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源地助学贷款风险管理机制创新研究
2013-04-29费韵宇高陆峰
费韵宇 高陆峰
摘要:生源地助学贷款是国家对于因生活贫困而无法负担起学费的学生提供的一种助学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缓解贫困学生的学费压力。然而,生源地助学贷款发展至今,存在很多制度上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对于违约风险的控制方面。本文将运用logit模型,结合实证,建立相关的风险管理机制的框架,并进行风险评估,探讨将保险机制引入生源地助学贷款从而降低生源地助学贷款中的违约风险的可行性。
关键词: 保险机制 logit模型 风险管理
一、引言
2007年8月15日,江苏省政府办公厅下发《江苏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意见》,截止到2011年,教育部门与国开行江苏分行联合开展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累计发放突破20亿元,已覆盖全省99个县、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39.7万人次,为贫困生开通绿色渠道,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从2013年的数据来看,2012-2013年度江苏省一年内应还而未还的贷款本息和高达1235万元,数目并不小,国家有15%的风险补贴,但是除去风险补贴,单看违约率,也很堪忧。
生源地助学贷款尚处于起步阶段,整个机制存在很多的缺陷,寻找几方面的原因,大致有:①大学生由于各种主观原因,还款难,违约率高;②信息不对称,导致助学贷款还款机制效率低下;③学校的宣传力度不够,诚信教育不足;④各方机制职责不明确,缺乏激励机制,工作效率低下。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需要不断完善生源地助学贷款机制,本文尝试探讨在生源地助学贷款风险管理机制中引入保险机制,政府完全作为一个后台管理者的角色,减少其对风险管理的直接干预,将风险管理完全交由金融机构来处理,把生源地助学贷款金融体制化,由市场来完善、发展它,减少国家财政支出。
二、数据分析
1.调查问卷综合分析
笔者针对申请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共计发出113份,有效回收96份,针对调查问卷的结果,建立logit模型,从大学生的反映情况,来分析是否采纳引入保险机制的做法。
以下7个变量全部以虚拟变量的形式进行处理,均为多分类虚拟变量,模型的基础指标体系和最终指标体系和变量说明分别为:
表1:模型基础指标体系
表2:模型最终指标体系
很好利用Logit Model,来进行是否采纳生源地助学贷款引入保险机制的回归分析,因变量Y有两个值:0,1。1为采纳,0为不采纳,当主观违约因素和客观违约因素都倾向于较高的违约结果,且大学生普遍对引入保险机制有较高的认知和认同感时,即采纳生源地助学贷款引入保险机制的这一做法。回归结果见表3所示:
表3:Logit模型回归结果
R-Squard 0.541789
对数似然值 -22.51055
LR统计量 53.23299
Prob(LR) 0.000000
设诚信度为a,就业情况为b,工资水平为c,对制度的了解程度为d,学校宣传力度为e,信息对称程度为f,对保险的认同程度为g,误差项为m。则由Logit模型回归得到的方程式为:
■
由Logit模型的回归分析结果可知,诚信度、就业情况、对制度了解情况、学校宣传力度、信息对称性、对引入保险机制的认同程度的相关系数为负,说明各个指标的程度越低,则结果越偏向于采纳生源地助学贷款引入保险机制的做法。
从显著性角度看,设P=0.05为显著性水平临界值,除了工资水平项结果大于P值,其余变量的结果小于P值,均都具有显著性。说明模型所得出的结果均显著地能够得出可以在生源地助学贷款领域引入保险机制。
其中,工资水平一项理论与结果存在矛盾,并且不具有显著性,其原因可能是:(1)变量本身的显著性就不高;(2)工资水平可能对违约率有双重影响,收入较高的人一般具有较强的偿债能力,不易发生违约;另一方面,他使用信贷的频率也可能较高,数额较大,发生恶意违约的概率也就增加了。
同时,从模型分析的结果看,诚信度、就业状况、信息对称性的显著性较强,说明这三个变量对还款违约的情况起到了较大的影响,这三方面的缺失赋予了保险业打入生源地助学贷款领域的契机,引入保险机制可以更多的从这三个变量角度考虑问题,来解决大学生层面上现存的问题。
2、基于江苏省2012-2013年违约情况统计与分析
笔者对截至2013年1月底的江苏省生源地助学贷款情况进行了汇总,按江苏省共计111个县市分,分别对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分析。
■
图1:江苏省各县市2013年1月底逾期比例
从上图不难看出,江苏省各县市均存在着逾期情况,但又有着地域性差异,各地的逾期比例不尽相同,比如,江苏省北部的县市普遍要比南部的县市的逾期情况更为严重,所以各县市对国家开发银行造成的违约损失也是不同的,相应的各县市学生资助中心对国家开发银行的风险补偿程度也大不相同。尽管学生资助中心坦言有足够的风险补偿金来补偿银行的损失,但针对迥异的违约率,用同一个风险补偿比例,并不科学;同时,有的地方充分利用了国家的风险补偿金,而有的地方可能并不需要国家进行任何风险补偿,那么,这一部分财政开支就被闲置在学生资助中心了,它们理应有更好的用途。
目前,国家的补偿金比例是占当年发放贷款额的15%,相对来说是一个很高的补偿比例,需要国家预拨很大一比财政支出。引入保险机制,可以尽可能地减少国家对生源地助学贷款违约情况的补偿,假如这一机制足够成熟,国家完全可以减少风险补偿的比例,减轻国家在助学贷款这方面财政支出的负担,同时,缓解财政资金部分闲置的现状。
三、风险管理机制的建立与评估
1.风险管理机制的建立
图2:引入保险机制各职能单位分工示意图
引入保险机制以后,将整个生源地助学贷款金融体制化,那么,各单位的职能也要较原来原先有相应的变化。在这里,本文对各职能单位的分工制作了一个大致的框架,按照这个框架来对生源地助学贷款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
(1)原本由学生资助中心进行的风险补偿工作,要退出历史的舞台,实施完全的零补贴,将风险交给保险公司进行处理,而学生资助中心只负责贷款审核、数据的统计与公示,学生资助中心与保险公司进行合作,由学生资助中心向保险公司提供季度统计数据,为保险公司厘定保费提供数据基础。
(2)国家开发银行作为助学贷款的主要承办方,可以将生源地助学贷款项目向别的金融机构扩展,每一个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都在银行有一个贷款账户,以学生为单位向保险公司定期缴纳保费,银行依靠利息回收盈利,同时,目前助学贷款已经与个人征信挂钩,根据各个学生的还款情况,进行个人信用评级。
(3)学校起到了管理中介的作用,有学校在每年固定的时段发放助学贷款,同时,向申请贷款的学生发放及回收合同,合同会列明学生申请的助学贷款中有一部分会作为保费上缴,学生实际收到的助学贷款是费后贷款额,并且将一些注意事项告知学生,提醒学生在参与助学贷款保险以后,违约的注意事项。同时,学校要做好宣传工作,帮助助学贷款工作顺利开展。
(4)保险公司在整个机制中发挥核心作用:首先,保险公司要对学生资助中心的审贷工作进行二次审核,这样可以确保应贷尽贷;第二,保险公司要根据学生资助中心收集的数据来进行保费的厘定,每一季度重新厘定一次保费,当然,对各县市进行风险评级,虽然在费率上要制定差异,但是为考虑总体公平性,费率之间的差异应该尽量小;第三,保险公司可以将生源地助学贷款项目加入小额贷款保险的项目中,唯一的区别是,生源地助学贷款保险的周期要长得多,大约为14年,但是鉴于每年承保的学生数量很大,所以盈利空间还是充裕的。
2.风险评估
(1)保费费率厘定存在困难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各县市采用相同的保费费率是不合理的,需要进行风险评级和分地域厘定不同的保费费率,这样可以有效建立一个激励机制,在一段时期内改善违约高发地区的违约率居高不下的情况。
但是,在厘定保费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①要根据学生资助中心定期对各县市进行的违约情况统计来相应更正保费费率,其中可能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除此以外,还会增加从业人员的工作量,使得操作过程比较复杂;②对各地实行差异化的保费费率这一做法是全新的,在实行过程中缺乏借鉴经验,实施起来的困难是未可知的;③生源地助学贷款的保费究竟以什么标准来制定比较好,这也需要专业人员在进行充分调研以后,运用专业的知识进行测算。
(2)金融生态不良,对引入保险机制存在负面影响
金融生态和金融环境并不相同,它所涉及到的要更为深层,如金融主体、政府决策、法制环境、经济形势、个人风险意识、社会诚信度、市场环境、文化背景等等。金融生态不良对生源地助学贷款引入保险制度的负面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①政府对金融的非正常干预。政府对整个金融市场的干预,会造成宏观经济形势的波动、社会主体信用的失衡等情况,以农信社为例,多年来受到政府干预,自身经营不善,存在巨大的管理漏洞,自身不良贷款率长期居高不下,无法承担供给生源地助学贷款资金的责任,最终卸下包袱,从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工作平台上走出。假如收到政府的干预与限制,引入保险机制后,保险公司的业务扩展空间有限,最终也达不到预期的目标;②助学贷款法律制度尚未建立。保险业务有着严格的法律规范,但是生源地助学贷款制度没有成熟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可能会对整套保险体制产生一定的影响,缺乏约束机制短期可能并不会对引入保险业务造成影响,但长期可能会产生负效应;③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的综合影响。经济困难的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家庭,其诚信意识不强,对保险的相关知识较为缺乏,在引入保险机制的操作过程中会影响其顺利开展。
四、结论
通过logit模型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将保险机制引入生源地助学贷款具有理论上的可行性,而实际中也确实已有保险公司涉及相关领域。结合我国当下整个保险业的高速发展的良好机遇以及国家对于生源地助学贷款的高度重视,生源地助学贷款引入保险机制将大大有益于整个贷款机制的完善,对于贫困学生顺利的完成学业走进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源地助学贷款中引入保险机制具有实践的意义,并期待它会成为助学贷款机制中重要的一环。
参考文献:
[1] 李小热,保险创新推动高等教育公平:以学贷险为例[J],南方金融,2011
[2] 薛天山,大学生助学贷款政策中的信用约束机制问题——制度变迁与模式比较[J],教育学术月刊,2011
[3] 赵东芳,陈明荣,袁群,吴正鹍,曾小强,甘肃省生源地助学贷款可持续发展问题思考[J],时代金融,2012
[4] 董斌彬,高校助学贷款违约问题分析及改进思路[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
[5] 常爱武,常广国,王棋,关于江苏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试点开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金融纵横,2008
[6] 姚乐,刘红艳,关于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实施中的几点思考[J],现代营销·营销学苑,2013
[7] 陈正平,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发展分析[J],西部金融,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