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找桐城民间文学中的生命能量

2013-04-29姜玮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3年8期
关键词:桐城作文

姜玮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大难题”,学生提笔写作往往无从写起,即使写了也常常内容空洞,有瞎编乱造之嫌。教师点拨多种技法,都无济于事。究其原因不是写作形式有问题,而是写作内容出现了障碍。

叶圣陶先生说的好:“空口念着没有用,应该去寻它的源头——充实的生活。”生活中处处皆学问,我们应该用自己的生活去点燃写作欲望;在生活中、传统中寻找写作素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等也可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而我们的写作中往往忽略了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乡土文化。乡土情结在中国人的情感世界中很浓重,常常安土重迁,讲究落叶归根;乡情在中国人心目中有很重的份量,足以与亲情,爱情并为三大情感支柱。乡土文化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感,并为写作素材提供一个新源泉。

桐城乡土气息浓郁,风景如画,古迹棋布,传说众多,民风淳朴,美食扬名,谚语连连,歌谣首首,方言生动,更是为乡土素材在写作运用中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前提条件。将桐城民间文化融入到写作中,定能独辟蹊径写出生动传神,富于生活气息和时代气息的优秀习作。

一、体验风俗人情,抒发乡土情结

作文材料哪里找?只有深入生活,体验生活,观察、感受、积累生活,才能写出激起人们共鸣的文章。想要将桐城的民俗风情融入到写作中,体验是前提。在岁时节日,要多走走逛逛,亲历节日,感受氛围与情境,体会桐城“穷不丢书,富不丢猪”的传统和恭谦礼让的民风,把自己融入其中,用文字积累下自己的观察与体验。

语文各结构之间是相辅相承的,作文训练可以以阅读为切入点。将风俗人情在写作中的运用与教材中含有民俗风情的篇目结合起来。如学习沈从文的《边城》时可以探究桐城端午节时的风俗人情。“桐城好,蒲节斗龙船,枞江水面桡如爪,孔镇波心浪似涎,性命小儿悬”生动地再现了旧时桐城端午节时的热闹场景。将桐城的民俗风情与教材中描写湘西一带的民俗民风作比较,通过比较学生将桐城端午节独特的风情提炼出来,再探究材料的应用范围和应用价值,这样既使学生感受了传统文化的魅力,陶冶了情操,又丰富了写作素材。

鲁迅的作品是中国现当代乡土文学典型代表,善于在乡土风俗的描绘中刻画人情世态,从微观角度对风土民俗进行真实细腻描述,显示出浓郁的时代气息和独特的地方文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我”对着匾行礼拜先生和孔子,还有美女蛇的故事;《社戏》中回忆童年时代,在家乡看“祭神社戏”情景以及偷吃罗汉豆的描写。这些情节在桐城乡土素材中都能找到他们的影子,如以抒情见长的黄梅戏,唱腔悠扬婉转,优美动听,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鲁迅的文章是将风俗人情融入到写作中的范本,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作品进行仿写和相关的写作训练,将有桐城地域特色的材料引入习作中,以此来增加写作素材,提高作文水平。

二、巧用民间故事,提升习作水平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富有神秘色彩,充满无限想象,寄寓某种情思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最能激励唤醒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提高学生的创作热情。

桐城有着丰富的民间故事资源,高中生可以在大致了解神话、传说、故事的基础上,进行作文的改写训练。例如“送公桥”的传说讲述的是私塾先生汪老师的儿媳每逢雨天背送自己的公公去学堂上课的故事。故事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是对中华民族“孝”的美德的真切阐释。我们在写作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对这则材料进行解读,如进行扩写、继写等。扩写,是通过联想对原型进行补充,生发、扩展适当增添情节,使描写更详尽、生动。我们可以对媳妇第一次背公公时心理活动进行扩写重点突出人物面对世俗压力时激烈的心理斗争,从而突出人物的形象。继写,是通过想象继续原型的情节生发出新的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符合原文中人物性格特点的情节。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生发出儿媳的事迹对周围人和后人的影响,人们都来孝顺自己的老人,从而丰富、发展了故事的主题,也是材料带上了时代色彩。通过这些训练既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促使学生深入故事,挖掘深层含义,提高自己对真、善、美的感悟能力。

例如:琚超群同学在《做一个幸福的人》一文中写道“所以我说,你做了一个幸福的人——吴汝伦!‘其治以教育为先,你的满腔抱负,你的葱茏岁月,全都奉献给了教育!人家做官都愿飞黄腾达,你却辞去知州之职,捧起书来登堂讲课。做了十余载保定莲池书院院长,造就人才甚众;人家都在喝茶逗鸟看戏,你却埋头刻苦研究,远赴日本考察教育,以取长补短;人家从官敛财,你却‘不东久宦,专心筹资办学,在家乡创建了桐城学子的美丽梦想——桐城中学……你愚吗?你固执吗?你值得吗?你不语,流逝的岁月亦不语,只有那无尽的琅琅书声,唱响着你的青春无悔!是你,开创了桐城教育百年的奔腾!是你用实际行动向桐城人民描绘了‘后十百年,人才奋兴,胚胎于此;合东西国,学问精粹,陶冶而成的灿烂图景!”借用了有关吴汝伦的典故丰富了作文题材,使文章更有吸引力。

三、化用谚语、歌谣、方言,增强语言感染力

鲁迅作品中常灵活地运用绍兴方言,《大明灯》结尾的民歌“白蓬船,红划楫,摇到对岸歇歇,点心吃一点,戏文唱一出”这是绍兴广为流传的一首民歌。其中“戏文”就是浙东方言,反映了绍兴水乡特有风物,很有诗情画意。因此在写作中如能恰如其分地运用谚语、歌谣、方言等,会使语言富有生机和感染力。

桐城歌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是桐城民风的直接反应和生动表述,形式上大量使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如《素帕》“不写情词不写诗,一方素帕寄心知。心知接了颠倒看,横也丝来竖也丝,这般心思有谁知”,这是一首很有代表性的桐城歌,清新朴实,自然无华,文字洁净,曲调优美,韵律和谐,与《诗经·邶风·静女》有异曲同工之妙,借一方素帕表达了姑娘对情人的无限情思,给人以美的享受。再如张廷玉的《山中暮归闻樵歌》“林端鸦阵横,烟外樵歌起,瘦驴缓缓行,斜阳在溪水”直接源于民间歌谣保持生活原貌,略加修饰、润色,将古典诗歌与民间艺术有机结合起来,语言雅俗共赏,对我们的写作很有借鉴价值。戴璇璇同学在《繁星灿烂——桐城》中写道:桐歌唱出人间情,桐联对出各派家,桐语解出风俗貌,桐节扬出淳朴风。

桐城,一个集龙眠之雄伟,嬉子之秀气的“文都”,她犹如天空中的繁星,渔舟唱晚,碧水看山,映影相见。

桐城民谣,亦雅亦俗。雅者展文人风采,俗者泛质朴之风。“自把长竿后,生涯逐水涯。尺鳞堪易洒,一叶便是家。晒网炊烟起,停舟日影斜。不争鱼得失,只爱傍桃花。”写出淼淼嬉子湖,遍撒着星星点点的渔火,渔人悠然歌唱的美景。张英家书“一纸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成就了人人传颂的六尺巷。情—— 人类生活的纽带。桐城民谣也歌颂了人间种种真情,“不写情词不写诗,一方素帕寄心知,知心接到颠倒看,横也丝来竖也丝”中那方洁白无瑕的手帕是多么深切的一片真心啊!“老天若有留郎意,一夜西风水倒流”更是将那迷人的爱情描写得淋漓尽致、感人泪下。

桐城楹联更是博大精深。一联“稻草扎秧父抱子,竹篮装笋母怀儿”非同一般,竹篮与笋,犹母与子,凸显方苞才智。比起方苞农田埂上的佳作“莽乾坤能得几人闲,且安排铁板铜琶,唱大江东去;好岁月不用一钱买,莫辜负青山红树,送爽气西来”多了点雄浑、大气。又如那“争之不足,让则有余”,退一步海阔天空,学会忍让,学会退却,学会放弃。人生还有许多重要的事情需要我们去努力,去争取。静下心来,才能真正体验“白鸟忘机,看天外云舒云卷;青山不改,任庭前花落花开”的如诗如画的美景。

小作者在写作中认真搜集桐城的谚语、歌谣、方言,并吸取其中有生活气息的语言,来指导我们的写作,写出了极富感染力的文章。因此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平时注重积累有地域特色的文学式样,会丰富我们的写作素材,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

四、游历风景古迹,丰富写作题材

苏轼说司马迁“其文疏荡,颇有奇气”,这是因为“太史公行天下,因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豪俊交流”。我们只有走出校园,去感受那山、那水、那村庄,才能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趣;只有踏上古迹,才能发出悠悠感慨。

桐城地处大别山脉,此地山奇水秀、物产丰富。秀美的龙眠山、浩渺的嬉子湖、古色古香的投子寺、悠长的孔城老街,无不诉说着她悠久的历史、美丽的传奇。俞凤同学在《桐城,我可爱的家乡》一文中写道:“桐城历史悠久,古为‘七省通衢,今也是‘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皖中重要城市,文都桐城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在皖中大地上。桐城,我可爱的家乡,我爱你美如画的山水。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写出了庐山瀑布雄奇壮观的画面。其实桐城也有一处久负盛名的瀑布——披雪瀑,她风光秀丽、景色秀丽。驻足石崖远眺,山恋叠翠,郁郁葱忽,置身瀑布前溪旁,雾气缭绕,清新凉爽。选择春秋佳日,结伴游披雪瀑,那里的春光秋色一定会让你流连忘返。在明代,有一位叫林胤泸的文人曾作《披雪瀑春游》诗一首:‘宛峰千峰石,清溪一径通。所泉来石上,看竹到山中。瀑布晴飞雪,桃花带晚风。前村归路远,明月影朦胧。看到这首诗,你是不是对披雪瀑的景色很心动呢?其实,桐城还有很多的美景,如奇秀的小龙山,充满诗情画意、叫人流连忘返的半山阁,风光秀丽的嬉子湖……”这位同学深入桐城的风景古迹,赞秀丽美景,发幽古深思,将眼前景与心中情巧妙结合,写出了优美的文章。

民间文学中蕴含了生生不息的生命能量,她催人奋进、教人向善,谱写了一曲曲生命欢歌,见证了一个地区的繁荣与发展,缔造了一段段辉煌的历史。积累民间文学精华对提升高中生作文的广度、深度都有极大帮助。做生活的有心人,让民间文学之魂在我们的作文中发扬光大,定能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作者单位:安徽省桐城市第五中学)

猜你喜欢

桐城作文
桐城三祖传记文创作之差异探微
浅析桐城歌的艺术特征
安徽桐城六尺巷
桐城歌的当代状态与传承
红批有声作文
红批有声作文
“桐城歌”的保护和传承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以桐城师专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