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征地拆迁安置工作的一点思考
2013-04-29秦鉴青
秦鉴青
摘 要:征地拆迁工作牵涉面广,社会关注度高,关系到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大局,事关农民切身利益和社会安定稳定。本文通过征地拆迁实际工作中获得的经验,重点谈谈对于征地拆迁后失地农民的安置、安居问题的一些思考和看法。
关键词:征地拆迁 安置 失地农民再就业
随着各地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区不断扩大,征收农村集体土地,成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命根子”,征收农村集体土地是使农村村民减少、失去土地的过程。征地拆迁工作牵涉面广,社会关注度高,关系到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大局,事关农民切身利益和社会安定稳定,所以各级地方政府要从更高站位、更高层面来统筹做好征地拆迁安置工作,切实维护农民利益,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
要平稳做好征地拆迁工作,达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土地资源保护和谐统一,关键是要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协调和平衡各方利益关系,特别是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在保护土地资源的前提下满足发展用地的需求。目前各地方征收农村集体土地的流程大体上分为征地拆迁、回迁安置、安居乐业三个阶段。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各级地方政府往往都是重征地,轻安置,安居未知。完整的征地拆迁安置体系并未形成,导致被拆迁农民不满情绪加重,对征地拆迁的抵触思想增强,一方面增加了土地收储的难度,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社会维稳的压力。
由于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各级地方政府经常需要对城市近郊区的农民实施土地征收,房屋拆迁等项工作。经过征地拆迁等有形改造后,这些地区的农民失去了耕种的土地和居住多年的房屋,转变为缺乏经济收入来源的失地农民,成为了社会上的一个新的弱势群体:
一、从就业上看,被征地农民有的外出务工,有的继续经营农副业,有的赋闲在家,还有极少数被安排就业或是自己创业经营二、三产业。但对于多数被征地农民而言,一旦失去了土地就失去了最基本、最稳定的长期生活保障,思想上将会产生恐惧感和迷茫感。由于被征地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普遍不高,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较差,就业相对困难。
二、从时间上看,在土地被征收初期,大部分家庭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甚至在一次性征地拆迁补偿的支撑下,许多家庭一夜暴富。但随着时间推移,那些文化程度低、社会转型能力较差,消费没有计划的家庭,生活缺乏长远打算,面对突如其来的征地拆迁补偿款不思进取、吃喝玩乐、嗜赌成性,短时间内就将征地拆迁补偿款挥霍殆尽,因拆返贫甚至沦落到生活无着落,债台高举的地步,最终导致铤而走险滑向犯罪的深渊,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一些家庭,特别是人口多、劳动力少,主要劳动力年龄偏大,子女尚小,有残疾人,长期有人患病的家庭,失地后收入水平锐减,生活更加困难。
三、从开支上看,被征地农民家庭的人均生活费开支普遍增加,过去靠田地自给有余的粮食、蔬菜等农产品,成了需要花钱购买的“钢性”支出。
数量庞大的被征地农民群体今后的生活如何保障,思想意识、生活习性、职业技能等无形改造如何实施,如何使农民群众尽快适应城市化进程造成的生活环境变革、享受城市经济发展带来的实惠等问题都应引起各级政府足够的重视,并且成为今后征地拆迁工作的重点。不能以牺牲农民的土地权益来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相反,应该让城郊结合部的农民凭借土地资源率先富裕起来。
征地、拆迁等农村有形改造对于各级地方政府来说有形象,出政绩,而农村意识形态、生活习性、安居就业等无形改造往往被忽略甚至避而不谈。但是一个被征地的区域要想长期和谐稳定的发展,这些无形改造恰恰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各级地方政府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快对失地农民无形改造的步伐。
根据基层实际工作的经历,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考虑:
一、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积极稳妥地解决被征地農民的安置安居问题,需要充分发挥各级基层组织的能动作用。征地拆迁不仅要扩大市区面积、改变城市面貌,同时也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将村委会逐步转变为新型农村社区,保证农村社区有经济收入来源。如果一个新的农村社区是无经济基础的社区、贫穷的社区,那么这个社区就存在严重的不稳定隐患,更谈不上提供社区服务。各级政府需要加强对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扶持力度,促使其具有一定程度的执政力、影响力,解决拆迁群体存在的问题,使矛盾在基层解决,问题在基层消化。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解决新型农村社区的经济收入问题:一是与被征地村区域内进驻企业沟通联系,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于土方运输、垃圾清运、围墙砌筑、临建施工等工程建设,扩大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来源。二是征地时预留或是统一划拨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土地,在符合区域整体规划的条件下,帮助被征地村集体建设一定规模的市场,使未来的农村社区组织有发展平台和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新型农村社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从而使其发挥自身的作用,有效地推进区域的和谐稳定发展。
二、多头并举多方面解决被安置农民的生活保障
由地方政府牵头,征地拆迁实施主体申请一定数量的公益性岗位。招聘区域内失地农民从事区域管理、环境保洁、市政设施维护等工作,解决部分失地农民就业问题。
针对某些地方被征地拆迁农民安置回迁后剩余安置房源较多的问题,由征地拆迁实施主体协助相关新型农村社区,统一组织发布租赁销售信息,解决被安置农民家庭空闲房源问题,提高被安置农民经济收入。
三、积极开展就业培训,解决失地农民的转型问题
首先应该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长期性,不能有急功近利的思想;其次应该认识到此项工作的艰巨性:由于被征地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普遍不高,培训难度较大成效缓慢。 但是各级地方政府仍然需要成立专门组织机构负责向被征地拆迁农民提供职业培训机会和就业平台,改变他们失地后慵懒闲散的生活状态,消除他们坐吃山空的思想意识,并且引导他们参加培训,增强其转型的信心和能力。特别是加强对农村青壮年的培训,使他们掌握实用技术,鼓励他们经营从事餐饮娱乐、汽车美容维修、家电维修、花卉养殖、家政服务等行业,扩大失地农民的就业面。
与当地政府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对接,逐步摸底调查失地农民的文化程度、健康状况、劳动技能等情况,建立失地农民待业人员数据库。加强与入区企业联系,提供就业信息,教育和引导失地农民参与市场竞争,实现市场化就业。
各级地方政府应及时开展对被征地拆迁农民的思想意识等的无形改造,加强其职业技能培训,妥善地解决其后续生活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消除被征地拆迁区域的不稳定因素,保障该区域的长期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