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验学习过程注重能力养成

2013-04-29李芹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3年8期
关键词:体验数学教学情境

李芹

【内容摘要】数学是知识、能力、情感三位一体的教学过程,其中能力的养成起到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实践,掌握一定的技巧与技能;通过训练提高数学能力应用。

【关键词】数学教学 情境 体验 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人,数学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在关于课程目标的阐述中,首次大量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从而更好地体现了数学学习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①。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形成的过程

数学知识的形成有其特殊的背景和应用需求。小学生年龄小,思维尚未发育成熟,具有直观性、形象性、集体性的特点,更偏重于直观思考,这种具体性与直观形象性的思维模式要求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感性经验,使他们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从而更好地形成抽象的数学概念,获得新的数学知识。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需要我们创设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自己生成知识,比如学习分数,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把一份西瓜分给四个人,每人能分多少;学习负数,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一楼、二楼、地下一层怎么计数呢?圆周率是“圆的周长”这一知识教学的关键点。以前的传统教学法是直接告诉学生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3倍多一点,但这样,就没有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没有去主动探索把前人的经验变为自己的,学得不牢固,很容易就忘记。所以,在《圆的周长》一课教学中,我先让孩子认识圆的周长之后,自己去想,互相讨论测量圆周的方法,接着小组同学动手操作、相互合作,测量几组圆周长与直径的值,最后,通过观察、比较,在充分地交流之后,得出圆周长与直径的固定比值,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另外,在探究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这一环节中,我遵循不完全归纳法的过程,先观察实验得到的数据,初步体验到“所研究的圆的大小不同,但每个圆的周长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再用直径去度量三个圆形车轮,发现“每个圆的周长也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再引导学生想象,“换成其他的圆,它们每个圆的周长还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样,通过“是”“也是”“还是”三个层次,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发现圆周长和直径的关系,得出最终的结论。学生在实验、发现、归纳等数学活动中,积累了大量的感性经验,凭借思维的具体性和直观形象性,积极探究,真正经历了探究的全过程,学习效果显而易见。这样,孩子得到的知识真实、牢固。

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仅仅以教材和教参的重点和难点去衡量是不是学生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设置适合自己学生了解知识形成的情境,让学生在此情境中体会知识的生成,让教学的预设与生成更加和谐。

二、通过实践,掌握一定的技巧与技能

数学技能是数学教学的终极目的,重点培养心智活动技能和动作技能,在小学主要体现在:计算能力和动手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生动、活泼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角色,如教学测量圆周长中,在分组讨论圆周长用什么方法测量这个问题后,学生就动手测量起来,有的用围的方法,有的用滚动的方法,通过这一活动培养了他们的活动技能,即测量技能。在探索圆周与直径关系这一环节中,学生们又是测量圆周,又是测量直径,最后又计算起圆周与直径的比值。在此环节中,孩子们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动中,既提高了数的计算技能,又培养了动手操作的能力。

数学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又要我们小学教师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按照“懂→用→熟→巧”去培养。这就需要通过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这个过程既可以是动手去实践体会,如自己做个计数器,一些图形的空间形状;也包括通过大量的练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学以致用的技能。知道了某一物品的单价和数量,用乘法估计一下最多带多少钱就够了;或知道了两种以上物品的价格,用加法估算大约需要多少钱等等。

三、经历数学思维发展的过程

数学思维是数学学习之灵魂,这种思维方式以数和形为思维对象,以数学的语言和符号为思维的载体,并以认识和发现数学规律为目的。数学思维的方式很多,有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再现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等②。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示思维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从中学会分析、掌握方法。在学生掌握一定的实现技能之后可以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如:分类的思想、矛盾的思想、划归的思想等,让学生对数学有更深刻的思考。

从圆周长测量方法的提出,到有意识地去测量圆周与直径,最后在班内交流其两者之间的关系,自然总结出圆的周长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点儿,总结出圆周率的意义。这里,学生寻求答案,要有个思维的过程。这个过程,像机器启动一样,是慢慢展开的。学生的讨论,学生的语言描述恰好是很好的思维过程的展示,实现了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和谐结合。

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能力目标,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形成发展的过程,并学会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从而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四、通过训练提高数学能力应用

《课标》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是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③。数学能力包括把握知识的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创新能力。这种能力的训练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最重要的还是通过课堂以及相关的练习。这种作业将是具有一定开放性的,注意变式训练,既要训练发散思维又要培养收敛思维。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提高学生知识的使用和迁移能力,就要精心设计练习,使之有梯度、有层次,从计算直观的图形的周长到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以致用,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价值,进一步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对上述应用数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评价,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包括测量长度的能力;百分比计算的能力;发现问题(自己不懂得问题、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未知的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在此过程中所体现的创新能力;还包括综合汇总、评估的等能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运用了已有的数学能力解决了实际问题,另一方面数学能力本身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总之,小学数学教育应着眼于促进小学生全面、可持续地发展。根据小学数学教育规律,按照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出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历过这些程,学生才会有大的收获!

【注释】

① 丰仙花. “经历过程”的数学学习,《少年智力开发报》,2011年第1期.

② 金敏飞. 培养数学创新思维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考试周刊》,第19期.

③《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茅村镇洞山小学)

猜你喜欢

体验数学教学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浅谈演员“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的转化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