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盐入水,水乳交融
2013-04-29程越
程越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那么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该如何形成“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共振,使“工具性”与“人文性”完美统一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三个途径入手:
一、巧引善导,激发兴趣
语文教学应当坚持以语言文字训练为本,这是由语文学科性质决定的。所谓训练,当然不是教学生拿起书来读,拿起笔来写,就算了事。必须讲究方法,思考怎样阅读才可以明白通晓,摄其精华。为学生选取准确的思维切入点,就像为学生寻找到了通往成功的高速路一样,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优化,将人文性悄然隐没于工具性之中,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完美结合。例如,《盘古开天地》片断(执教:张祖庆):
教学生词“创造”:
师:看老师写“创造”这个词语。请大家注意观察“创”字什么旁?
生:立刀旁。
师:想一想,为什么要用“立刀旁”?
生:这个“创”字有时候也许是刻石雕。它要用刻的,刻的时候用刀。
师:需要工具是吗?谁还有不同的理解?你说。
生:就是要用很大的力气。
师:再看“造”字,创造的“造”为什么要用“走之底”?
生:要创造,必须要行动起来啊!
师:是啊,原地不动,能创造吗?同学们“创造”需要工具,它需要力量,需要行动……
(生书写“创造”)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的识字教学不再是让学生把生词简单抄写两遍就了事。张老师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既投入感情,又理性的介入,对学生进行了汉字审美的引导,同时也是对人生做事态度的不言教诲!这样的训练具有整合性,既体现了有效的语言文字学习,又体现了人文精神的无声浸润。
二、朗读体悟,活现形象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吟诵文章的形式,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流畅自然、娓娓动听的声音信息,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动于心。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和朗读的韵律节奏,使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形成情感共鸣,感受文章的意境和文章所蕴涵的情感,同时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实现形象的活现,读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与感悟,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与体验。必要的时候,教师还可以为学生的朗读配上合适的音乐,让学生的想象在音乐中飞翔,情感在音乐中升华。
以下是我教《搭石》一课的教学片段:
师:你们从哪儿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呢?
生:我从“协调有序”体会到美。
师: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
生1:就是很有顺序,配合得很好。
师:这是从字面上理解。
生2:就是“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师:你联系下文理解了。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指一组学生: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着读一读。
师:(指这组问)你们现在走在哪?
生:搭石上。
师:不好走啊,走得不好要掉进水里,有信心吗?
生:有。
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
生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2:紧跟上去。
师:(速度渐快)前面的——
生3: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4:紧跟上去。
师:(速度再渐快)前面的——
生5: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6:紧跟上去。
师: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
生齐:轻快的音乐。
师:像——
生齐:轻快的音乐。
师:让我们继续走在搭石上,这边两组走前面,这边两组走后面。
师:前面的——
生(组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组2):紧跟上去。
(速度渐快,引读三遍)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生摇头)对,其实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师:原来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教学意图是让学生体验描写的具体和用词的精妙,在训练学生理解语言的基本能力,同时让学生抓住关键的语句,感受搭石上蕴涵的美(画面的美、声音的美、和谐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然后引导学生读出这样的感受,充分体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结合。
三、随文练笔,张扬情感
学生学习一篇课文,我们要帮助他们学“实”,更要让他们学“活”。“实”就是让自己的语文教学朴朴实实,让学生学得扎扎实实,使学生学有所得;“活”就是讲求教育的艺术性,让人文教育深入人心,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在执教《田忌赛马》一课时,理清课文内容,了解文中人物特点,明白了田忌第二次赛马制胜的关键后,我设置了这样的一组练习:选做题:1.田忌赢了第二次赛马,与孙膑会心而笑,邀请孙膑回家畅饮,忽听得齐威王在后面喊:“田忌,慢着!”……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请同学们续写故事。2.如果你是齐威王的谋士,你有办法让齐威王在下一次的比赛中获胜吗?快给灰心丧气的齐威王写封信吧!3.……。学生本来已陶醉于文本所提供的故事中,而这样的练习,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不再局限于文本,他们迫不及待地拿起了笔,展开了大胆的想象,写出了自己独特的体验,为这个古老的故事设计了多种不同的结局。学生从中得到的锻炼和提高,恐怕是教师千言万语难以抵得上的。
总之,老师应善于引导学生亲历体验,引起个体心灵的震撼、内省、反思,激发孩子对文本的独特感悟,而且还要开启珍藏着丰富人生哲理、思想情操、人性意蕴的文本之库,并以心灵去感受、体味文本蕴含的人文美、精神美,从而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