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拓展课”的设计
2013-04-29吕彩玲吴俊明
吕彩玲 吴俊明
摘要:认为拓展课是在日常上课基础上,对教学内容、任务、方法以及知识应用等有所扩展或深化的课,能够使课程更好地具有时代性和选择性。要充分地发挥拓展课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态度、方法、能力等方面的作用。结合正、反两方面的实例论述了拓展课的内容要慎重选择,不能仅仅着眼于知识拓展;拓展课应该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最好不是教师“唱独角戏”。
关键词:拓展课;教学设计;讨论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8–0009–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最近听了几节“拓展课”,思考、讨论之后颇有感触,现略述如下以跟读者交流:
1 “拓展课”不能随便上
常常听到上课老师说:“哎呀,领导非得要我开一节课,最近没有什么好内容(题材),那就上一节拓展课吧!”或者说:“一定要我开一节课,不上不行,来不及好好准备,只好上一节拓展课了。”话里有拓展课可以随便上上,不需要认真准备的意思。当然,上面的话也可能是教师出于谦虚而说的,实际上他对上好拓展课还是很重视的。
什么是“拓展课”?为什么要上“拓展课”?“拓展课”对题材没有什么特别要求吗?这是值得我们思考、讨论的几个问题。
什么是“拓展课”呢?早在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初,上海市提出“拓展型课程”概念时,课程改革方案的设计者曾经做过这样的说明:“拓展型课程的内容是在基础型课程的基础上,体现了知识扩展和综合能力发展,是学生终身学习态度、方法、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在选材上,要注意拓展的方向与层次差异,要联系时代进步与科学发展。拓展型课程在功能上,可进一步着眼于对基础学力的培养,更注重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培养个性,培养为终身学习打基础的发展型学力,兼顾创造性学力的培养……[1]”虽然这里说的是拓展型课程,但我们认为对“拓展课”来说,也是基本适用的,因为对基础型课程来说,拓展课和拓展型课程在内容、要求和功能等方面都是有所拓展的,“拓展”是它们的共同特点,只不过拓展程度和系统性方面有所不同而已。由此可以认为,拓展课是在日常上课(基础课)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任务、方法等有所扩展或深化的课,也可以是在知识应用方面有所扩展或深化的课。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必须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2],拓展课能够使课程更好地具有时代性和选择性。
拓展课关系到学生终身学习态度、方法、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基础学力、特殊能力和发展型学力、创造性学力的培养,关系到课程的时代性和选择性,既然如此,岂能随便上上?而且,随便上上是绝对不能上好课的,更何况现在大家都觉得课时很紧张,哪怕是1节课时都应该好好地利用,让它充分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2 “拓展课”内容要慎重选择
与平时的“基础课”相比,拓展课的内容可以广一些、深一些、活泼一些,但仍要慎重选择,精心选择,不能过偏、过深、过于复杂,离“基础性”过远,更不能信口开河、随便乱说,违背科学性和思想性。对于知识性的拓展内容来说,这一条尤其要予以注意。
例如,讲到乙醇,讲中国的“酒文化”故事、国外的红葡萄酒是可以的,但讲得太多就不好了,一定要适度。讲一点巴西用甘蔗制乙醇,用乙醇汽油代替汽油,减少石油消耗,也是可以的,但若再讲解用脱水生成聚酯的方法除去甘蔗汁中有强烈刺激性的α-羟基乙酸,恐怕就太过专业,没有必要了。
科学社会学的创始人、著名的英国科学家贝尔纳在20世纪40年代就曾经批评受过科学教育的人相信招魂术或者占星术之类骗局的现象。他说:“受过教育的人对招魂术或者占星术的骗局(更不用说种族理论或者流传的神话等更危险的骗局了)的反应说明:在英国或者德国进行了五十年的科学方法教育并没有产生任何明显效果。”[3] 70多年后,我们的学生还在津津乐道星座、血型等等,能说科学课程做到了有效教学吗?我们的化学课堂还出现介绍“金牛座适宜喝波尔多葡萄酒,狮子座适宜喝解百纳,天蝎座适宜喝意大利葡萄酒……”的现象能不叫人唏嘘不已吗?
其实,拓展课的内容可以并且最好基于“基础课”进行选择,应该在知识和能力方面进行谋篇布局的考虑。例如,初中化学教材[4]1.2节中介绍了“如何书写实验报告?”,但是其后并没有提供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初步体验如何书写实验报告的机会,如果在这里增加一节拓展课“比较空气和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的高低”,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不仅激发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实际应用;不仅巩固1.1节中刚学习的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又渗透了控制变量的实验设计思想,还能让学生初步学习排水集气法的实验操作,分解实验操作的学习难度,为后续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学习做好铺垫,让学生初步学习书写实验报告,表达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也能得到发展。这样的拓展内容是基于基础课又服务于基础课,能使教学的有效性大大提高。
3 “拓展课”不能仅仅着眼于知识拓展
“拓展课”拓展什么?拓展知识,这是许多人首先想到的。其实,除了知识拓展以外,还应该注意进行过程与方法拓展、实验探究拓展、各种能力拓展、学习兴趣拓展以及科学精神养育等。
例如,在“油脂”拓展课的教学中,教师介绍如何制作肥皂并组织学生课外活动,学生对此大多颇有兴趣,如果再介绍常用透明皂的制作原理和方法,不但增长学生的知识和见识,学习兴趣也会更大。
在介绍酯的水解时,可以让学生分别用稀硫酸和氢氧化钠做催化剂来水解乙酸乙酯,要求学生讨论、设计、完善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来比较稀硫酸和氢氧化钠的催化效果。
又如,当今品种繁多的服装布料在印染和后处理过程中要使用多种助剂产生固色、防皱等效果,这些助剂或多或少含有甲醛等有害物质,会残留在纺织品上,对皮肤及人体健康有一定危害。为了除去衣料中含有的甲醛,有人提出可以用加有食盐的水浸泡衣料,有人提出可以用加有醋的水浸泡衣料,还有人提出可以用加有苏打的水浸泡衣料……对这些说法,有人笃信不移,也有人抱有怀疑。对此,不妨组织学生一起讨论、设计实验来检验、比较这些方法的有效性、可靠性,既增长学生的知识和才干,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再如,初三学习酸碱盐之后安排一节拓展课“探究牙膏中的摩擦剂成分”(主要是碳酸钙),比较两个不同品牌牙膏中碳酸钙含量高低。此课正值学生刚学完碳酸盐的检验,这个拓展内容取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先进行定性实验,设计方案检验碳酸钙,然后设计出多种简便的量化方案比较碳酸钙含量高低,能让学生学习和体验知识的实际应用,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观察能力、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能力等也能得到发展。
特级教师钱秋萍在“证明乙酸是弱电解质的实验研究”这节拓展课中,先引导学生理清弱电解质的特征,了解实验研究的特点,然后在此基础上设计、交流、讨论、评价、完善各种方案,把可行方案归纳为从弱电解质部分电离着手、从平衡移动角度着手两大类,最后又引导学生思考:有那么多的方案,为什么我们每个人都没能想全呢?引导学生体验整体把握与具体分析的重要性,形成优化意识……[5] 这节拓展课不但很好地解决了问题,而且渗透了生动的方法论教育,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思维能力和设计能力,以及学习兴趣和科学精神。
其实,即便是知识拓展,也不宜只是知识量的简单增加,要注意让学生了解有关的整体性知识和背景知识,因为这类知识不但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而且有利于他们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他们应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4 “拓展课”最好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
既然是“拓展”,就有一个起点或者基础的问题。跟普通的必修基础课比,“拓展课”的内容常常要深一些、广一些或者“偏”一些,选好起点很有必要。我们认为,这个起点(或者基础)最好是学生的有关经验。
例如,对“生活中烃的含氧衍生物”拓展课的导入可以有下列不同的设计:
方案1,直接告诉学生,酒、醋、植物油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其中含有的乙醇、乙酸、高级脂肪酸甘油酯都是烃的含氧衍生物,随后逐一介绍有关的知识……
方案2,从生活中的醉酒现象说起,分析醉酒原因,引出乙醛……
方案3,提出问题:什么是烃的衍生物?什么是烃的含氧衍生物?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烃的含氧衍生物?关于生活中烃的含氧衍生物你了解哪些知识?有哪些疑问?……随后根据学生回答情况逐步引导、开展后续内容。
哪一个方案比较好?方案1完全由教师讲述,直接灌输知识,教师若没有出色的演讲才能,是很难引起学生兴趣,很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方案2有所改进,用讨论生活中的醉酒现象来导入。但是醉酒现象跟学生毕竟有一定的距离,而且醉酒原因比较复杂,目前多数人还不清楚,有关原因往往是道听途说、一知半解,甚至是没有根据的揣测,很容易陷入难以判断是非、没有意义的争论,因而这不是一个科学的、严肃的方案,这样的例子太复杂,不应该采用。方案3先让学生思考什么是烃的衍生物、什么是烃的含氧衍生物,有利于学生明确概念,减少干扰。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说出已经了解哪些知识、还有哪些问题,有利于教师调整后续内容,能使教学结合学生需要,更有针对性,也能使后续教学较好地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之上,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应该说,这是一个较好的方案。当然,这个方案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能够掌控有关的讨论;还要预设多种进一步引导、启发的方案。
5 “拓展课”最好不是教师“唱独角戏”
单纯拓展知识的课很容易出现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在一节“拓展课”上,教师接连提问“甲醇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有哪些应用?”“甲醇对健康有什么影响?”“甲醛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哪些应用?”“甲醛对健康有哪些危害?”“生活中甲醛的来源?”“如何有效防止甲醛对健康的危害?”……除了提问就是教师讲述。这样的一问一答方式是不能搞好“拓展课”教学的。关键在于:“拓展课”也必须注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知识的实际应用,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过程综合地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
一位教师在“质量守恒定律”这节课做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实验时,有学生发现生成物中还有少量黑色固体,对其成分提出疑问。教师认为这个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极佳素材”,遂利用下一课时上了一节拓展课,以这个问题为题材,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生动的探究学习活动。课上,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学生根据一些事实猜测黑色物质是由什么物质反应生成的,排除不可能的情况,就各种可能情况进行实验探究活动,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相应结论,总结学习收获。不但弄清了黑色固体的成分及产生原因,而且发展、深化了对燃烧的认识,成功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学科素养和创新精神[6] 。反过来,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互动,教师直接给出疑问的答案,“唱独角戏”,是肯定不能收到同样效果的。
拓展课不仅拓展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也拓展了对教师的要求,拓展了教师的发展空间。因此,怎样上好“拓展课”,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1]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面向21世纪中小学新课程方案和各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研究报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英] J.D.贝尔纳著.陈悌芳译.科学的社会功能[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姚子鹏主编.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5]洪东府,陈基福主编.化学教学的智慧实践[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212~219.
[6]黄思国.课堂生成引发的探究性学习案例及反思[J].化学教学,2011,(7):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