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享受语文 美在其中

2013-04-29杜晓丽

幸福家庭·教育论坛 2013年8期
关键词:音乐美创造美意境美

杜晓丽

摘 要: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享有物质生活的同时,能够在精神的家园中“诗意地栖居”,这是一种至高的境界。只有诗意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语文教学也是如此,诗意的享受语文学习之美,才能提高生活的品位。

关键词:诗歌;语文教学;音乐美;感情美;意境美;创造美

沐浴在新课改的春风中,我们才意识到语文绝不只是一本本教科书,它是一个最具开放性和实践性的学科。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过程,是学生对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艺术意境进行感受、领悟、理解,得到赏心悦目、怡情养性的审美享受和思想认识、道德情操等方面教益的过程。多年教学实践中,我按照教学大纲精神组织教学的同时,也注意将美学规律渗透其中,特别是诗词教学,更是抓住诗词的特点加以分析、赏评,着重从感情美、形象美、意境美、创造美几方面进行探索,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熏陶。

1 声情并茂融入诗的音乐美、感情美

诗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它和其它文学样式一样,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作者头脑中反映的产物,都是用来认识生活和表现生活的。只是它有着自身独特的特征,它是“用凝炼而富有节奏的语言,饱含着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高度集中而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诗人思想感情的”。就其语言而言,最突出的是抒情性和音乐性,诗歌始终飞驰着诗人丰富的想象,伴随着强烈的情感。从这一审美特征出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吟诵,使他们在感情上受到感染,融入美的艺术氛围中,加强对诗感情美、音乐美的体会,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

有位教授说过:“在所有的艺术中,音乐是最容易调动和激发人的情感的,音乐的愉悦刺激使这些情感伴随学习认识过程不断反复,就促进了智力的飞速发展。”在学习古诗词时,教师借助音乐、电视等中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吟诵,加强对诗词的理解和记忆。如张继的《枫桥夜泊》,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诗,描绘了一个月亮西沉,乌鸦啼叫,江枫蒙蒙,渔火点点,钟声悠扬的传神世界。在教学中,介绍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之后,播放毛宁演唱的《涛声依旧》这首歌,那低回婉转的乐曲在学生耳畔回荡,含蓄缠绵的曲调使学生不由自主的轻声吟唱,自然有了一缕淡淡的客思乡愁的真实体验。

体会诗歌的感情是真正读懂古诗的标志。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离不开当时当地的情况。由于时代的变迁,体会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就有困难。如《春望》,其表达的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形式与今天就很不相同。情感使诗洋溢着美。在读好的基础上,接着是随声入情。在学生“诗兴”调动起来后,让学生沉到诗的最深处,真正找到诗情所在。诗的实质,全在感情,诗是感情的火花,唯有真情才能动人。在教学中我还十分注意挖掘诗人积极健康的感情,用来陶冶学生。比如,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蔑视反抗权贵的精神,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那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都是很好的美育素材。

2 分析形象美,捕捉意境美

诗人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形象来表现的,这形象包括人物、景物、场面、事态、环境等。形象无不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表现作者的爱憎褒贬,也是社会生活内在本质意义的深刻揭露。而诗词的意境则是通过形象描绘而表现出来的生活图景和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这种艺术境界表现得最为突出、鲜明、集中而强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领会,把握这种艺术氛围,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受到艺术的陶冶。下面是我在诗歌教学中挖掘诗歌意境美的一些做法。

2.1 激发想象,进入意境

诗是想象的果实,没有想象就没有诗。阅读古典诗词,捕捉意象,是对诗歌艺术形象再创造的过程,这一再创造的审美意识活动,离开了读者生动活泼的想象是无法实现的。

2.2 品味语言, 体会意境

我们知道中国诗歌特别讲究炼字炼意,用最简洁的语言描绘形象构成意境,而构成意境的感情又是含而不露,巧妙地融入形象的描绘之中,达到艺术上的含蓄,使意境深远。可是,在当前诗歌教学中对诗歌语言的讲解往往流于形式和片面,只注重对字、词的解释和诗句的简单对译或表面理解,恰恰忽视了对诗歌意境的体味。所以,在诗歌教学中教会学生品味诗歌语言是深入体会诗歌意境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2.3 联系背景,感悟意境

我国诗歌丰厚博大,不同时代、不同社会条件和不同的人际关系,构成诗歌的不同背景,而这些背景又直接影响诗中内容的基本情调和诗人情感。我们知道,“诗言志”、“诗缘情”,诗中抒发的感情是诗人写诗的动力,诗人的生活经历及其思想均融入其中,不了解这个动力,找不到诗人感情的源头,便摸不准诗人感情的脉搏。所以,教学时做到感知意境与领略情感的并重,才能分析作者给我们描绘的意境,更进一步领悟到诗作的思想内蕴。

总之,在诗歌的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挖掘学生的个体潜能,让学生作为主体进行审美感知,去想象画面,领会感情,体味主旨,融入诗境,感受诗歌的魅力,进而培养对诗歌的审美感悟和分析能力,同时也使我们的诗歌教学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

3 学写相承,激发创造美

语文教学的“立足点”应该是写。学生能品尝诗的音乐美、情感美、意境美,在此基础上应激发他们的创造美,这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学生在体会到诗词意境美的基础上,易于产生模仿诗文,跃跃欲试的写作冲动和灵感。这时候教师就应趁热打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由欣赏时的想象变为自己能动的想象,让整个审美过程得到丰富升华。作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扩充句子入手,从读诗后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等多角度进行思维,让学生把诗歌改写成语言优美的散文诗,或者是扩充为写景叙事散文,这样领会诗歌的内涵就不是一件难事了,可以展现出学生对诗歌的感受程度。

诗歌的教学,驰骋自己想象的翅膀去感受诗歌的面画美,通过反复朗读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随声入情去体悟诗歌的情感美,分析诗歌中的形象体会诗歌中意境美,在此基础上通过改编改写激发他们的创造美。只有这样,才能与诗人形成共鸣,才真正能领略诗歌的美感。享受语文,让我们诗意地生活。

(责任编辑 王昕)

猜你喜欢

音乐美创造美意境美
童话语言特色分析
浅议军校学员审美能力的培养
美术教学中“古诗配画”教学探微
如何让“美”走进信息技术课堂
三维动画艺术的审美特征分析
演唱者要善于发现美创造美
文学语言的评价标准
浅析诗词翻译中增译法的运用
小学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教学初探
浅议走出初中古诗教学“窠臼”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