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研究
2013-04-29张明刘业鹏
张明 刘业鹏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国际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趋势明显。本文对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进行规范研究,首先介绍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概念、发展概况和实质,其次对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发展阶段进行分析,然后分析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必要性,最后,对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策略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经济全球化
一、会计准则国际趋同
(一)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概念和发展
自2001年4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改组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以来,其一直致力于对现行国际会计准则(IAS)的改进和新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的研究与制定工作,改组后的 IASB 正式提出了“趋同”的概念。趋同,本是指线条、运动的物体等会于一点、向一点会合、聚集,其目标在于达到某一个统一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IASB在这一意义上提出的战略目标和规划前景:(1)本着公众利益,制定一套高质量、易理解且强制性的全球会计准则,这套准则要求财务报表和其他财务报告中的信息高质量、透明且可比,有助于世界各种资本市场的参与者和其他信息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2)促进这些准则的使用和严格运用;(3)积极与国家准则制定机构合作,促使国家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高质量的趋同。
在IASB的大力推动以来,其制定的IFRS目前已经得到一百多个国家的认可和支持,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发展的大势所趋。
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国际比较
会计的国际比较,主要指不同国家地区之间会计准则的差异比较。通过比较,进行相应的评价,国家之间会计准则的交流学习促进了会计国际化的雏形。会计准则的国际比较,为促进国际协调以至趋同准备了充分条件,是国际协调和国际趋同的必经阶段。
2.国际协调
协调是对会计实务差异设定限度以增加其可比性的过程。协调后的准则减少了逻辑的冲突并改进了国家间财务信息的可比性。会计国际协调的目的是形成一套公认的会计惯例或准则,关于会计国际协调的基准,存在从多重向单一发展的趋势。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程度的逐步提高,使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成为可能。
3.国际趋同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会计国际趋同包括会计标准的趋同、证券交易所公开交易披露的趋同和审计标准的趋同。日益发达的资本市场、跨国上市公司、跨国贸易市场等进一步促进了国际趋同的进程。
(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实质
会计准则国家之间的差异是建立在本国国情基础上的,有其特定的经济价值和后果。一旦会计准则发生任何变动,都会对当前的利益分配格局、社会利益相关者造成影响,会计准则的制定修改意义重大。
国际社会争端的本质是利益的争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实质也是世界各种利益争端的产物。威廉姆(1997)认为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能够产生经济后果,其制定程序在一定程度上是政治化的过程,政治就意味着控制。会计准则的趋同是国际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也反过来加深了经济全球化,建立有利的国际会计准则必然对确定国际的市场经济地位意义重大。目前,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更加符合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利益,葛家澍(2008)对近年的部分研究进行了总结,认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正逐渐美国化,不论欧盟、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将有怎样的反应与对策,对于大多数发展我国家来说,与IFRS趋同,实质上将成为与USGAAP的趋同。掌握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权,就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国际经济社会会计的话语权。
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化历程
(一)会计准则的改革探索阶段(1978-1992年)
1978 年,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经济政策,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发展潮流,财政部于 1979 年开始着手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的制定工作,最终拟定了《关于中外合资工业企业财务会计问题的若干规定》;1985年3月和4月财政部分别发布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和《中外合资经营工业企业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试行(草案)》,第一次借鉴和引进了国际上通行的会计处理方法,是我国会计制度国际化的开端。
(二)会计准则体系逐步建立阶段(1992-2000年)
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一个重要的里程碑。1992 年至 1993年相继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以及分行业的13项行业会计制度、10项行业企业财务制度(简称“两则、两制”)。“两则、两制”的发布实施,结束了之前计划经济的会计模式,开始向市场经济模式转变,是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的初步接轨。
随着股份制企业的出现、沪深证券交易所的成立,1992年,原国家体制改革委员会和财政部联合发布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专门用于改组上市的企业。这个制度与“两则两制”相比,进一步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包括四项减值准备等,使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进一步与国际接轨。
1997年,财政部针对“琼民源”等上市公司舞弊案,及时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此后,又陆续发布了 15项具体会计准则,初步建立了我国具体会计准则的基本构架。具体会计准则的框架也是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惯例。随后颁布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会计法》、《企业财务报告条例》等法律进一步规范会计信息质量,明确企业会计准则。其中《会计法》明确提出“国家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
会计准则体系初现雏形,但是与经济发展的不适应逐渐显现出来,仍然需要进一步改进发展。
(三)会计准则大力发展阶段(2000-2005年)
我国行业种类众多、业务繁杂,企业会计制度不统一造成的冲突矛盾日益显现。为了规范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2000年财政部出台了《企业会计制度》,此后又单独颁布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鉴于小企业会计行为的特殊性,2005年又制定颁布了《小企业会计制度》,至此,我国的企业会计制度由之前的“两则两制”转变为三个企业会计制度并存的局面,建立规范统一的企业会计准则,引领了我国新一轮会计制度体制的改革高潮。
(四)会计准则体系完善阶段(2005 年至今)
随着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增强,资本市场的国际流动,信息技术革命的蓬勃发展以及会计理论的成熟完善,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之后,对我国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进一步要求,建立与国际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成为迫切的需要。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正式发布了由 1 个基本准则和 38 个具体准则构成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规定自 2007 年 1 月 1 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顺应了国际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不仅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而且为国际会计准则体系提供了新的借鉴,实现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的趋同,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性突破。财政部副部长王军说,这是一套“与中国国情相适应同时又充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涵盖各类企业各项经济业务、能够独立实施的会计准则体系”。2005年11月8日,我国会计准则委员会(CASC)与IASB 签署联合声明指出:“我国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
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会计准则体系再次引起世界的重视,我国为了顺应进一步国际会计准则趋同趋势,响应G20、FSB的倡议,2010年4月2日,财政部发布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以下简称路线图)。路线图的发布明确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态度,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会计体制改革发展的经验,深化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的趋同,完善了我国的会计国际化。至此,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实现国际趋同,在此基础上进行持续趋同。
三、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必要性分析
经济全球化、资本的国际化流动、国际贸易的蓬勃发展、跨国公司的日益壮大、跨国兼并活动的频繁发生等,对国际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比性信息质量提出了要求,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一)国际资本的流动
我国的国际投资机构和投资者要求统一的国际会计准则体系,从而可以根据可比的财务会计信息,做出最佳的投资决策。同样,我国进行国际筹资的公司机构,由于各国会计准则体系之间的差异,调整甚至重新编制财务报表的成本、交易费用等相关成本使得筹资成本异常庞大,也要求统一的国际会计准则体系,以最低的融资成本在世界范围内融资。
(二)国际贸易的发展
在对外贸易中,因为我国会计准则不被国际认可造成的贸易损失已经非常严重,由于我国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相当高,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二十多年来,对华反倾销案给我国出口造成的损失累计约 100 亿美元, 直接影响了我国的对外贸易。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是我国企业败诉的重要因素,加快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保护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措施。实现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可以提高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使我国在国际贸易舞台上拥有相应的优势地位。
(三)跨国公司和跨国兼并活动
统一的国际会计准则体系,对于跨国公司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收益意义重大。会计人员在编制合并报表的过程中也将有更为统一的基础,使得财务信息具有更强的可比性。 财务信息可比性的增强有助于评价各国子公司的经营成果和经营业绩,有助于进行国际投资分析和做出各种国际经营决策,还有利于为购买国外子公司而进行的评价和分析。为了顺应跨国公司的发展壮大和跨国兼并的顺利开展,使得我国公司“走出去”和“引进来”,需要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实现国际趋同化。
(四)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维护公众利益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使得各国的会计准则具有可比性,会计政策具有可比性,其最直接的表现后果是编制的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有利于信息使用者做出相关决策,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四、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的策略研究
实现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有其必然性,但是在趋同的过程中必须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走中国特色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之路。
第一,必须坚持“趋同”而不是“直接采用”的立场不动摇,“趋同”不等于“等同”。2005年,我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签署联合声明。联合声明提出:“趋同是方向、是进步、是大势所趋,但是趋同的具体方式由我国自己决定”。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可能照搬照抄,应当考虑我国市场经济、企业的特点。
第二,稳步推进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进程,不断完善国内会计环境。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中,要根据世界经济全球化程度探索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需要,循序渐进地推动其进程。借鉴国际会计环境中成功的经验,不断完善国内的会计环境,为我国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客观条件。
第三,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在国际会计舞台上争取更多的话语权。为了实现我国与世界的共同发展,我国应该加强与ISAB等国际组织的交流和合作,实现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使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得到更多的认可。
第四,不仅要完善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保证会计准则的贯彻实施同样重要。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进程中,要结合不同企业的自身特点,有先后有侧重地推进国际趋同进程。还要完善我国的监管体制,加强法制建设,解决好会计准则与其他法律法规的协调问题,积极发挥财政部、审计署和会计师事务所的会计监管职能。另一方面,还要注意提高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保证会计准则的落实实施。
参考文献:
[1]刘玉廷.企业会计制度的中国特色及与国际惯例的充分协调[J].会计研究,2001(3)
[2]李琳.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探讨[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06
[3]汪祥耀.主权国家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经验及启示—以澳大利亚为例[J].会计研究,2005(3)
[4]葛家澍,张金若.FASB与IASB联合趋同框架(初步意见)的评价[J].会计研究,2007(2)
[5]葛家澍.创新与趋同相结合的一项准则)评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一基本准则》.会计研究,2006(3)
[6]葛家澍.美国SEC采取的异常行动对IASB影响的分析)SEC提出以IFRS取代USGAAP7J8[J].审计研究,2008(4)
[7] 王晨.新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现实意义探析[J].时代金融,2010(2)
[8]王军.审时度势把握机遇完善中国会计准则体系[J].会计研究,2005(10)
[9]朱美燕.浅谈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政治地位和国家利益[J].Commercial Accounting,2011(22)
[10]Amy E.Buttell:Convergence or conversion,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