上旬,贺龙乘势率领队伍,浩浩荡荡地开回洪家关来。不久,王炳章和伍象泉率领农民武装前来归附,接受贺龙指挥。许多青年纷纷参加义军,队伍很快发展到400余人。
就在这时,湖南革命党人派罗贵福为代表,与慈利革命党人卓晓初一起来到洪家关,协助贺龙建军。鉴于当时没有全国性的军队统一编制番号,各地纷起的讨袁武装都以“讨袁”为旗号,因此革命党人建议桑植义军亦以“讨袁”冠其名。于是,贺龙将义军建制亲自定名为“桑植讨袁军”并由卓晓初书写了“讨袁军”3个大字,制作了一面旗帜,将这3个大字绣于旗上。接着由罗贵福主持召开“桑植讨袁军”,成立大会,公推贺龙为总指挥。
消息不断传入桑植县城,郁大明极为恐慌,感到自己是一营孤军,连夜撤往慈利。知县陈懋功更是魂飞魄散,赶紧化妆,弃城出逃。
农历三月中旬,贺龙不费一刀一枪,胜利占领了桑植县城,将“讨袁军”大旗插在了城楼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