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电视民生新闻的人文关怀

2013-04-29张春果

今传媒 2013年9期
关键词:民生新闻电视人文关怀

张春果

摘 要:如果从1999年北京《第七日》和福建《现场》算起,我国电视民生新闻已经有十余年的发展历史。电视民生新闻问世以后,为我国电视新闻注入了全新的活力,被学者称为中国电视新闻传播的“第三次革命”。然而,在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本文主要从电视民生新闻人文关怀的内涵、现实需要、缺失与构建等四个方面探讨民生新闻人文关怀的问题,以期促进“以人为本”思想的广泛传播与贯彻落实,并为我国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提供一些必要的借鉴。

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9-0134-02

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新闻事业飞速发展,一派生机盎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问题也随之出现。新闻媒介作为一种社会公器,自然反应敏感,社会新闻应运而生。世纪之交,“民生”问题凸显,引起人们关注。电视民生新闻的出现,也是顺理成章。

电视民生新闻问世以来,引起了业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2009年7月,中国电视民生新闻发展与创新论坛暨电视民生新闻十年回顾评展会在山东济南召开。本次论坛是中国电视民生新闻诞生十年来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一次聚会,对我国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电视民生新闻的人文关怀

1.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都市报、晚报的社会新闻等作为民生新闻的雏形,己小有影响。最早提出“民生新闻”的是创办于2001年的《晶报》,这份都市报当时宣称“以民生新闻为特色”。因此,电视民生新闻概念是从报纸引入的。

电视方面,1995年北京电视台的《点点工作室》(1998年改名为《元元说话》,1999年改为《第七日》),1997年北京电视台的《北京特快》与1999年成都电视台的《今晚800》等都呈现出民生新闻的特质。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率先在2002年拉开了中国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的大幕。此后,各地方电视台纷纷效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2012年,从上至下掀起了“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的高潮,这是对民生新闻报道的有理力争。尤其是电视媒体运用自身声、形、文等同步的优势,在民生新闻报道方面发挥了极大作用。

2.电视民生新闻概念探析。何谓民生新闻?目前,业界和学界众说纷纭,尚无定论。“民生新闻”作为一个独立的新闻名词,最早是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的创办人景志刚总监等人提出来的。景志刚认为,民生新闻是采取平民视角、以民生为报道内容、以民生为价值取向的新闻,是反映老百姓生活状态的新闻。[1]”

著名学者、教授朱寿桐指出:“民生新闻就是以民众的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以民众的人生诉求为基本出发点,以民众的生存状况为关注焦点,以民众的视角表现民主价值和人文关怀的理念,从民众的生存空间开拓资源的新概念新闻。[2] ”笔者了解到相关的定义,不胜枚举。因此,笔者也尝试着给民生新闻下一定义:所谓电视民生新闻,是一种采取平民化视角、日常化新闻语言,以普通民众为报道对象和传播受众,以反映与百姓生计密切相关的事实为主要内容的电视新闻体裁。

3.电视民生新闻的人文关怀内涵。“人文关怀”是从国外学术界植入的一个概念,它脱胎于欧洲中世纪的人文主义,作为欧洲中世纪神学的对立物而产生。它要求把人、人性从封建神学的迷信中解放出来,提倡人的个性发展与思想解放,强调人的意义、价值和尊严,特别关心贴近人的精神心理方面的问题。

引入我国后,“人文关怀”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关注,对人的尊严和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重视,对人的解放、自由和幸福的追求;它既是一种理性的、具体的、物质的关怀,又是一种情感的、宽泛的、精神的关怀;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方略,有利于促进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笔者认为,体现在电视民生新闻中,人文关怀可以理解为,在传播新闻信息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新闻理念,尊重受众的主体地位,满足百姓需求,服务百姓生活,反映百姓呼声,维护百姓权益,促进人民整体素质的普遍提高。

二、构建电视民生新闻的人文关怀的现实需要

1.本体原因:电视民生新闻的应有之义电视民生新闻有鲜明的特点:(1)传播理念——“以受众为中心”;(2)传播内容——“以民为本”;(3)传播价值——“多元化”;(4)选题来源——“民生、民情、民意”;(5)采编方式——现场调查、跟踪报道、嵌入体验、极度评说、适时直播;(6)节目形态—— “社会新闻+评论侃谈”; (7)节目延伸——“发展为便民服务平台” [3]。

电视民生新闻本身要求体现人文关怀,而只有凝结着人文关怀的电视民生新闻才能构成真正意义上的民生新闻。

2.根本原因:受众需要新闻传播活动的最终目的是满足受众需要。大众传播学的受众观,就是把受众看作是信息产品的消费者和大众传媒的市场,即“媒介即受众”。这一观点虽简单地把传媒与受众固定为买方与卖方的关系,但它毕竟说明了受众在新闻传播中的地位。

在我国新闻学研究领域,受众的主体地位受到高度重视。只有在节目选材、采访、摄录、制作、播出等各个环节,“以受众为本”,融入一定的人文关怀,才能符合受众愿望,引受众接受。

3.客观原因:社会发展需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来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如毛泽东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执政理念。十七大又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写入党章。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不久前,新当选的国家领导人纷纷表示改革决心,而目前中国的改革进入深水区,但作为党和人民“耳目喉舌”的新闻传播媒体,只有反映人们的普遍生存状况、生活需要、利益关切,才能受到人民的欢迎。

4.外部原因:传媒竞争发展的需要自《南京零距离》开播以来,我国电视民生新闻涌现并蓬勃发展。如河南的《小莉帮忙》,浙江的《1818黄金眼》等,同一城市多个民生新闻栏目同时出现,结果是同质化现象。

2006年6月,山东电视生活频道《生活帮》开播时,山东的省级频道和地市台共有22档民生新闻栏目,同质化严重。在节目中融入“人文关怀”理念,是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在激烈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吸引受众的一个重要举措。

三、电视民生新闻人文关怀的缺失

1.娱乐化。“新闻故事化,故事情节化,情节曲折化”现象是电视新闻娱乐化的主要表现。电视民生新闻亦沾湿,在报道中,普遍使用现场模拟、特技制作等表现手法使得新闻节目如同电视剧、小品、电影一样,充满情节与“看点”,新闻的客观性与真实性被肢解,严肃的话题被戏剧化处理。

2.煽情化。当前,部分电视民生新闻将大标题、细特写、动感的场景、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等嫁接在一起。有些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刻意放大某些凶杀案件的作案细节,拍摄血淋淋的特写镜头。出现了煽情化的趋势,毫无人文关怀可言,并大有发展成为“黄色新闻”之势,严重偏离我国媒介以正面宣传为主,弘扬社会主旋律的要求。

3.片面化。“着重城市市民”、“城市生活与社会新闻”、“广大城市市民”等词,大有把我国广大农民排除在外之嫌。难道在社会大转型时期,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二元制矛盾突出,“三农问题”难以解决之时,广大农民的生存状况、生活需要、权利表达,农村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关系国家发展与稳定,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不是电视民生新闻应该“着重”关注的题材和内容吗?

4.低俗化。有部分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喜“腥”好“性”,更有电视台的记者滥用隐性采访,假扮嫖客解密色情服务的新闻,而且有些视频在网上盛传,点击率极高。这种类似色情电影的电视新闻恐怕毫无人文关怀可言吧!

5.浅薄化。选题上,有人形象地描述电视民生新闻报道的内容:鸡毛蒜皮、鸡零狗碎、鸡鸣狗盗、鸡飞狗跳。一些毫无新闻价值、信息含量少的事实,被部分新闻工作者采录并搬上银幕。主持人的评论上,主观随意的评论,浅薄无知的话语,无疑会误导受众,缺乏人文关怀。

四、电视民生新闻的人文关怀的构建

1.新闻选题上的“小民生”与新闻角度上的“大民生”有机结合。把“民生”定位在“普通百姓”而不是“广大市民”上。小民生”侧重于展示百姓平凡生活的“原生态”,关注它们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而“大民生”不再局限于单个新闻现象或事件本身,而是借由个体现象发现普遍问题,将“民生”与“国计”联系起来,强调媒体在公共生活领域的导向和介入。

2.新闻深度上,借鉴西方公共新闻。公共新闻学的核心概念是利益和民主。媒介必须承认并把维护公共利益放在首位,而且唤起公众对自身利益的关注,积极投身社区民主协商。这就要求我国广大电视民生新闻栏目不仅仅要报道新闻,更要注意挖掘新闻中的新闻,在新闻深度上下好功夫。

3.新闻表现上,播出方式上的民生互动。通过短信平台、热线电话、微博新闻线索征集等手段了解,哪些是目前百姓最为关心的事情,百姓有哪些事情需要解决,让百姓自己来选择,倾听百姓自己的声音。日常化的口语能增加节目的人情味与趣味性,变主持人或记者代替老百姓发言为老百姓直接发言,质朴纯真,彰显人文关怀。

4.新闻分寸上,把握最佳报道时机,评论要恰到好处。在电视民生新闻报道时机上,要选择最佳时期。如11月9日,可以策划关于防火减灾的报道;重阳节,可以报道关于老年人生活状况;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新闻可以选择在“六一儿童节”前后。同时,避免记者或主持人绝对的话语、过激的言论。在节目制作播出时,可以适当运用特技等手段以增加节目吸引力。

总之,电视民生新闻人文关怀的构建主要有这四个方面,而在具体的操作层面,可以有多种灵活手段。我们期待着更多的电视民生新闻问世,也期待着更多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加入人文关怀的元素,与其他社会组织一道营造一个温暖、情爱与人文关怀的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 景志刚.存在与确认如何概括我们的新闻[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3(11).

[2] 朱寿桐.民生新闻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 孟建.十年一剑,铸就中国电视民生新闻[J].现代传播,2009(4).

猜你喜欢

民生新闻电视人文关怀
电视如何借力新媒体提升传播力
电视健康节目的受众与定位探究
电视媒体交通事故报道的现状与创新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析突发事件网络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关怀的缺失与重构
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是预防工伤事故的重要手段
浅谈民生新闻栏目特色的挖掘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