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语境下文学期刊的现状与出路

2013-04-29胡伟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13年8期
关键词:文学期刊出路新媒体

胡伟

摘 要:文学期刊作为以文学为主要表现内容的精神产品载体,在历史长河中曾一度繁华辉煌,然而在新媒体语境下遇到了很多新问题,面临发展的困惑。文学期刊的路在何方,值得深思和探究。

关键词:新媒体; 文学期刊; 现状; 出路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8-135-003

随着传播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出版形式的历史性变革,处于新媒介环境下的文学期刊面临着质量下降、读者锐减、声誉日弱、经济拮据等重重困境,不断地在挣扎与蜕变、沦陷与突围,一直处在瓶颈状态,逐渐丧失了媒体市场上的中心位置,迅速呈现出整体式微的态势。总之,“整个文学期刊业处在风雨飘摇的形势之下”。

一、新媒体语境下文学期刊的现状

我国现出版期刊共9849种,其中文学艺术类期刊629种,占期刊总品种6.39%。文学期刊可分为5大门类:纯文学期刊如《人民文学》《收获》等,通俗文学期刊如《故事会》《龙门阵》等,纪实性文学期刊如《报告文学》《人物》《名人传记》等,外国文学期刊如《译林》《外国文艺》,以及文学理论、文学鉴赏期刊如《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研究丛刊》《名作欣赏》等。如果依据文学的传统划分法同样可将文学期刊分为5大类:诗歌类、小说类、散文类、戏曲类和综合类,如《诗刊》《小说月报》《散文》《戏剧》以及各种体裁均有的综合类期刊。

新媒体对于文学期刊而言是把“双刃剑”,既是传统文学期刊的竞争对手,对传统文学期刊造成有力冲击,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促使文学期刊业提升并不断完善自我,为文学期刊业创造全新的读者群。面对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和冲击,文学期刊的发展现状主要表现在:

其一,文学期刊的读者越来越少,发行量急剧萎缩。即使是主流文学杂志也未能幸免于难,如《人民文学》在1992年订数仅有10万多份,而近几年更只有5、6万的发行量,相对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150万份的辉煌业绩,显得十分尴尬。而业界人士分析,“一份文学期刊只有发行量达到每期5万份才能基本实现自负盈亏,实际上在目前,能突破5万份这一‘生存线的文学期刊全国只有七八份(《收获》发行量13.5万册,《当代》、《十月》大约8—10万册,《人民文学》5—6万册),其余大多数发行量只在几千册,有的甚至只有几百册。”

麦克卢汉就曾对媒体的影响做过这样的总结:“媒体就是信息,媒体会改变一切,不管你会死愿意还是不愿意,它会消失一种文化,引出一种文化。”新媒体对于文学期刊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致使文学期刊的读者大量流失,发行量锐减。新媒体的介入以及它的触手可及使受众具有了比文学更大的诱惑力和吸引力。在新媒体时代,受众的阅读习惯已经由沉重严肃的阅读习惯转变为娱乐休闲的方式,倾向于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能够得到即刻的放松,于是就产生了一种纯粹休闲放松型的。受众更多的借助新媒体尤其是网络来获取信息或者通过听音乐、看电视电影、玩网络游戏等方式来消遣,而不会花时间去捧着一本文学期刊去阅读。2011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网络在线阅读的接触率增长幅度最大,增幅达65.2%,国民上网率则为54.9%,比2010年的49.9%增加了5个百分点。

其二,文学期刊出现“数字化出版”的发展趋势,逐步朝电子版、网络版、多媒体化方向发展,但面临问题重重。文学期刊的网络传播效果和网络影响力目前还不明显。

为了适应消费社会文本电子化的要求,加强与电子媒体的竞争力,文学期刊逐步朝电子版、网络版、多媒体化方向发展。目前文学期刊的电子版和网络化基本还是搭建在别人的服务器上,与一些专业的文学网站、图书网站、期刊网站如龙源期刊网、新浪读书频道、万方数字化期刊群等合作,通过专业网站将精彩的内容以导读的形式贴出,如果读者想阅读全文,要么购印刷版期刊,要么以网上付费的方式进行网上浏览或下载,不过点击率和阅读率还是比较偏低。

与此同时,不少文学期刊也建立了自己的实名网站,只要点击就可以进入页面进行浏览。文学期刊自建的网站由于受经济实力的限制,内容更新速度跟不上,作家作品的即时信息也没有及时传递到网络上来,所以网站有点名不副实,浏览知识极少,点击率反而不如搭建在其他网站的高。文学期刊的网站存在数据陈旧、栏目单调、内容信息少、缺乏特色等不足,只有少数像《人民文学》、《北京文学》等文学期刊网站在此方面做的较好,网页设计精美,栏目设置比较丰富,阅读信息量大,如人民文学杂志社网站上的栏目就包括社内要闻、文事看板、阅读馆、网上书店、读遍互动等板块,北京文学月刊网站上就分为刊社消息、文坛动态、最新刊物、论坛推荐、博客园等。

其三,文学期刊风行“改刊改版”潮,通俗化、图像化、泛文化趋势明显。

文学期刊风行“改刊改版”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的原因之一应该是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杨剑龙就曾说:“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进入读图时代开始,文字阅读逐渐弱化萎缩,然后发展到现在的微阅读,人们的阅读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前我们提倡读经典,注重理性解读、细致研究,新媒体时代是浏览式的泛阅读、浅阅读,有时甚至是跳跃式阅读。特别是现在依托网络,写作方式与阅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受惠于网络发展,各种信息的渠道也在改变,像以前大家只能通过报纸、杂志、电视来获取信息,现在我们则通过新媒体获得。微阅读时代信息量从某种程度上说更大了,信息渠道的多样化带来了信息反馈的多样化,微阅读时代通过网络、微博、短信等,提供的信息更加立体。”故而在新媒体时代,读者更倾向和喜欢于通俗化、图像化、泛文化的信息。

于是在文学期刊的生态场中,《佛山文艺》《今古传奇》等通俗文学期刊相继出现,且成为文学期刊的新典范。《人民文学》《天涯》《当代》《作家》《收获》《钟山》等纷纷转型改刊改版,改版后的《人民文学》标榜“跨文体写作”,《作家》和《天涯》则立志向泛文学路线转变,办一本真正的“杂”志。而从形式到内容、外观装帧到栏目设置上文学期刊的图像化趋势也愈来愈明显,如在封面上,《北京文学》用作家漫画构成封面、《小说选刊》封面从幽雅的风景画到改用反映百姓生活的写实摄影照片等;在栏目上,《上海文学》设置了“纸与画”和“图像时代”、《作家》有“影像观”等;此外,增多了插图或插页,如“作家影集”(《作家》)、“作家人气榜”(《北京文学》)、“文学相册”(《四川文学》)等。

当然新媒体对于文学期刊的影响并不是“百害而无一利”的。文学期刊作为传统的纸质媒体,在网络等新媒体的大肆渲染和影响下,也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例如《收获》曾刊登网络写手安妮宝贝的《告别薇安》《八月未央》等网络作品。同时新媒体还拓展了文学期刊的传播渠道、销售模式和阅读方式等。但总而言之,在新媒体语境下,面对网络和手机等媒体的不断挤压,文学期刊的发展并不乐观,未来前景并不光明。

二、新媒体语境下文学期刊的出路

各类文学期刊改版也好,栏目调整也好,甚至是转型也好,文学期刊的路在何方?总而言之,新媒体语境下文学期刊可以从以下三大方面着手和努力:

1.以市场和读者为中心,坚持产业化和集团化方向

《当代》2000年第二期“文学月报”栏目上一篇题为《走向市场》的文章曾这样指出:“中国非文学报刊早就完成了市场化的改造,文学期刊则是大大的落后了。最可悲的是,如今文学期刊面对的市场是以读者为中心的卖方市场,而文学期刊与作者的关系又是以作家为中心的卖方市场。任何卖方市场都不是健康的市场。中国文学期刊最大的弊端就是刊物为作家而办,而不是为读者办;是读者迁就作家而不是作家迁就读者。实际上所有期刊的改革举措,无非是在转变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处在新媒体时代的当下,综合性及时尚类报刊、电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异军突起已经让读者无暇去顾及文学了。传统文学期刊原本拥趸的大量读者大都已改弦易辙、相继离去,同时初入市场的文学期刊水性不好,溺水者有,挣扎者有,逃亡者有,出现了大面积的生存危机,因此期刊必须自己学会在市场的汪洋大海中游泳。故而文学期刊要想在在读者消费口味转变的“大碗”中分得一杯羹,就应该调整办刊思路,确立市场和读者中心意识,坚持产业化和集团化方向。市场可以说就是文学期刊的“天”,读者就是文学期刊的“衣食父母”。

在旧传播时代,传媒处于传播中心位置,具有很强的控制能力,传统媒体可以以自我为中心,来决定传播的内容和形式。而在新传播时代,传统媒体的控制力和传播能力已经大大弱化,在内容设计等方面必须以市场和受众为中心,才能真正适应新传播时代的要求。

文学期刊首先必须定位与市场的关系,寻找与市场的结合点,并通过与市场的对话来谋求发展,譬如文学期刊应该经营管理理念市场化,也可以通过走产业化道路做大做强,形成文学期刊企业或集团,形成产业链,扩大传播和影响。同时要坚持以读者为中心,文学期刊目前首要的调整就是将期刊为作家而办转向为读者而办,全面调整思路、全方位面向大众读者,本着刊物为读者办、为读者服务、让读者喜欢的宗旨,全面刷新版面、更新内容。因为读者的数量、购买力、趣味、趋向等都是文学期刊必须考虑的生存要素。

2.以内容为王,坚持优质化和品牌化方向

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在第五届中国期刊创新年会上说期刊从业者应该“以内容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期刊出版质量”和“人类文明史的发展告诉我们,无论载体方式如何变化,它所承载的内容永远是其发展的核心。因此,要着力抓好内容建设,全面提升期刊业的核心竞争力。”新媒体时代,期刊要参与市场竞争,“内容为王”是一大重要原则。新媒体的核心特点之一就是信息量大,也就是说具备海量的内容,因此文学期刊面对海量内容的新媒体还是要以“内容”为王,不过这里的“内容”不重在量,而重在质,优质、独特的内容对于任何媒介都是不可或缺的。文学期刊以内容为王,就必须坚持优质化和品牌化方向,用优质与品牌这两道网去网络和吸引更多的读者。

品牌是期刊的无形资产,知名品牌是指经多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较高知名度、影响力及美誉度并形成了相对稳定风格的期刊。期刊的特色和品牌,就是其形象和声誉,也是其无形资产。比如提起综合性文摘类期刊,就会想到《读者》《青年文摘》,提起家庭情感类期刊,就会想到《家庭》《知音》。所以强化文学期刊的品牌意识,是文学期刊的必需之策。

树立文学期刊的品牌意识,就是要追求特色和风格,坚守自己的审美品格,注重文学色彩,彰显个性特征,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文学期刊要推出自己的品牌栏目、品牌作家、品牌文章、品牌内容,即要有吸引读者的名牌主打栏目,一批知名的专栏作家,重头文章,精品高质内容。

品牌栏目上,设置的栏目要独特且符合期刊的整体气质。像《天涯》的“民间语文”、《作家》的“作家地理”、《佛山文艺》的“城市新移民”和“新民间话本”、《山花》“自由撰稿人”等,都绝妙地诠释了各自的办刊宗旨,深受读者喜爱。品牌作者上,文学期刊既要有一批知名的专栏作家,更要有一批能够写出高水平高质量文章的作家。例如《人民文学》作为新中国第一个创办的文学期刊,之所以能一直成为中国文学期刊的“龙头”,主要一个原因就是其能够拥有品牌作家,中国著名的当代作家如刘心武、王蒙、贾平凹等都是《人民文学》的常客。品牌文章和品牌内容上,保持高品质的同时要紧跟时代和社会的脚步,发出人民的声音,引发读者的讨论和深思。如《当代》在2003年第6期就刊登了报告文学《中国农民调查》,其翔实的一手调查资料、直面现实的严谨态度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关注,当期杂志迅速脱销,在社会上也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强化了期刊的品牌。

品牌期刊的建立,并不意味着期刊的风格是一成不变的,因为任何一个期刊都有投入期、成长期、稳定期与衰退期,当某一品牌进入衰退期之后,调整与创新是必要的。

3.以新媒体为支点,坚持网络化和数字化方向

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突破5亿,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38.3%。其中,家庭电脑上网宽带网民规模为3.92亿,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毋庸置疑,现今是一个新媒体的时代,网络、手机已经深深地、时时地嵌入进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

故而当纸质媒体集体遭遇新媒体的袭击时,纸质媒体在保留自身的优势外依然难以掩饰自身的种种劣势,如果不注重自己产品的数字化、信息化的建设,最后只能是落伍于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在新媒体时代更应该注重自己的数字化产品,从而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扭转这种被动局面的关键是“出版主体不仅要在内容方面建立不可撼动、不可替代的核心地位,而且要善于利用数字技术、信息技术整合各类内容资源,建立起各种类型的数据和数字业务平台,否则,出版主体很有可能在产业融合浪潮中被边缘化。”

传统期刊的数字化是一个趋势,也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文学期刊以新媒体为支点,要充分认识和利用好新媒体,即把它当做一个工具,更要把它当做一个平台,坚持网络化和数字化方向。可以逐渐尝试与新媒体合作去实现文学期刊的数字出版,建立文学期刊网站,把文学期刊的网站建成一个开放的平台、互动的平台,开拓有足够的人气的栏目,将没能在杂志上发表的优秀来稿在网上强势推出。文学期刊也可以考虑创建网络发行渠道和宣传方式,因为网络发行和宣传不仅可以降低期刊社的成本,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自己赢得最大范围的商机。

有人曾这样说过,文学期刊如果拒绝了网络,就拒绝了青年,就拒绝了发展,拒绝了未来。虽然难免有些夸张,在这个数字大潮汹涌、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时代,中国传统期刊的数字出版尚处在一个探索阶段,但我们不可否认,文学期刊的网络化和数字化是文学期刊的未来发展趋势之一。

三、小结

文学期刊,作为文学传播的一个主要媒介,犹如薪之于火。文学的火光,有赖薪木之传递,文学期刊扮演的就是这种薪火相传的角色,它提供文学社群相互守望的文学信息,传递作家呕心沥血的创作成品,反映特定时空中的文学思潮和社会变迁,同时也供给读者阅读的愉悦和心灵的陶冶。

文学期刊以文学为依托,在新媒体语境下,文学期刊不断求新思变谋发展,应该在新媒体和市场之间寻找一个支点和出口,适应市场,充分利用新媒体,结合新媒体的优势去扩大自己的着力平台和发展舞台。与此同时,文学期刊更不要忘其“本”离其“宗”,回归文学,始终守护“文学自主性”的责任,保持文学期刊那一份高贵的所固有的文学个性和色彩。文学期刊的路在何方,也许路就在脚下,就在眼前。文学期刊的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李明德.仿像与超越:当代文化语境中的文学期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刘增人.中国现代文学期刊史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3]贾秀莉.数字化时代文学期刊的适应与跨域[J]中国出版,2011,20

[4]宋战利.中国文学期刊的危机与发展机遇探讨[J]中国出版,2010,(10):28-30

[5]陈祖君,王立新.论作为文化传播媒介的1990年代文学期刊[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9(3):69-72

[6]黄发有.九十年代以来的文学期刊改制[J]南方文坛,2007,5

[7]赵宪章,邓三鸿.2000-2004年中国文学期刊影响力报告[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8(2):102-108

[8]李明德.市场语境中文学期刊的命运及路向[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3(4):10-16

[9]王玉琦.当代文学期刊经营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编辑学刊,2004,(2):17-20

[10]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N].2012-1-16

[11]丁月梅.从《收获》的传播看网络时代文学期刊的生存现状[J]东北师大硕士毕业论文,2011,5

[12]周婕.新媒体时代的大众阅读方式研究[J]暨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6,5

[13]董艳华.新媒体语境下期刊的科技传播研究[J]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9,9,第29卷第5期:130-131

[14]2010-2011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课题组

[15]罗阳佳.新媒体背景下我国期刊发展研究[J]华东师大硕士毕业论文,2010,8

[16]关梅.文学期刊的现状、原因与出路分析[J]新闻知识,2010,2:52-53

[17]越儿.纯文学期刊的边缘化生存[J]出版广角,2007,12:51-53

[18]王童.从《北京文学》的发展探索文学期刊的出路[J]文化月刊,2007,(3):118-120

[19]张行勇、李明德、郭伯寿.树立精品期刊意识与形成品牌期刊文化[J]编辑学报,2003,10第15卷第5期:377-378

[20]李频.中国期刊发展报告NO.1:市场分析与方法求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1

[21]中国期刊年鉴2011[M]北京:中国期刊年鉴社,2012,1

[22]孙燕君,康建中等.期刊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0

猜你喜欢

文学期刊出路新媒体
河南文学期刊社长(主编)座谈会在开封举行
以外国文学教学为例谈如何提高师范学校课堂教学质量
大学生参与法治社区建设探微
基层民事检察监督工作的困境与出路
关于刑法中因果关系的认定出路分析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文学期刊 当“内外兼修”
文学期刊需要政府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