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鲁迅小说的悲剧美

2013-04-29张培培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3年8期
关键词:知识分子悲剧鲁迅

张培培

读《呐喊》,读《彷徨》,读《故事新编》,我们常常会被一种触人心灵的东西吸引。时而着迷,时而震动,时而激愤,时而净化。难忘《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在“很好的月光”下那一声“救救孩子”的呼喊,振聋发聩,催人猛醒;难忘那咸亨酒店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摸出四文大钱的满是污泥的手;难忘夏瑜坟前那只“哑”地一声飞去的乌鸦;难忘《明天》里单四嫂躲在暗地里那呜呜的哭声;难忘……还有那位曾如我们一样英俊、聪慧、活泼、勇敢的少年——闰土,当再一次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竟然变得脸色灰黄,浑身瑟瑟,原先红活圆实的手,现在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是什么使我们久久难忘?是美!是作品中广泛存在着的悲剧美。

任何美都是具体的,是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鲁迅先生是对封建阶级意识形态认识得最深刻、批判得最彻底的伟大思想家,他的悲剧作品中熔铸了富有历史深度的思想内容,蕴含着丰厚的社会内涵,形成了强烈而独特的悲剧美。

一、着力描写平常人的悲剧

鲁迅在高度评价《红楼梦》时指出:“《红楼梦》中的小悲剧是社会中常有的事,作者又是比较写实的,那结果也并不坏。”(《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鲁迅在《几乎无事的悲剧》中,论述果戈里善于用平常事再现社会生活时又说:“这些极正常的,或者简直近乎没有事情的悲剧,正如无声的语言一样,非由诗人画出它的形象来,是很不容易觉察的。然而人们灭亡于英雄的特别的悲剧者少,消磨于极平常的,或者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者多。”

根据鲁迅上述重要见解,可以看出他特别强调悲剧艺术应当表现最平常、最具必然性的真实,这样悲剧的深度将可以挺进到更深的层次。鲁迅小说艺术中的主体部分是悲剧(包括喜剧性悲剧),而这些悲剧的绝大多数(除《铸剑》外)都是“平常悲剧”。这是鲁迅悲剧见解的有力体现。

无论是反映整个中华民族悲剧的代表作《狂人日记》,反映中国贫苦农民悲剧的代表作《故乡》《阿Q正传》,反映中国下层劳动妇女悲剧的代表作《祝福》《离婚》,反映中国下层知识分子悲剧的代表作《孔乙己》《伤逝》《孤独者》,还是反映旧民主主义革命者悲剧的代表作《药》,这些悲剧作品的共同特点是写平常人、平常事,没有英雄,没有特殊事件,没有传奇色彩。悲剧主角都是社会底层的人,而他们的悲剧命运都是令人战栗。

鲁迅先生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和艺术家,具有高超的艺术感受力,他能在最平常的社会现象中发现到不平常的社会真理和艺术对象,并创作出具有美学力量的艺术作品。鲁迅觉察到,那种“软刀子割头不觉死”的悲剧是最可怕的悲剧。他说:“中国人倘被别人用钢刀采割,是觉得痛的,还有法子想,倘是软刀子,那才真是‘割头不觉死,一定要完。”(《集外集拾遗·老调子已经唱完》)。鲁迅这里说的“软刀子”是指旧思想、旧文化,但是他讲的这个道理却完全适用于那些死于“几乎无事的悲剧”者,他们被一种丑恶的社会关系所蚕食,但由于这种社会关系是极普遍、极平常的,因此他们看得又很平淡,“习以为常”,任其摆布。在《故乡》中,闰土并没有死于浩大的劫难,没有坐牢或杀头,但他却在不知不觉的辛苦生活中被剥夺了一切:血汗、青春、智慧、欢乐。鲁迅描写的“平常悲剧”恰恰是道破这种人们(包括许多文学家)所忽略的不幸和死亡的危险与秘密,使人们从麻木中惊醒与感奋起来,从而获得巨大的悲剧美学力量。

“平常悲剧”写平常人、写平常事,因而在感情上离读者最近,也就最容易打动人。鲁迅先生去世已70余年,他的作品中描写的时代也早就成为旧电影中的布景了,但现在的我们仍然喜欢鲁迅,对他的作品爱不释手,最重要的一点原因就在于其人物和故事的平凡性。他们那么平常,平常得就像我们自己或身边的某个人;而那些事又那么真实,真实得就像我们曾经做过或正在做的某些事。我们觉得他们的悲欢离合,他们的喜怒哀乐,都是我们所经验过的,甚至他们所考虑的问题和经历的困惑我们都是那么的熟悉。如此以来,他们的悲剧命运就极易引起我们的共鸣。通过情感的交流,促使我们思索和觉悟,使“平常”的悲剧获得了强烈的审美效果。

二、深刻的思想性

鲁迅小说的悲剧主人公,大体有两种。一类是被压迫而不觉悟的农民、妇女和旧知识分子,另一类是具有初步民族觉悟而找不到出路的新知识分子。

鲁迅是第一个自觉地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把普通农民作为作品主人公来描写的作家。他从彻底的反封建角度,反映了农民深受压迫的悲惨处境和他们还缺乏民主革命觉悟这一尖锐矛盾。这是鲁迅小说悲剧思想上最深刻、最独特的地方。

代表鲁迅小说总纲的《狂人日记》,通过“狂人”独特的心理感受和认识,描写了狂人的内心痛苦,揭露了封建社会“仁义道德”的吃人本质。

《故乡》里的闰土,由于兵匪官绅、天灾人祸的折磨,从原先活泼英俊的少年变成木偶人一样,这确实令人惋惜、愤慨。但更令人心痛的却是闰土见到日夜思念的好朋友“迅哥”时,竟然动着嘴唇,说不出话来,哆嗦了半天,叫出了一声“老爷”!封建等级观念毒害了他那淳朴的心灵,一道可悲的阶级厚障把两个好朋友隔开了,造成他们相对无言的痛苦。作品没有正面描写闰土在生活上遭受的苦难,而是将主要笔墨用在他们两人之间关系的变化上,用在闰土心灵受封建思想的戕害上,这也是《故乡》最深刻、最动人的地方。

祥林嫂本想顺从封建礼教“从一而终”,做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她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她付出的劳动是那样多,得到的报酬却是那样的少。然而,作品并没有从这方面展开写她的不幸,而是着眼于封建社会既强迫她再嫁,又诬蔑她伤风败俗,不干不净;既剥夺她生存的权利,又加给她死后的恐惧,使她求生不能,求死不得,在人格上受到了最大的凌辱,心灵上受到了最大的创伤,直到被扫出尘世,还怀着恐惧与疑问,不得安息。她是中国劳动妇女善良、纯洁、勤劳、坚韧的典型,也是心灵上受到封建礼教戕害最重、痛苦最深的典型。许寿裳先生说得好:“人世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鲁迅的精神》)。这正是祥林嫂这个典型发人深省之处。

鲁迅描写新知识分子的形象,在“五四”到一九二五年的文坛上,是独树一帜的:既不同于落魄的封建主义的牢骚感慨,也不同于一般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自我表现。他是将任务放在广泛的历史背景上,放在新旧势力的残酷斗争中,来描写他们的觉醒、反抗和斗争的。作品中的人物都是作者曾经给予希望、曾经在他们身上探索和寻找革命力量的人物。

《在酒楼上》和《孤独者》的主人公吕纬甫、魏连殳,在旧的革命高潮时代,曾经是首先觉悟的人物,是有理想,也有作为的。可是当革命退潮、封建黑暗势力依然强大地压迫着的时候,他们却软弱了,有的甚至妥协了。鲁迅以无比激愤和深切同情的态度描写吕、魏们的遭遇和痛苦,同时也深刻地批判了他们脱离群众的个人抗争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伤逝》写的是子君和涓生的爱情悲剧。子君和涓生是“五四”运动以后追求个性解放的知识分子,他们敢于反抗封建家庭和世俗社会,敢于冲出封建牢笼争取婚姻自由。但在旧势力的包围和经济的重压下,他们爱情的裂缝越来越大,最后不得不分手,子君也死去了。这说明以个人奋斗的方法来追求个性解放,结果还是个悲剧。

鲁迅笔下这类知识分子的悲剧具有深刻的思想性,他为我们揭示出这样的客观真理:知识分子孤军奋战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他们要求自身解放的斗争必须和社会斗争结合起来,在群众的解放中求得个人的出路和幸福。鲁迅一方面表现了他们脱离群众的个人主义的软弱性,另一方面批判了封建势力给知识分子安排的悲惨命运,对他们的遭遇寄予了同情。当一般作家正热衷于歌颂个性解放、妇女解放,为个人主义唱赞美曲时,鲁迅却看到和表现了在这场斗争中一般知识分子主观上的危机。这正是鲁迅之所以伟大和高于当是一般作家的地方。

鲁迅的小说是旧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它使我们深刻而全面地认识了那久远的年代和那个年代里的人和事。小说中那深刻的理性是迷人的,给人带来的思考是愉悦的。特别是那些悲剧作品更能在悲悯和惊叹中引导人们进行真理的探索和伦理的追求。在强烈的感动和激荡中给人以向上的鼓舞力量。这就是鲁迅小说悲剧美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鼓舞性和号召性

鲁迅小说悲剧的理性美,不仅在于它揭露的深刻性,还在于它的鼓舞性和号召性。《药》的结尾安排在清明时节,杨柳枝头已经吐了新芽,烈士的坟头上奇迹般地出现了一圈红白的花,那象征着迷信愚昧的乌鸦也居然没有显灵。这些在黑暗中闪烁的若干亮色,反映了作者对中国前途的乐观信念和他搏击暗夜获取光明的精神。读者因此受到鼓舞,感情上的重压也因此大大减弱。

鲁迅先生说过:“新的建设的理想,是一切言动的指南,倘没有这而言破坏,便如未来,不过破坏的同路人,而言保存,则全然是旧社会的维持者。”(《〈浮士德与城〉后记》)。在这种积极的悲剧感支配下,鲁迅所创作的悲剧作品尽管都笼罩着黑暗和流露着作者本人的悲哀和忧郁,但却包含着希望和憧憬。鲁迅先生确信人们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来治疗社会,改造社会,所以他说他的作品中“删削些黑暗,装点些欢容,使作品比较的显出若干亮色”(《〈自选集〉自序》)。鲁迅在更深的程度上感到人生痛苦,但是他对痛苦采取的是积极战斗的态度。

鲁迅在探寻知识分子出路时,辨证地、清楚地写出了他们个性主义的缺陷和不足,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没有明确指引出他们应走的路。虽然如此,鲁迅坚信是有一条光明之路可供奔往的。正因为这样,他在《孤独者》的结尾以象征之笔,写下了下面一段文字:

“潮湿的路极其分明,仰看太空,浓云已经散去,挂着一轮圆月,散出冷静的光辉。”

这就预示中国知识分子,在理想幻灭、一切道路均证明走不通的情况下,应该“冷静”地在反思中去寻求另外的光辉道路。因此,小说“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的特殊感情色彩,同时,又实实在在地透射出了作者希望的光芒。

在《故乡》的结尾,鲁迅写到: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

这句话成为格言,为一代又一代人传诵着。今天,我们把它贴在教室里,写在案头上,鼓舞自己,振奋自己,鼓舞我们去为自己的理想奋斗,去开拓美好的未来。

说不尽的鲁迅,写不尽的鲁迅。我们伴随着鲁迅的作品长大,我们有关真、善、美的许多理解都来自于鲁迅。鲁迅的思想影响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鲁迅小说的悲剧美也熏陶了我吗一代又一代人。他教给我们同情和怜悯,教给我们激愤和抗争,教给我们真诚和善良,教给我们热爱和憎恨。因此,我们说鲁迅小说中悲剧是美的化身。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知识分子悲剧鲁迅
伟大的悲剧
泄洪的悲剧不能一再上演
鲁迅,好可爱一爹
鲁迅《自嘲》句
猫的悲剧
近视的悲剧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