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网络新闻受众的心理特征

2013-04-29孔晓梦

今传媒 2013年9期
关键词:网络新闻受众

孔晓梦

摘 要:新闻借助网络这一平台不断发展,并拥有了数量庞大的受众群。这些受众有着与其他媒体受众截然不同的心理特征。其中认知心理、迷茫心理和匿名心理在网络新闻受众中尤为突出,并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受众在网络中的表现和行为。

关键词:网络新闻;受众;认知心理;迷茫心理;匿名心理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9-0102-02

网络新闻是以网络传播这种点对点的双向或多向的交互式传播方式为载体的新闻形式,具有快速、多面化、多渠道、多媒体、互动性等特点。

通过与他人的实时互动与交流,受众的被动地位得以消除,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拥有主动权的网络媒介使用者和参与者。同时伴随着角色的变化,受众产生了网络新闻环境下特有的心理特征。

一、网络新闻受众的角色变化

网络新闻突破了传统的新闻传播概念,在视、听、感各方面给受众全新的体验。在网络新闻时代,受众可以从自身的兴趣出发去搜索信息,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内容,通过网络平台与信息发布者对话,并拥有快捷、多样的渠道来直接发表自己的观点。

正如陈力丹在他的文章《大众传播理论如何面对网络》中分析的那样:“网络中,传播者和受众的身份不再明确,传播和接受信息几乎可以同时完成,人们在瞬间就能进行角色转换。

网络的互动性给予人们转换角色的自由,受众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掌握和控制信息,并参与到信息的提供和传播之中。”如今已经进入了Web2.0时代,在网络中,尤其是在时效性极强的网络新闻中的受众身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基于网络新闻这种交互性特点,其受众拥有了远高于其同类在传统媒体中的地位,成为了直接参与者,甚至拥有了成为舆论主导者的可能。

与此同时,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地位的提高使普通的网络传播受众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成为越来越多研究的焦点。

正如尼葛洛庞帝所说,后信息时代的根本特征是“真正的个人化”[1]。受众在网络中拥有更大的空间去表达自我、展示自我,实现自我。这样的地位决定了网络新闻受众在继承传统新闻受众心理特征的同时,也演变出了新的心理特征。

二、网络新闻受众的心理特征及成因

在众多的心理特征中,认知心理、迷茫心理和匿名心理在网络新闻受众中尤为突出,并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受众在网络中的表现和行为。

第一,认知心理。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类的需要分为五个等级: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自尊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一系列不同层次的需要是人们一切行为的源动力,并促使人们不断地通过各种渠道来获得信息、提高认知,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正如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提出的“镜中我”概念。这个概念提出:我们从婴儿时期开始就是在与他人交往中,通过别人的反馈,认识和形成自我。他人对我们的感知和评价就成为我们建构自我的一面镜子[2]。只有获得足够的外部信息,我们才能对自己有全面、客观的认识,才能真正把握好自己的定位。

同时,也只有获得足够的外部信息,我们才能对自己所处的环境、社会有详尽的认识。信息论的提出者申农提出:“信息就是不确定性的消除。”通过传播和信息的传递,人们获得了更多的确定性。因此获得更多的信息这一心理普遍存在于新闻受众之中,无论是传统媒体的受众还是网络媒体的受众。

认知心理是受众接触新闻媒介的基础心理,这一心理在传统媒体的受众身上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但网络新闻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的特点决定了其受众相对来说拥有更强烈的认知心理以及被大容量信息所扩充的认知需求。网络上囊括了来自各地甚至各国的新闻,为人们的认知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平台。网络世界给人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而这无数的信息之间又形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一张大网将世界网罗其中。在此基础上,网络传播打破了单一感官对于新闻的获取,以音频、视频等技术为依托,将声音、文字、图形、动画合为一体。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曾把媒介比作人的延伸。在网络时代,全方位的媒介将人类的各个器官充分调动起来,使多种感官得以在协同作用下同时参与信息接受[3]。同时,现代社会人们对信息的时效性要求越来越高。而网络媒体的生命力就在于信息的实时更新,以满足人们第一时间获知事件新动态的需求。因此在网络新闻环境下,认知心理在受众身上尤为突出。

第二,迷茫心理。不同于传统媒体所提供的是数量有限的新闻,网络上的信息如同海洋般无穷无尽,所以人们用“海量”一词来形容网络新闻。但是对于由传统媒体伴随着长大,已经养成了并且习惯于传统阅读模式的这一代受众来说,信息的超载同样也带来了问题与困惑。阿尔温·托夫勒在《未来的震荡》中说:“有时选择不但不能使人摆脱束缚,反而使人感到事情更棘手、更昂贵,以至于走向反面,成为无法选择的选择。一句话,有朝一日,选择将是超选择的选择,自由将成为太自由的不自由”[4]。当可选择的数量超出人们预期的时候,甚至超出了人们的可接受量时,很多人往往会变得无所适从。在很多情况下,网络新闻只是新闻、甚至只是信息的几何堆叠,而非经过仔细筛选分类后的信息精华。虽然受众在网络平台上能够极为便捷地、在大多数情况下点击鼠标就能获得各类信息,这看上去似乎给受众带去了便利,其实在真正浏览时,受众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来自己选择和辨别信息。这样一件本来属于受过专业教育与培训的记者、编辑的工作现在却完全依靠读者自己去完成,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媒介素养仍在积累并不足够的受众的负担,使之倍感迷茫。现今,打开任何一个门户网站,无一不是挤满了各式各样的信息,天文地理无奇不有,让受众眼花缭乱不知道该了解点什么,从哪里开始浏览然后忘记自己浏览的本来目的。西方有古谚: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网络新闻则是将其的反面做到了极致,达到了“多即是少”的负面效果。

同时,超链接阅读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线形阅读方式,人们的视点可能在任何地方(相关新闻链接、关键词超链接等)因鼠标的点击而到达另一个网页,甚至另一个新站点,在一个容量几近无限的“信息汪洋”中恣意冲浪[5]。这一新兴的阅读模式极大地改变了读者旧有习惯,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人们根深蒂固的印刷品横行线性阅读模式。读者在网页之间不停地跳转,但是对于想搜寻的目标一头雾水,甚至完全忘记本来的浏览目的,漫游于其他信息之中。

第三,匿名心理。创造并扮演自如彼得·斯坦纳所言“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受众在网络终端前只表现为一个符号化的存在,其匿名的身份特点可以使人们抛开现实社会的种种禁锢和规范,己所期望的角色,且对自己的行为不必负任何的责任。因而,由于匿名提供的保护,受众能更加容易地抛开心理负担,几乎是毫无顾忌地表现出对媚俗性信息的关注,而这些信息往往是传统媒体有意回避的。因此,与家庭伦理、个人隐私等有关的新闻的点击量节节攀升,甚至与一些国际、国内的重大新闻所受到的关注度不相上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下当今网络新闻中充斥的“星、腥、性”,以及网络媒体中盛行的“标题党”现象。

三、受众心理特征带来的影响

强烈的认知心理使得受众对网络新闻的数量与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更加追求信息的时效性。因此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重大新闻的网络媒体往往能够受到受众的青睐。这在促使新闻媒体完善报道运作机制、提高报道效率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令媒体为了获得广告收入而一味追求受众的点击率和关注度。原本应被媒体视为行动准则的新闻专业主义标准被娱乐受众的标准所取代。

受众日渐加深的迷茫心理在消耗受众时间和精力的同时,往往很难完成其预期目标。同时,有价值的新闻信息由于信息的过载与导航的不畅以一种非正常的方式被消耗,信息的传播效率由此也大大降低。

网络新闻受众的匿名心理同时来带了网络暴力问题。在匿名这一面具的保护下,在日常交往中束缚人们的道德绳索已经松开,人们对于道德的责任感大大减弱。与此同时,被压抑已久的正义感以及由于受委屈却无处声张所积累的怨气经过不用负责心理的暗示而进一步加强。当网络新闻报道一些违法乱纪的行为,特别是贪污腐败等广大受众平时敢怒而不敢言的事件时,往往会出现网友群起而攻之的现象,甚至发起“人肉搜索”。这样的网络暴力在匿名的网络新闻受众中屡见不鲜,并时常打破道德底线,给新闻报道当事人以及网络正常秩序造成不良的影响。

网络新闻受众在继承了传统媒体新闻受众的认知心理的同时,又产生了由海量网络信息造成的迷茫心理以及由网络终端符号化带来的匿名心理。这些心理特征为网络新闻受众所独有,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言语和行为。对网络新闻受众心理的研究为网络新闻的效果分析开辟了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2] 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和流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 彭兰.网络传播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 (美)阿尔温托夫勒.未来的震荡[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5] 陈平.浅探网络新闻受众阅读心理与对策[J].企业家天地(下旬刊),2009(5).

猜你喜欢

网络新闻受众
网络新闻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及影响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分析网络新闻的感性面对及思考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浅析网络新闻编撰的发展演变
采写网络新闻要成为“多面手”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电视新闻如何获得受众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