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高等数学动态教学建设
2013-04-29王欣
王欣
摘要:目前,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课或者简化开设,或者是静态化教学,这都极不利于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的学生。高等数学课教学存在许多问题,如存在静态封闭的问题,其课程模式、课程标准、教材个性不鲜明,考核方式没有本质的突破。为此,必须改革高等数学课的教学,打破千校一面及各个专业同一的状态,随着专业课的变化进行相应地调整,构建高职高等数学的动态教学态势,不断创新。
关键词:高职;高等数学;动态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9-0196-02
高等数学课程是高职院校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它不仅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方法,而且也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因此,高等数学知识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的教学以及高质量人才的培养。目前,高职高等数学课教学存在许多问题,不利于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因此,高等数学课的教学必须进行改革,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
一、高职高等数学课动态教学建构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性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等教育,因此高职高等数学教育必须为这一总的培养目标服务。而且,高等数学是为其他专业服务的高职课程中的一门公共课,主要包括《微积分》,《概率统计》,《线性代数》等。内容多而课时少,因此要遵循“必须,够用,适度”的原则。使学生花尽可能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尽可能多的、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因此,高职教育对高等数学教学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一)就业岗位要求综合知识多但不深
高职培养的学生一般是适合某一岗位或是岗位群。这一培养目标就决定了其对于知识的学习要多,但并不需要很深,这也就是平时所说的“必须、够用”。
(二)专业需求对于知识点的要求不尽一致
不同的专业对高等数学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有些专业要求仅以一元函数微积分为基础,而有些专业则还需要多元函数的微积分,对于有些专业复变函数的知识比较重要,而有的则侧重于线性代数等等,众口难调。
(三)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学习目标不尽相同的要求
目前许多人对于高职院校还存在着看法,总认为其就业出路是工人,所以只有在上不了大学的情况下才会选择高职,造成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普遍较差。
二、高职高等数学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高职高等数学课教学存在静态不变的模式。在许多高职院校中“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仍然占主导地位。这种方法虽然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但却容易造成学生的“思维惰性”,难以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而社会需要人才除具有一定的知识技能以外还应具有较强的实际作业能力。但高职学生在这方面却有所欠缺,这反映了高职公共课在培养社会和企业需要的人才方面存在静态封闭的痼疾,因此,作为公共课的高等数学教学亟待建构一种与社会发展同步或超前的教学模式。
2.高职高等数学课的课程模式、课程标准、教材个性不明显。目前,许多高职高等数学课的课程模块、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等,还处于较为粗放的状态,难以突出个性。没有精细地用动态思维考虑不同专业或专业群对高等数学课的不同要求及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现状、可持续发展要求等。根据高职教育的应用性特点及学生的接受特性,高等数学课同时承担着双重功能,一方面为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做出贡献,另一方面要为学生专业课学习提供支持。由此,高等数学课由两个基本模块组成,基础模块与应用模块:其中基础模块主要为提升学生科学素质服务,基础模块各专业的学生相同,应用模块主要为专业课学习服务,因专业不同而不同。但事实上,这种动态的区分度在高职高等数学课的课程标准、教材等方面都没有准确地反映出来。
3.高职高等数学课考核方式没有本质的突破。数学课考核往往只在形式上做了些变革,但还是侧重于考核学生对知识的记忆,难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全面考核,同时,对不同专业、不同学生也难以做到细化的分层分类考核。高职高等数学课应尝试多样化的动态性的课程考核方式,做到过程考核和终极考试(或考查)相结合。做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考评,并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教师创新考核方式。构建高职高等数学课数学素质和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改变以学生掌握知识多少来评价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质量的知识质量观。
三、高职高等数学课动态教学建构的对策
目前,高职高等数学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无论是一个学校中的各个专业之间还是各个学校之间基本都处于同一化的状态,这极不利于高职人才个性化的培养。建构高职高等数学课动态教学应着手于以下几个方面。
1.打破同一性的静态化的高等数学课教学态势,进行动态教学姿态的改革。这其中涉及高等数学课应怎样呼应专业课并深度融合专业课,怎样在专业人才培养上与专业课形成合力。这就要求建立符合专业需求的内容体系。按照工科类高职数学教学的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了解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对数学基础的需要程度,了解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对数学知识的应用需求,进行教学内容的适时删减,对于专业课中有特殊要求的数学知识,可以在数学课中学习,也可以在专业课中穿插或以讲座的形式处理。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可以有所不同,特殊要求的内容可自编讲义教学。
2.围绕课程评价标准对数学课程进行动态整合。作为基础课的高等数学教学大纲只有一个,而课程评价标准是针对职业院校不同专业而建立的,其效用等同于具体的教学大纲,但是又比教学大纲更具有灵活性。一方面各个专业对数学基础要求不一样,另一方面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不可能在基础课程上花太多的课时。而为了达标,必须对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数理统计等模块进行整合,使其能够满足不同的专业需求。而且确定的课程评价标准也限定了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教学重点。
3.考核方式的动态变革也是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高等数学的考核方式主要以笔试为主,该课程确实是一门理论课程,其考核历来也都是笔试,但在能力本位的高职院校是否可以像其他课程一样考虑不用笔试,即就不同的章节,针对不同的专业,设计相应的实践性练习,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完成,在整个课程结束之后,综合学习过程中的作业完成情况给学生一个成绩。在此过程中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的习惯,改变了以往纯粹灌输式的僵化的理论;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一个大纲多个专业的动态分层教学。在整合课程内容的同时,使得不同专业的教学重点有所针对性。但是总的来说,不可能在有限的课时内将所有的模块都涉及到,而且高职学生的数学基础和学习目标各不相同。鉴于以上情况,首先应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降低理论深度,对于过分烦琐、抽象的理论和推导证明要进行精简。达到削枝强干,保障基本知识落实的目的,以适应绝大多数学生的要求。
总之,高职高等数学课的教学要设计成职业岗位性和专业性的任务,其组织规律要与学生的学习规律、教育规律结合起来,使其具有职业特色浓且能有效促进学生社会成长、科学素质提高,并可实施的动态品性,使高等数学课的教学形态实现从“教师讲”到“学生说或做”的根本转变。
参考文献:
[1]李南峰,施复兴,罗芸红.高职院校课程建设问题探析[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7(4).
[2]殷堰工.试谈信息化进程中的数学教师专业素养[J].江苏教育,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