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生活之水,灌品德之田

2013-04-29吴冬梅

学生之友(小学版)上半月 2013年8期
关键词:苏教版品德课品德

吴冬梅

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情,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品德教学的根基和源头活水。多年的教学实践也告诉我,要使我们的品德课行之有效,我们只有引入生活之水,来灌溉品德之田。我们的品德课堂内容要源于学生现实生活,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法也要贴近学生,从而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最终,将课堂所学回归到生活中去,引导学生更好地生活。

一、挖掘生活资源,让学生感受真实

1.取“近”舍“远”,选择适当的生活素材

就写文章而言,选材恰当,能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同样,对于品德课来说,也是这个道理。我们要关注到学情,恰当取舍教材,选择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素材来进行教学,让课堂成为学生生活的再现,这样才能更富于感染力和说服力,使课堂教学更有实效。如在教学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衣食的来源》这一课时,我们可以选择南方孩子熟悉的“米饭”作为教学内容,而舍去北方孩子吃的“馒头”。把“米饭”作为“食”的一个典型,集中精力向学生展现“米饭的来源”。这样,学生就更有亲切感,珍惜粮食的意识也会油然而生。

2.突出主体,选择有价值的生活问题

生活是立体可感的,而品德课教材内容是平面、抽象的。只有将抽象的教材转换成丰富的、生动的生活事例或生活问题,品德课堂才能真正灵动起来。我们的品德课堂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竭力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要让学生自主地面对生活问题,参与到学习中来,让学生产生解决生活问题的愿望。如在教学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怎样和他联系》这一课时,如果教师直接问学生你知道哪些通信方式,学生会感觉到这是个机械的问答题,一问一答,三言两语,效果也会大大地降低。反之,我们可以像朋友间聊天那样。我们可以用轻松的方式,问学生:你们家如何与他人联系?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因为学生是生活的参与者,他们马上有话要说了。学生的回答方方面面,“QQ”、“微信”、“快递”、“iphone手机”……学生对这些联系方式如数家珍。不仅如此,课堂上学生还津津乐道,说出了联系方式的各种优势。当教师播放iphone手机强大功能的视频宣传片时,学生专注的眼神里流露出深深的向往。教师随即一引,问“如果有个同学吵着要爸爸妈妈给他买,你觉得怎样?”教师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去交流讨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他们自主解决这个现实的问题,比教师反复的说教有效多了。

生活化的课堂教学能增加交流的真实性,使师生间的交流从“空对空”变得“言之有物”,也使抽象的事物变得直观化。

二、注重活动体验,让学生感受生动

1.通过体验活动,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在实践中体验是道德动机形成的有效策略,也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必须途径。在教学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劳动的感受,我们可以选择像“剥桔子”、“叠衣服”那样的生活体验性活动。在剥桔子比赛结束后,请剥得又快又好的学生介绍剥桔子的方法,从而引导学生感受到“劳动有方法”。之后,小组成员分享劳动成果,一起“吃桔子”,教师采访学生,让学生感受“劳动能给人带来喜悦”。在小组合作叠衣服的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劳动可合作”。这两个活动不仅给了学生充分发挥的自由空间,使他们学有所悟,还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乐趣,课堂生动地再现了生活的精彩。

2.通过体验活动,让学生掌握生活技能

如在教学《怎样与他人联系》一课中,我们就可以直接把生活场景搬到课堂上来,让学生原滋原味地体验一番,达到在做中学的目的。活动一:打一通模拟电话。教师先创设一个情境,然后把手机借给班里一位学生,请他拨打114电话,帮忙询问吴江中学的电话号码。活动二:拟一条真情短信。在课堂上,当堂就选一名学生给妈妈发送一条关于“祝妈妈三八妇女节快乐”的短信。在活动中,打电话、发短信的两位同学真真切切地实践了一回;旁观的学生也见习了拨打114查询号码和发短信这两项技能,并且在参与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热情,脸上洋溢着跃跃欲试的微笑。这样的活动体验贴近学生生活,解决了学生实际的问题。所以,学生才会感兴趣,才会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来。

三、引导生活实践,让学生知行统一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对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如果不深入到生活中去,不通过多种活动去刺激学生的感官,进行及时的训练和实践,那么即使是已经认同的道德标准也会较快遗忘,已经升华的道德情感也易渐渐冲淡。因此,一个孩子良好品行的养成不是通过几节品德课就能形成的,教师还要抓好课后延伸这一环节,让我们的教学向学生的生活领域进行拓展、延伸。课堂40分钟是有限的,但我们的教学是无限的。在教学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做事不拖拉》这一课时,我为了让学生把课堂所获得的认知、升华的情感以及收获的一些做事不拖拉的方法,落实到自己的行为上,特意安排了最后一个环节“课后行动,大家来体验”。让学生完成一张一周体验评价表。如果能做到不拖拉的话,就可以给自己画一只小兔子,反之,做事拖拉了,就给自己画只小蜗牛。以此,让学生进行自我监督,自我评价。对学生而言,这是一个及时训练、强化实践的过程,一个由课堂回归到生活的过程,一个“知”与“行”逐步统一的过程。

引入生活之水,能让品德之田成为学生品德形成、身心发展的丰腴之地。我想,通过我们教师不懈的努力,在这块品德之田上,我们的学生必定能收获更多,发展得更快,成长得更好!

猜你喜欢

苏教版品德课品德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融入法制教育
几何背景在不等式学习中的作用——以湘教版、苏教版高中数学教科书为例
在思想品德课中教师如何以“惰”督“勤”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如何使初中思想品德课灵动起来
课本题改编练习(常用逻辑用语、函数)
课本题改编练习(推理与证明、复数)
思想品德课教学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