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文练笔,让习作快乐起航
2013-04-29王学彬
王学彬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要求: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语文能力最重要的标准是“会写”,写作能力是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随文练笔选材角度小,内容简短,贴近实际,并紧随阅读教学,极有利于小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和作文水平的提高。教师可以捕捉课文中的训练点,在训练中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写作实践中掌握习作技巧。我总结出以下几种随文练笔的方式:
一、在理解省略号处练笔
《凡卡》这篇课文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请求爷爷带他回家乡的事,反映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课文是这样结尾的:
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耷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
课文在凡卡熟睡并做着甜蜜的梦的时候结束了,这也正是作家契诃夫的高明之处。两个省略号给我们读者以无限的思考。凡卡写的信爷爷会收到吗?但对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仅停留在“凡卡没有写清收信人的地址,凡卡的爷爷收不到信”这个表面答案上,还要深入理解。学生们与凡卡的心再次紧紧连在一起,有感而发,有情可抒,有言可写。其中有个孩子写的让我不禁拍案叫绝(我只摘录其中一部分):
就在一天早上,店里的伙计们闲着没事干,又打起了凡卡的主意,他们捉弄着凡卡,冷笑着。一个伙计拿起架上的梆子就向凡卡扔过去,没想到,一失手,竟然朝凡卡旁边蹒跚学步的老板的小崽子的方向扔去。梆子在飞……
那个伙计惊愕了,脸涨得通红,嘴不停地抖动着,说不出话来。刚才在一旁看笑话的老板,则悲愤万分,怒目圆睁,声嘶力竭地喊:“噢,天啊!不!不!”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凡卡果断地冲上前去,用头把坚固的梆子顶了回去。凡卡的头上顿时刻下一道红印,头上流出了血。小崽子吓得大哭起来。凡卡忍着剧痛急忙又去安慰小崽子。老板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此时他心里一定是五味瓶一样。
善心,会感化恶性的人!
这个学生独具匠心的构思,巧妙的环节设计,让我感慨:正如于永正老师说的,让学生写作要充分发挥文本的作用。好习作是精彩的创造!
二、在想象补白处练笔
在阅读教学中,我常常利用课文留下的许多“空白”,让学生通过想象和创新去填补这些“空白”。在填充的过程中,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如在教学《郑成功》一文时,我这样引导:台湾同胞在这激动幸福的时刻,他们紧紧地握住郑成功的手,老人、青年、孩子们,他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多少话要向郑成功说呀!请你选择其中一个角色,为他写一两句你最想说的话。
师:一位台湾老人紧紧地握住郑将军的手,说——
生:郑将军,您是台湾人民的大恩人,是您赶跑了荷兰侵略者,结束了我们长达38年的奴役生活!
师:一位台湾青年紧紧地握住郑将军的手,说——
生:郑将军,您率领的这支官兵真是英勇善战,能够把荷兰侵略者打得落花流水,真是我崇拜的对象!我也要参加这样的您的这支军队!
师:一位台湾孩子紧紧地握住郑将军的衣角,说——
生:我代表台湾的孩子感谢您,是您赶走了荷兰侵略者,给了我们人生的自由。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您的恩情!
师:是啊,台湾的同胞有多少话要想对郑将军说呀,千言万语可以化作黑板上的一句话——郑将军,是您——
生:(齐)收复台湾!
师:您是我们心中的——
生:(齐)民族英雄!
通过这个课堂小练笔,引导学生走进文章的深处,使学生对郑成功这个人物的认识以及自己的情感充分地展现出来。
三、在理解故事结局处练笔
文本的结尾处往往是学生的情感共鸣点。依据原文,进行创造性的续写,对于发展孩子的创造性、合理性思维,培养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时,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笔环节:“从沙漠回来,小骆驼又去溪边照镜子,恰巧又遇上了小红马……”他们分别会怎么说?怎么做?
学生写道:第二天,小骆驼又见到小红马了,小红马还是用嘲笑的口吻说:“我都嘲笑你了,你还好意思出来,真不知道害羞!”小骆驼笑着说:“看人不能看他长得美和丑,要看他有没有用处。”“哼,那么丑,会有什么用处。”小红马自以为是地说。“我带你到沙漠里走一趟,怎么样?”小骆驼自信满满地说。“走就走,有啥了不起!”于是,小骆驼和小红马一起走进了茫茫的大沙漠,没有走多远,小红马的腿就陷进沙子里,小骆驼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小红马拉了上来。没走几步,小红马就累了,肚子饿了,愁眉苦脸地说:“有没有什么吃的东西,我的肚子好饿呀!”说话间,突然一阵铺天盖地的风沙吹了过来,他们俩赶紧把眼睛闭上。可是,等风沙过去了,小骆驼一下子就把眼睛睁开了,而小红马睁了半天也没有把眼睛睁开。小骆驼由于长长的睫毛的保护,眼睛里没进一粒沙子,可小红马的眼睛里进了一大堆沙子,还是小骆驼帮他把沙子清完。小红马想想自己以前做过的事、说过的话,惭愧地低下了头,不好意思地对小骆驼说:“谢谢你,你真棒!”看,学生把读到的,学过的语句灵活地运用于写话中,变成了自己的语言,使作品更富于生命力。
总之,无论怎样进行随文练笔,最为关键的就是教师能够“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能结合文本找到恰当的练笔引燃点,从而有效启动学生的练笔欲望,巧妙挖掘训练“泉眼”,先让学生“心动”,而后“笔动”。这样使学生依托教材在不断实践、积累和创新的过程中,提高自己赏析语言的能力,养成锤炼语言的习惯,让学生的习作从随文练笔处快乐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