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放飞学生心灵,培养语文素养

2013-04-29巢爱娣

学生之友(小学版)上半月 2013年8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古诗素养

巢爱娣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听、说、读、写这四种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地位同等重要,不分主次,任何一种能力都无法替代另一种能力。因此,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笔者从以下几方面作了尝试:

一、改变老师观念,做平等中的首席

如今的教育,老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者,而是平等中的首席,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只有创设一种平等、愉悦、和谐的氛围,学生才不会把你拒之千里之外,真心的和你做朋友、谈天说地,才会心安理得的接受你的建议。

每次身边的同事外出听课回来,总不免要抱怨:“人家城里的孩子就是不一样,说起话来头头是道,可不像我们这些农村孩子,站起来不是语无伦次,就是默不作声。”的确,我们身边的这种现象非常严重,可细想想,这能怪谁呢?长久以来,我们剥夺了孩子的权利,把他们栽种在我们眼皮底下的一个花园里,每天细心的给他们“浇水”、“施肥”、“修枝”、“剪叶”,不允许有任何一个歪枝的产生。老师累,孩子更累!他们不得不放弃自己天生的童真,跟着老师说假话、说空话,背一些不应该是他们这个年龄应该说的成人话。在这些卫道士家长、老师的面前,他们又怎能放得开,怎能有话说?

于是我充分利用课上课下的时间,和学生一起讨论、一起做游戏,通过身体与心灵的碰撞,很快拉进了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孩子们在我面前无拘无束,因此课堂气氛也格外活跃,无论是我提出的什么问题,他们总是争先恐后的抢着回答,生怕错过任何一次机会。学生经常不经意间问我:“老师,你怎么和其他的老师不一样?”每每听到这些,我真不知该高兴还是该悲伤。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1.积极创设情境,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笔者在上每一节课之前,我总会精心的设计,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一步步的深入,从而达到预定的目的。不仅如此,在设计问题的时候,我也充分以学生为本,不管学习哪一篇课文,我都会询问学生的意愿,“你喜欢怎样来学?”“你在这节课上想学会些什么,弄明白哪些问题?”然后让学生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共同评议解决等方式,有重点的阅读解决。课后我还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吃不饱”的学生可以自己去“吃”,而那些已经很饱的学生也不必撑的装不下,做一些无用功。在这样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借机营造各种情境,继而诱导学生在阅读中品位,在愉快中记忆,在思维中深入,在想象中升华,在失败中反省,在探索中提高……

2.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语文教育的过程是学生读写听说不断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因此,我始终倡导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构建知识,把学生身边的语文引入课堂,积极开发俯拾即是的生活课程资源。对词语的解释,都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或者是将自己对词语的理解通过表演等肢体语言表达出来。如果碰到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可以尝试自己仿照说几句同样类型的,并通过读书笔记的形式,积累词语,并将其运用到自己平日写作中去。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平日的学习生活中,通过实践活动课以及课间和同学做游戏,我发现我们班的学生非常的有表演才能,特别是那几个爱调皮捣蛋的学生,因此只要是可以进行表演的课文,我都积极鼓励学生充当小导演和自己的好伙伴一起自编自演,尤其是那些童话故事,学生编演的特别生动、形象。演完后我还及时的鼓励他们,并奖给他们代表最佳表演奖的自制小奖状,学生积极性特别高,每一节语文课都打起十足的精神,紧紧的盯着讲台,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环节。在编演的同时,我还鼓励学生大胆发挥想象,继续续编故事。这不仅增强了他们的合作探究意识,而且还拓展了他们的思维空间。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实行课程改革要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内部各部分之间割裂的状况。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在语文课程中学到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方法;在其他课程、其他场合中也可以学到语文,拓宽学语文的天地。当然,在语文课程中建立跨领域的学习平台,应注意立足于“语文”,而不应该是漫无目标的大杂烩。

由于我们三年级的学生刚开始接触信息技术,因此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引导学生学古诗、背古诗,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联系到教师机,通过点击自己喜欢的图标,就可以出现一首相应的古诗,与一幅图画,学生可以通过图画来理解古诗,并熟读成诵,实验发现,学生对于这种形式非常喜欢,古诗记忆的也非常快,充分的将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在这个班里,古诗接龙是学生最喜闻乐见的诵读古诗的形式,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出示一张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背诵一首自己所能想到的古诗,学生面对图片背的格外生动、有感情。

我将会一如既往的以满腔的热情与赤诚投入其中,全身心地体验和感悟教育的真谛,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加深理性认识,在认识过程中不断推进实践,通过这种实践与认识的良性循环,不断完善,在教育改革和教育科研的百花园中绽放自己。前面的路任重而道远,我们要时刻保证拥有长流水,才能将革命进行到底,相信,在这条路上,我会越来越成熟。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古诗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