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邱爱慈:院士中唯一的女将军

2013-04-29尹振贤

名人传记 2013年8期
关键词:加速器研制

尹振贤

她是当今中国女将军中唯一的院士,也是院士中唯一的女将军。

她是中国强流脉冲电子束加速器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国强流脉冲粒子束加速器和高功率脉冲技术领域的主要开拓者之一,长期从事强流电子束加速器与高功率脉冲技术的研究、研制和应用工作,为抗辐射加固技术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她是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粒子加速器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核学会常务理事。

她曾任总装备部西北核技术研究所总工程师,1997年晋升专业技术少将。2004年年底,受母校之邀,出任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的院长。

自强不息,她在苦难中成长

邱爱慈,浙江绍兴人。四十九年前的10月16日,在祖国广袤的西部大漠深处,一声巨响震惊了整个世界——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就在这一年,秀丽的江南水乡姑娘邱爱慈从西安交通大学毕业了。她没有选择回到风光秀丽的故乡——浙江绍兴,而是主动申请留在大西北。

古往今来,浙江都是一个出人才的地方。1941年初冬的一个早晨,邱爱慈在绍兴一个普通人家降生。

邱爱慈的出生,并没有给这个家庭增添快乐,反而添加了苦愁。刚睁开眼睛感受这个世界的邱爱慈并不知道,在她出生前,这个家庭经历了一场空前劫难,做高级职员的父亲被进城的日本人残忍杀害,一个殷实的和美之家从此堕入深渊。

家难、国难当头。母亲在惶惶中生下了遗腹子邱爱慈,此前母亲已经有了两个女儿。看着这个在苦难中降生的小女儿,母亲苍白的脸上流淌着两行清泪。她知道早年丧夫的婆婆期盼的是什么,独生儿子的遇难,给老人家带来的是致命的打击。那天老人一边抚着儿子冰冷的尸体哀号,一边把期望的眼神投向儿媳刚怀孕两个月的肚子,她希望儿媳的腹中是个男丁,把邱家的香火延续下去。

苦苦期盼,见生下的又是个丫头,绝望中的婆婆想出一个权宜之策:跟多子的人家换养一个!

一向温顺的母亲像一头护犊的母狮子,坚决地和婆婆对抗。母亲的娘家在当地是望族,外公是开明人士,也站出来阻止。在大家的坚持下,邱爱慈被留下了。时至今日,邱爱慈回忆起这段经历,仍唏嘘不已,她感恩开明的外公,感恩曾为大家闺秀的母亲,假如那时候被换到别家,很难想象今天会是什么样子。

战乱岁月,一个没有男丁的家庭,受尽各种欺凌。年仅三十一岁的母亲变得空前坚强起来,她硬是靠着一副羸弱的身躯支撑起这个五口之家。

母亲每天天不亮就起来磨豆浆、做臭豆腐,天亮了拿到街头去卖。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奶奶也放下身份给人家做零活。穷家的孩子能吃苦,小小年纪的姐妹三人也很懂事,主动替大人做事。邱爱慈上小学时,每天早上都是先给人家送完豆浆再去上学。

绍兴是一个有着浓郁文化底蕴的地方。苦难中成长的邱爱慈,在外公家受到的熏染,直接影响了她一生的道路。

童年时期,外公家热闹的四合院就是邱爱慈的天堂。除了外公外婆一家,院子里还住着二外公、三外公,还有众多的表舅、表姨,他们都接受过高等教育,多从事医学。邱爱慈的亲舅舅在杭州市做高级职员,不经常回家,但每次回来,邱爱慈都感觉自己小小的心灵充盈起来。舅舅用他渊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为幼年的邱爱慈打开一扇通往外面世界的窗户。

外公是老中医,性情温和,通晓天文地理,喜欢讲古道今。夏日的晚上,孩子们围坐一圈,坐在天井里乘凉,外公就开始讲越王勾践、大禹治水的故事,这些故事,无形中给邱爱慈的性格增加了坚韧。

邱爱慈的表舅、表姨对这个聪明伶俐的小外甥女也格外疼爱,经常给她灌输进步思想,鼓励她多读书,到外面的世界去。不仅是邱爱慈,她的两个姐姐也受到这些进步思想的熏陶,大姐早早参加了革命,二姐读完中专后,靠自身努力,后来成为高级工程师。

1953年,邱爱慈小学毕业。

“读书就到大城市去。”邱爱慈牢记母亲和舅舅的话,中学选择了浙江省立女子中学(现在的杭州市十四中)。初中毕业,她因成绩优秀,顺利地被保送到本部高中。

在省立女子中学,邱爱慈如鱼得水,在清一色的女学生当中,她各方面的表现都出类拔萃。

“我要走得更远,飞得更高!”在高考志愿中,她一律填报外省高校。1959年,邱爱慈以优异的成绩被西安交通大学录取。

在这所全国著名的高等学府里,邱爱慈更显露出她的过人才华。作为班级团组织委员,她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才能和与人交往的能力,在学习生活中增强了团结协作的意识,这些都为她日后的工作和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搞国防科研工作,她奉献了毕生的精力

1964年,邱爱慈大学毕业。

五年大学生涯,西北的自然环境及生活环境,对来自江南水乡的姑娘来说是巨大的考验和磨炼。终于毕业了,日夜思念她的母亲希望她回到浙江工作,姐姐们对这个小妹也很牵挂,都盼望她能回到故乡,回到家人身边。秀山丽水的江南水乡,也是邱爱慈梦里的依恋。

可是,新中国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并面临着帝国主义的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威胁。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号召大学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在大学里,邱爱慈学的是高电压技术专业,这个专业,正可以实现邱爱慈的科技报国的理想。

“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她服从了国家的需要,留在了大西北。

高功率脉冲技术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英、美、苏发展起来的。1971年,我国决定研制第一台对科研、试验都很重要的高阻抗脉冲电子束加速器,研制工作与北京高能物理研究所联合进行。邱爱慈被委任为该项目的技术负责人之一。

就是在这个项目的研制过程中,邱爱慈结识了时任国防科委副主任的朱光亚,并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在那个年代,国家急需发展尖端科技事业,但资金十分短缺,技术和工业水平还很落后。与此同时,美、苏又对我国尖端科技实行严密的封锁,妄图阻止我国尖端科技事业的发展。科研工作的进展难度可想而知。更为艰难的是,当研制工作进入关键时刻,因中科院高能加速器项目上马,抽走了大部分技术骨干。这已经是1972年下半年,高阻抗脉冲电子束加速器项目才完成了四分之一。

邱爱慈心急如焚。她进京直闯朱光亚主任的办公室,向朱光亚主任汇报情况。朱光亚主任认真听取汇报,对一些技术问题问得很详细,表示对730(该项目代号)工作很支持,这个项目不能下马。他还说,根据周总理的指示,我们国家还很穷,不能大家都搞,先搞一台大家用。这个担子很重!

此后,邱爱慈又数次到朱光亚办公室汇报科研进展情况,对所面临的困难也直言不讳,得到了朱光亚主任的很多帮助和精神上的鼓舞。后来,邱爱慈又参与和主持了其他科研项目,都受到朱光亚的关注。对这位工作作风严谨、做事雷厉风行的江南姑娘,朱光亚表现出极大的赞赏。

在朱光亚等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邱爱慈组织更多科技人员参与这个项目。研制过程中,邱爱慈集思广益,遇到难题和同志们商量,解决在调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这台加速器终于研制成功,不仅为核技术发展立下汗马功劳,而且为开拓高新技术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来,邱爱慈又根据工作需要,主持改进了加速器的指标和功能,扩充了它的使用范围。三十多年过去了,在这台加速器上完成了许多科研试验项目,直到今天,它仍然在科研试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世纪80年代初,为适应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急需建造更高功率、更高电压的低阻抗强流脉冲电子束加速器。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高难度工程技术课题,当时国际上只有极少数国家掌握该项技术。上级曾设想从国外购买,但有关国家对这类技术严格保密,这样指标的加速器整机不卖,就是重要部件也买不到。

在这种形势下敢于承担这个任务,需要很大的决心、勇气和魄力。然而邱爱慈认为,这是她为国家做贡献的机会,于是主动请缨。在朱光亚、程开甲、吕敏等老一辈科学家的支持下,已步入不惑之年的邱爱慈毅然承担了这个系统庞大、技术复杂的科技工程项目。

邱爱慈刻苦钻研,对该工程项目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之后,她把该加速器的指标定在即使再过一二十年也不落后的水平上,并针对“立足国内,靠自己力量研制”的宗旨,提出了内容充分的研制可行性论证报告。

在制定研制方案的关键时刻,邱爱慈因劳累过度病倒了,在医院住了一百零七天。住院期间,她在病床上完成了周密细致的设计方案报告。出院时,邱爱慈交给领导一份数万字的论证报告,这份报告得到了朱光亚的充分肯定,为加速器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科学的道路从来不是坦途。该项目经批准立项后,根据需要,专门成立了近二十名科研人员组成的研制项目组,因专业技术人员紧缺,其中大多数人原来都是搞别的专业技术的老同志,或新分配来的大学毕业生,邱爱慈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在半年多的时间里,邱爱慈组织项目组同志进行学术技术讨论,完善设计方案。这是一个团结奋进的团队,大家边研制边实验,还要经常跑对外协作。他们斗酷暑,战严寒,辗转大江南北。

1990年,历时七年的研制工作终于取得了圆满成功,时任国防科委主任的张爱萍将军亲自为某型号加速器命名。

由于进行大量物理实验,因此,该加速器项目的鉴定会推迟到 1993年6月才举行。会上,由王淦昌院士为主任委员的与会专家,除了对这台依靠自己力量研制成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加速器给予高度评价外,还对邱爱慈他们说:“真不知道你们这台机器在研制过程中已提供了那么多的物理实验,你们走出了高技术出成果出效益的成功之路……”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新华每日电讯》等国内众多媒体都对这台加速器的研制成功作了报道,称它标志着“我国加速器研制跨入世界前列”,是“我国高科技领域又一重大突破”,“我国基础科学研究引起世界科坛瞩目”。

这台加速器在科研试验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俄、英之后第四个掌握这一高端技术的国家。参观过这台加速器的外国同行对此也赞叹不已,称“中国靠自己力量能研制出这种指标的加速器真是了不起”。

该加速器自 1990年运行以来,在科研试验、抗辐射加固和高新技术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邱爱慈根据高技术发展的需要和趋势,在加速器应用方面不断提出新的课题和研究方向,积极推动它们的发展。她开拓了“强脉冲电子束研究”方向,提出并领导完成的高能注量电子束的产生技术研究项目,把该加速器电子束输出的能注量指标提高了三倍多,大大扩大了应用范围,并且获取了全新的物理实验结果,使实验研究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她还系统研究高功率脉冲开关和纳秒高电压测量等关键技术,取得了重大成果。

2001年,该加速器被评为本年度部委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担任科室主任期间,邱爱慈除了主持研制加速器外,还指导研究室其他科研试验项目的开展,使几台重要科研试验设备建成并投入使用。

由于对国防事业做出的卓著贡献,1999年,邱爱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得知邱爱慈当选为工程院院士,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政委的李继耐激动万分,亲自写来贺信,信中说:“您在高功率脉冲粒子束加速器研究及应用方面具有深厚的学术技术造诣,您荣获我国工程技术方面最高学术称号当之无愧!”

李继耐政委在信中赞誉邱爱慈是当今中国女将军中唯一的院士,院士中唯一的女将军。

“十年磨一剑”,四十九年的科研之路,邱爱慈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部委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五项;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发明专利三项。

“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集体和环境,我只是事业队伍的一分子。是党和政府培养了我,我只是实实在在地做了国家需要我做的事,党给了我很高的荣誉。”面对荣誉和光环,邱爱慈如是说。

培养学生,她付出的是浓浓的爱

2004年年底,母校领导找到邱爱慈,希望她出任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院长。虽然工作繁忙,但一直想为母校发展做点贡献的邱爱慈还是答应了。如何将自己的事业与祖国、人民的需要结合起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邱爱慈时常用“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励她的学生在科研道路上不畏艰险,勇攀高峰。

面对社会上的浮躁现象,邱爱慈要求她的学生沉下心,“为了大我,舍弃小我;在祖国这个大我中,小我才能真正地找到自我”。在学术研究上,邱爱慈要求她的学生认真对待每一个数据,“让每一个数据都不出错误”。邱爱慈要求学生把这种敬业精神带到学习和研究中去。

邱爱慈对学生的严格是出了名的。从论文起草,到资料收集、实验数据分析,她都要亲自过问,仔细指导。邱爱慈经常说,对于一名科技工作者而言,哪怕是一个小数点,都可能使我们做出错误的判断,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任何细节都不能放过。有一天,邱爱慈带的硕士研究生小来半夜12点多接到邱院士的电话,原来是邱院士在他的论文里发现一处错误表述,立刻打电话求证。

邱爱慈带过的学生,无不被她严谨的科研作风和执着的探索精神深深感染。同时,学生们也能在邱院士的严厉中感受到她浓浓的爱。

邱爱慈常说:“年轻人有朝气和活力,不能用所谓的权威束缚他们;在科学道路上,我和他们一样是学生!”

邱爱慈很民主,她喜欢和年轻人讨论,让大家各抒己见,有时候甚至为一个方案争得面红耳赤,为一个技术细节吵得不可开交。正是这种民主宽松的科研氛围,使得她的学生思维开阔、活跃,在科研创新的道路上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几十年来,与她一起参与大型设备研制和科研试验的年轻干部,和她培养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如今都已经成为该技术领域的专家或骨干。

采访后记:七十多岁的邱爱慈,眼睛很亮,迸发着一种激情,这激情,是这个年龄人中不多见的;邱爱慈腰杆笔挺,时光老人仿若不肯眷顾这位女院士;她说话声音洪亮,伴着手势,说到激动处,常常“霍”地站立起来,在方寸之地走路都飒飒有声,身上仿佛燃烧着一团火。她说:“我没有压力,因为我能胜任这个工作,做得很自如;我没有名利之争,所以思想上很轻松……我喜欢工作,热爱工作,投入地工作让我有幸福感!”

(责任编辑/穆安庆)

猜你喜欢

加速器研制
轮滑加速器
化学工业的“加速器”
莫比斯加速器众创办公空间
全民小康路上的“加速器”
一种新型固定翼无人机的研制
XV-24A垂直起降验证机的研制与发展
如何吃透“回旋加速器”的工作原理
一种轻型手摇绞磨的研制及应用
等待“加速器”
接地线通用接地端的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