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中年级学生的预习习惯
2013-04-29梁媛
梁媛
在这些年的语文教学中,我深深的感受到:预习是课堂的“前奏曲”,是课前自学。只有课前踏踏实实预习了才能知道学习的内容是什么,学习的重点、难点又是什么,不懂的地方在哪里,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听讲才能主动,才能容易与老师产生共鸣,配合默契,从而积极主动的学习。因此说,预习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是非常必要的,是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也是教育改革的呼唤和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在这里我仅就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中年级学生的预习习惯,谈一点自己的具体做法:
一、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
小学低年级时学生的预习仅仅停留在读读课文,认认生字,可升入小学中年级以后,发现只预习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开始不会预习,不知如何去做,这是很正常的现象,这时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要起到引领作用,这需要教师对学生“授之以渔”。虽然预习一般是在课外进行的,但是由于学生开始没有掌握预习的方法,所以教师就应该不拘泥于形式,把预习拿到课堂上来,上几次预习指导课。在预习课上,教师可以就一篇要学的课文为例带着学生一起预习,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等到学生基本掌握预习的方法之后,也就可以布置运用这些方法回家预习,慢慢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古语云:“得法,则事半功倍;不得法,则事倍功半。”在学生初升入四年级的时候,我采用了如下的方法指导学生预习。在预习中既让学生学会怎样发现问题,怎样提出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质疑问题的积极性,又考虑到不加重学生负担,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步:读一读
新学习一篇课文,第一步就是要求学生预习时要朗读课文。第一遍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第二遍读课文,要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什么,让孩子自己对课文有个大致内容的了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课程标准规定的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又是学习语文的根本手段,语文教学离不开一个“读”字。
第二步:标一标
不动笔墨不读书,预习时,在读的基础上在课文中进行写写划划,圈圈点点是很a有必要的。例如:在读之前要标出小节序号,在读的过程中要画出生字新词、好词佳句,有疑问的地方打个问号等。我在指导学生预习时,要求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在文中做标记。比如:用“——”标出文中的生字新词,用“▲”标出自己容易读错的词语,用“----?”标出疑难的地方,用“~~”划出好词好句,用“( )”标出自己感受较深的句子……进过训练,学生已经做到了预习时要勤动笔,自学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第三步:查一查
学生再读课文时,总会遇到一些不理解的问题,不理解的词语。查一查就是查在读课文时遇到的问题,不理解的词语等。对于中年级的孩子来说查的方式还很少,我所教的学生又大部分是农村孩子或外来务工的子女,查的方式就更少了,基本上是利用工具书帮助理解字词。像上网查资料或做一些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很少。因此,上课前,我总是带领学生在学校的电脑室上网查查资料,做好笔记,尽可能帮助学生多阅读。
第四步:记一记
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并把自己认为文中的优美的词句、段落抄写在自己的积累本上,只要坚持摘抄,不但会丰富自己的词汇库,还会增强口头或书面的表达能力,对以后我们的习作也大有帮助。
第五步:想一想
通过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想想课文中某些词语的意思;通过课文后面的“思考与练习”,想想整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留给自己的初步印象是什么。有经过思考的问题上起课来就很主动,听着正确答案,从而知道自己思维的差异。长此以往,不断思考、调整,就会渐渐缩短思维的差距,使自己的思维更加规范、有序、准确,这一步是较高层次的要求。对基础知识扎实,自学习惯好,自学能力强,有钻研精神的同学,在“思考”方面可适当要求高一些。
二、教师要注重评价,形成良好的习惯
评价是一门艺术,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学生预习后,教师一定要有检查,进行评价,看看该理解的是否理解了。学生对新教材内容进行预习后,也渴望得到教师的评价。这一学期以来,我在布置预习作业的时候,除了读课文,记生字,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还增加了自主预习的内容,学生非常感兴趣,除了规定的内容外,有的学生了解了写作背景,了解了作者,有的学生理解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句子,有的学生了解了本课的一些近反义词、多音字,还有的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模仿老师列出了板书,积极性很高,预习成了学生最喜欢的一项作业。如果教师及时地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反馈,给予一定的肯定评价,给予学生激励性的鼓励,从而会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情感的喜悦,无形中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使课前预习任务得以较好的完成,使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了。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每次预习,我逐一进行批阅,看看学生生字掌握情况、词语理解是否准确,对所摘录的句子的理解,对问题的思考是否准确,还有哪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然后对质量较高,有自己独特见解的预习给予奖励,调动了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只要老师能有计划,有步骤,坚持不懈的指导和督促,注意方法的指导,久而久之,学生良好预习习惯便能养成,自学能力也随之提高。
预习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一种人生智慧。真正有质量的预习不仅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培养学生善于质疑、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将使他们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