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因 材 施 教” 下 的 隐 忧

2013-04-29吴静

考试周刊 2013年86期
关键词:拼搏精神惰性教育工作者

吴静

“因材施教”出自《论语·为政》,它代表的现代教育思想主要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时期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当前的主流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更有许多专家学者发表文章、进行演讲,以阐述这些理念,并用“人的手指有长有短,不必强求每个学生都能有很好的成绩”加以佐证。在这些思想的引导下,中小学开展了许多兴趣小组,发展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兴趣,借以体现新时期的教育思想。

毋庸置疑,上述教育思想及专家学者、学校的行为都体现了科学的教育规律,体现了新时期我国教育体制的一大进步。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因材施教”下的教育的确有一定的隐忧。

一、使学生缺乏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

竞争意识是人们取得成功的动力,也是孩子学业进步的必要因素,鼓励孩子参与竞争,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孩子在竞争中表现出来的精神和才能,会使孩子对自己做出肯定的评价,促使孩子進一步奋发向上:它可以消除孩子的胆怯、保守和自卑心理,激发孩子强烈的求知欲望,因为竞争会使孩子认识到只有具备知识和能力才能领先;此外,它还可以提高孩子的耐挫能力,有竞争,就免不了遭受挫折,孩子品尝过竞争失利的滋味,可提高对未来可能遇到的挫折的承受能力。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的方式主要是学校教育,而在学校的学生以班级为单位,是一个集体,他们生活在一个集体中是有一定的共同目标的,其中提高成绩就是一个共同目标。有教学就有考试,有考试就有竞争,这是规律,毋庸置疑。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一些孩子因种种原因而成绩不理想,而某些教育工作者恰恰用“因材施教”这个原则来进行教育,认为孩子在学习方面没有天赋,从而培养孩子另外的特长。殊不知在这一过程中,孩子将无意识地认为自己在学习成绩方面无法与其他同学相比,从而选择放弃竞争,忘记拼搏,久而久之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就消失无存。

二、使学生滋生一定的惰性

惰性是广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人在某种环境和某种消极心态的支配下产生的一种懈怠、懒惰的思想和行为。受这种心理现象的支配,学生做任何事都拖沓,“懒”于去想、去做,或者逃避,甚至置之不理。通常来说,惰性心理的产生将导致惰性行为。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上表现出放松、懒散、懈怠及漠视的情绪,能发现问题却不愿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消极心理状态,久而久之会使人逐渐失去创新思维能力,导致整个人对消极情绪的“免疫力”下降。

学生惰性心理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目前教育理念中的“因材施教”思想对学生惰性的滋生有一定的关系。仍以上述竞争意识为例,学生本来生活在一个班集体中,有共同的学习目标,但在具体的学习生活中,部分学生成绩不理想,但是如果教育工作者通过正确的教育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坚持不放弃的原则,我相信还是有学生的成绩会有所起色。但是,受“因材施教”思想的影响,部分教育工作者可能会简单地认为这部分学生在学习上是有问题的,是没天赋的,从而放弃在学习上的要求。这种行为无形中给了学生一个自我释放的理由,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一旦遇到困难,意志稍一松懈,就会自我暗示:自己在学习上不是一块“好料”,从而选择放弃,学习的惰性也就慢慢滋生。

总之,在新时期的教育理念下,“因材施教”思想有其科学的一面,体现了不同个体存在差异性的特点,我们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使每个学生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因材施教”这一教育思想下,如果不能科学地遵循这一原则,它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将客观存在。

猜你喜欢

拼搏精神惰性教育工作者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离散分布对惰性基弥散燃料传热的影响研究
运动多枯燥 惰性需克服
刺破天空的“忍者飞镖”——美军神秘的新型惰性制导武器
拼搏精神视域下高校学生学业成绩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No.14刘强东谈“996”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少先队诗歌》红领巾
从善如登
高校体育与大学生“拼搏精神”的培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