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泾川县汇通村镇银行经营状况分析

2013-04-29陈瑜杨林娟杨夏林

金融经济 2013年8期

陈瑜 杨林娟 杨夏林

摘要:通过分析汇通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针对该行发展中存在的诸如股权集中、操作风险大、面临较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够等问题,提出通过分散股权、强化员工队伍建设、促进农业保险发展、寻求政府政策支持等措施促进汇通村镇银行健康发展。

关键词:汇通村镇银行;业务规模;业务品种

2006年银监会发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降低了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门槛,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及境内外各类资本加大对农村地区的金融投资,增设网点,设立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促进农村金融竞争服务格局的形成[1]。2007年国家开发银行甘肃省分行发起并入股组建了平凉市泾川汇通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泾川汇通村镇银行”)。该行以国家开发银行甘肃分行作为主发起人,甘肃银行等4家法人机构和10名自然人作为股东,是一家集合了银行资本、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该行自成立以来,为解决泾川县农村资金供求矛盾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泾川县经济、金融发展概况

泾川县位于甘肃东部,总面积达1409平方公里,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全县下辖14个乡(镇),1个开发区和216个行政村。到2011年末,泾川县农业人口数达到了21万;地区生产总值为36.7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12900元。2011年,泾川县共实现固定资产投资31.42亿元,财政收入11.39亿元。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16元。

到2011年末,泾川县共有5家涉农金融机构,分别是农村信用社、中国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及汇通村镇银行。各类机构总数达到了52家,共有从业人员367名,其中,农村地区机构数量为31家,从业人员为169人。全县14个乡镇均设有金融机构网点,金融服务县域覆盖率达到了100%。到2011年3月末,泾川县金融机构的各项存款余额为315.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52亿元,其中,涉农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257亿元,占81.51%,贷款余额121亿元,占79.42%。

二、汇通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一)资本结构多样。汇通村镇银行成立之时,注册资本金为1800万元,由金融资本、产业资本和个人资本构成。其中,金融资本主要来自于国家开发银行甘肃分行、平凉城市信用社和泾川县农村信用社。三家机构的出资额分别为1000万元、300万元和300万元,占注册资本总额的比重分别为55.6%、16.7%和16.7%。其产业资本来自于当地一家煤矿企业,该企业共出资50万元,占注册资本的2.7%。该行共有10名自然人股东,出资额达150万,占注册资本的8.3%。可见,汇通村镇银行的资本金结构较为丰富多样。

图1 泾川汇通村镇银行资本结构

(二)业务品种及规模不断增加。成立之初,汇通村镇银行的业务主要集中在传统存贷款及简单的代理类中间业务,各方面硬件和软件均不完备。到2012年,该行业务类型特别是贷款品种方面有了较大的创新和发展。新增贷款品种包括“乡村两级组织加农户”贷款、林权抵押贷款、“公司+农户”贷款、妇女创业小额担保贷款、下岗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等[2]。目前,汇通村镇银行的日均业务量可达20笔左右,由表1看,自成立以来,该行的存贷款余额均呈现逐年增加趋势。2007年末,该行存款余额为564.9万元,到2010年末,存款余额已增至5047.32万元,增长了近8倍;与此同时,到2010年末,该行贷款余额为3750.03万元,比2007年末增加了3110.93万元,增长了近5倍。汇通村镇银行始终以服务“三农”为经营宗旨,通过丰富业务品种和改进服务方式,提高业务效率、增强体制创新,在扶持当地民生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到2012年6月末,该行已累计发放各类贷款2.5亿元,顺利回收贷款1.62亿元,贷款余额为0.88亿元,共支持各类贷款户1843户。信贷投放行业涉及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以及居民消费、零售等,有力地支持了当地县域经济发展。

表1汇通村镇银行存、贷款余额

数据来源:汇通村镇银行统计数据

(三)利润水平明显提升,盈利能力有所增强。根据图2,从2007年到2011年,汇通村镇银行的经营利润增长较快。利润总额从2007年的35.81万元增加到2011年的231.23万元,增长了五倍多,年均增长80%以上,且增速有加快趋势。此外,汇通村镇银行的各项盈利能力指标均有所提升。2010年,该行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分别达到了2.6%和7.9%,比2007年分别提高1.3%和6.6%。人均利润额则由4万元上升至2012年的33万元。单从数值上看,这些指标与国内其他大中型商业银行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但汇通村镇银行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成立时间短,市场定位又带有一定的特殊性,能够取得这样的经营业绩实属不易,也彰显出这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潜力。

(四)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建设。汇通村镇银行成立后,不断建立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曾先后制定了汇通村镇银行内部管理制度、财务管理暂行办法、信贷管理暂行办法、员工考勤制度、安全保卫暂行规定等规章制度,制度的完善为银行的业务及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汇通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股权集中,不利于发展。目前,国家开发银行甘肃省分行是汇通村镇银行的最大股东,其持股份额达到了56%左右,股权高度集中,显然国开行具有绝对控股地位。由于发起行具有强大的资源支持和影响,汇通村镇银行独立法人的自主决策权无法体现出来。此外,大股东占董事会名额的比重达到了57%,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得其他股东的话语权和表决力有所下降,股东的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不利于汇通村镇银行的发展。

(二)流动性问题突出。一般地,存贷比越高,银行的流动性越低。我国银行业监督部门从风险控制角度提出存贷比小于或等于75%证明银行流动性相对安全。2007年末-2010年末,汇通村镇银行的存贷比分别为113%、79.6%、89.3%和74.3%。该行较高的存贷比也说明其流动性存在一定问题。导致该行存贷比过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其一,吸收存款难度大,存款来源不足。汇通银行成立时间短,在当地老百姓心目中其公信力和社会认同度不高,在储蓄存款市场缺乏竞争力。再加上当地经济水平较低,企业和农户闲置资金极为有限,制约了汇通银行储蓄存款的增长。其二,汇通村镇银行目前仅有一个营业网点,而且设立在当地县城内,无法为当地农民提供便捷的服务,缺少吸引力。其三,在利益最大化的驱使下,银行有将贷款放尽的倾向,因此在吸收存款不力的形势下,扩大贷款规模,容易导致流动性风险。

(三)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够。虽然国家出台了一些对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财政支持措施和政策,但是这些政策在落实过程中都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央行支农再贷款、委托贷款、贴息贷款、财政性存款等优惠政策未向村镇银行倾斜,支农奖惩机制也未建立;二是税收减免优惠政策没到位。目前村镇银行在营业税、所得税的缴纳上执行的是商业银行标准,与农村信用社相比,税率高出1.7%,而农村信用社还可享受相关减免所得税的优惠[3]。

(四)营业网点不足,人员数量少。 2011年末,汇通村镇银行只有一个营业网点,共有职工11名,其中:管理人员(行长)1名,为博士学历,其余10名业务人员,8名具有本科学历,2名专科学历,本科学历以上工作人员占73%。管理人员由国家开发银行甘肃省分行委派,业务人员通过社会招考方式录用。可见,该行业务机构数量太少,人员明显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银行的发展。

四、汇通村镇银行发展对策及建议

(一)吸引各类资本入股。分散股权,既能有助于银行充分吸引当地民间资本进入正规金融渠道,从宏观角度强化金融风险控制与管理,又能增强银行自身资金实力,扩大信贷能力。因此,分散股权,吸引各类资本入股,是解决汇通村镇银行信贷资金不足,分散风险的重要渠道。具体包括吸引具备一定资金实力的资产管理企业、财务咨询公司和证券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入股,动员当地质优、资产雄厚的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入股村镇银行,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主体多元化,能有效促进村镇银行内部治理结构完善,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衡的管理机制,能有效防止内部控制人的出现。

(二)健全用人制度,强化员工队伍建设。“人才是企业之本”,汇通村镇银行当前必须要将人才的引进、培养和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首先,健全用人制度,建立业绩奖惩机制。银行要制定科学的业绩考核和奖惩制度,特别是在业务绩效方面突出对员工的正向激励,对员工所创造的附加值和业绩进行考核,并将其薪酬与绩效指标挂钩。其次,不断进行员工业务素质培训及教育。使员工能不断与时俱进更新理念,掌握银行业务特征及风险控制措施,提高其营销和进行贷款资质评估的能力。最后,加强员工的职业道德。杜绝回扣贷款、人情贷款、刁难客户、拖延客户等不良业务行为的发生。

(三)积极扩展银行知名度和公信力。目前汇通村镇银行吸收存款渠道不畅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银行自身缺乏知名度、公信力。甚至很多人认为村镇银行是不具备法人资格的机构。为此,汇通村镇银行必须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加强沟通和联系,由政府出面宣传村镇银行,扩大银行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与各种媒体开展合作,向社会公众宣传村镇银行的业务定位和宗旨,特别是要在广大农村地区积极开展宣传,要让村镇银行是“农民伙伴”的形象深入人心,正面引导农户了解并认可村镇银行;三是增加营业网点,扩大服务区域,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和便捷的服务,做好客户稳定工作,以业务素质提高树立银行的正面形象。

(四)大力发展农村保险事业。农业保险主要具有两大功效:一是分散农业风险,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二是通过农业保险,使得遭受经济损失的农业生产者在保险责任范围内及时得到经济补偿,减轻灾害损失的影响[4]。鉴于农村地区生产和经营的高风险特征,农村地区对保险事业的迫切需要与商业性保险机构的审慎介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需要由政府出面通过直接手段和间接手段两方面增强农村保险事业建设。一方面,直接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机构,由财政出资支持其发展并为农业信贷资金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对于在农村地区开展业务或设定营业网点以及开发出针对农村地区的保险产品的商业性保险公司提供税收减免或政策性补贴,鼓励保险公司立足于农村。

参考文献

[1]2006.12,银监会,《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http://www.yingjiesheng.com/job-001-492-297.html.

[3]李经夏.我国村镇银行问题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J].金融经济,2012(6).

[4]http://www.studa.net/Insures/091201/16095615.html,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