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媒生态位特征分析
2013-04-29温慧舒,樊潇雨
温慧舒,樊潇雨
摘 要:在文化“全球化”的当下,信息文化的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使得媒介的时代记录特性呈现出“千篇一律”的病态。那么,身处如此的媒介生态环境中,《南方周末》要如何体现出自我记录时代进程的社会历史意义?本文从这一问题出发,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南方周末》的媒介生态位特征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从而全面的审视该报在当下媒介生态环境中的生存现状,并试图给出一条适合未来发展的可行之路。
关键词:《南方周末》;媒介生态;生态位
中图分类号:G25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9-0065-02
当“技术中心论”在西方人文主义者的反思中逐渐失去其合理性之际,对于技术生态的需求就成为现代人走出技术恐惧与困境的合理想象。于是,“生态”一词逐渐受到各领域的广泛关注。对于媒介研究来说,媒介生态的提出则代表着媒介研究中思维方式及价值判断的转向——我们感兴趣的不再仅仅是媒介,还有媒介和人类之间的互动给予文化以特性的方式,即帮助文化保持象征意义的平衡[1]。从媒介生态学来看,“任何一种媒介都必然有其特殊的生态位,亦即有其特殊的生存与发展的土壤和条件,以及它在这一状态下的特有行为和作用。[2]”也就是说,生存和发展所依靠的生态环境的特殊性直接作用于某种媒介并对其产生影响,从而形成特有的具有辨识性的特征。“生态位”这一源自生态学理论的术语,意指“在一个大的生态系统或生态群落中,某一个物种实际上或潜在的能够占据的生存空间和地位。[3]”本文正是受此启发,欲从生态位的角度关照报业的生存态势和现状,选择独具个性的《南方周末》为例,试图通过对其生态位特征的分析为其勾勒出目前的生存态势以供参考。
一、宏观生态位分析
法国批评家丹纳说:“自然界有它的气候,气候变化决定这种那种植物的出现;精神方面也有它的气候,它的变化决定这种那种艺术的出现。[4]”而为《南方周末》提供赖以生存的土壤和条件的宏观生态位,其变化则决定着影响《南方周末》发展的媒介外生态因素。这一因素的作用可以从政治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三方面考虑。
(一)政治生态
媒介系统与政治系统历来关系密切,明显地表现为:“政治系统的有序运行有赖于媒介系统的参与,媒介功能的发挥也会直接地影响到政治系统的运行。在现代系统中,媒介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治系统的制约。[3]”
从体制方面来看,随着我国新闻体制改革的深入,媒介与政治的结缘已经繁衍出一个新的相对自由的政治运作的生态空间。在这一深入过程中所呈现出的“边缘突破性[5]”提供了一种历史契机,使得最初《南方周末》可以作为《南方日报》的增刊而在其“边缘地带”得以栖身。从政策方面来看,党的十六大以来,一再强调加强舆论监督,大力倡导:“公众知情是前提条件,信息透明才能保证监督有效,曝光是关键手段[3]”然而,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公共舆论空间”至今尚未形成,因此现有的众多舆论监督难免避重就轻。意识形态批判理论认为:“社会中大多数人相对来说只是一群沉默的大众,他们被剥夺了说话的权利,他们在话语世界中基本上是失语的。[6]”这样一种政治生态环境中存在的症候即为《南方周末》以“正义、良知、爱心”为诉求以及“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的呐喊提供了存在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二)经济生态
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认为:“一种可以称之为‘集群(clusters)的因素在支配着当今世界的经济地图。”所谓“集群”,波特解释为:“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7]”所以,从媒介生态空间角度来看,《南方周末》生存在“广州报业”这一集群中。“广州报业”自身的优势地位使生存其中的各成员在同其它集群成员的竞争中具有了“略胜一筹”的竞争资本。同时,集群中各成员之间既有竞争也有合作。在经济越发具有动态性的当下,成员间良性“竞合”,持续创新,成为“集群生存”的优势所在。从全国的经济生态环境来看,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渐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更迭。传媒业也逐渐走上市场化道路,媒体需要自负盈亏。于是,在经济生态圈中,“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开始影响传媒生态格局。
就区域经济生态环境来看,《南方周末》根植于广东这块改革开放的热土以及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南方报业集团,先天的“优生性”为其发展提供了非常广阔的空间。可以看到,《南方周末》扩展的过程正好契合于广东经济腾飞的阶段,经济上的强势地位,为该报的成长壮大给予了充足的养料。当下,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国外媒体纷纷涌入以及国内媒体不断增生使得《南方周末》从前所享有的营养资源正在被分食,“蛋糕”越分越小,从而促使其必须开拓新的生存空间——以错位策略走“独家”之路。
(三)文化生态
媒介与文化之间存在异常复杂的共享关系。“媒介作为传播信息的载体,具有传承社会文化之功能,文化作为传播的物质和精神性内容,会由于媒介的习性而纷现‘传承——变异现象。[3]”可见,媒介所呈现出来的文化是一种建构的文化,它依赖于现实文化而存在。而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大国,厚重的文化底蕴可以为媒介提供丰富的可被传承和建构的文化资源,这是身处该文化生态环境中的各媒介共同具有的文化资本。“由于地理区位、资源、气候、人文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不同区域孕育了不同的地域文化”[2],不同的文化环境又影响着身处其中的媒介的基础生态位。地处中国南部的广东省孕育了《南方周末》浓郁的岭南文化气息,使得其从一诞生就因富有地域文化的南方文化而特色鲜明。然而,随着定位的不断调整,岭南文化的味道逐渐淡出,南方周末文化的气息却在加强,即一种介于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雅俗共赏”的文化形态。
二、中观生态位分析
新媒体自诞生以来,就以其咄咄逼人之势冲击着原有的传媒生态圈,致使我国传媒生态发生着深刻变化。2005年,报业经济在冲击下遭遇寒流来袭,全国的报业媒体面临生存“拐点”。网络所体现的“信息量大、信息传播快”等特点极大地抢占了传统媒体的资源空间,报业面临急需重新洗牌的生存现状。继“报业寒冬论”之后,2006年“报网互动”的热议表明媒介融合的趋势初现端倪。南都副总编辑、奥一网总经理任天阳认为:“报网互动,最终实现的是整个产业链的互动和对接,即杂交、两栖、混血。[8]” “传媒杂交”被视为“传媒共栖”(在生态学中指两种生物之间的互动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可见,只有实现异质媒体间的融合,才有可能达到资源的共享。然而在互动和对接中,纸媒必须发挥出强大的主体性,不然就可能沦为网络的附属品。所以,最根本的还是要充分挖掘纸媒自身的优势,即以深度见长。《南方周末》很好地发挥了这一优势,提出要以“深入成就深度”的口号,用其富有特色的新闻语言及策划新闻的形式来透视深度报道,从而成就了一系列优秀的个案跟进式报道、专题全景式报道等。
三、微观生态位分析
《南方周末》在面对相异性质媒体冲击的同时,还要在微观生态位层面接受相同性质媒体的挑战。20世纪80年代中期,“周末热”的兴起到90年代“晚报热”、“文摘热”的出现,使得报纸的同质化竞争愈演愈烈。无论是对于信息资源、受众资源的占有,还是对于广告资源的抢夺,都异常激烈。再则,《南方周末》属于南方日报报业集团旗下众多报系之一,虽然各有其定位,但相互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竞争。那么,面临如此局面,《南方周末》微观生态层面的生存态势究竟如何?这里借助于《大众传播生态学》一书中用管理学工具“波士顿矩阵”分析南方日报报业集团的图表[9]进行分析:
该矩阵以纵坐标代表市场增长率,横坐标为相对市场占有率。两者组成四个象限:问号类为有较高增长率、较低占有率的经营单位;明星类为有较高增长率、较高占有率的单位;奶牛类为市场增长率下降,但有较高的相对市场占有率的单位;瘦狗类为两个指标双低的单位[9]。由此可以看出,《南方周末》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微观生态位基础好,但市场增长率的下降又显示出发展态势不良的现状。按照生态位理论,一个物种只有一个生态位,而且时刻面临其他物种的侵占,竞争是事物“优胜劣汰”的普遍法则。这也就在根本上要求《南方周末》要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以及受众定位,走异质化道路,办出自己的特色。在生态系统内部,这种“异质性”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无”的异质性;一类是性质上的异质性,即指同一时刻,同一资源在质量上的差异[9]。《南方周末》不断地调整自我定位,正是源于对这种异质性的追求,即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审视:“兼有政治范畴与文化范畴的媒介具有复杂敏感的生态环境。在我国,媒介具有宣传工具的性质,这使我国媒介处于更为复杂敏感的生态环境中。[10]”从上述分析也可以看出,无论是“新闻言论相对自由、舆论监督缺乏力度、弱势群体仍旧失语”的宏观生态层面,还是“新媒体强势冲击”的中观生态层面,抑或“同质化竞争激烈”的微观生态层面,《南方周末》所处的媒介生态环境是极为复杂敏感的,面临机遇的同时也承担着生存风险。那么,面对如此态势,《南方周末》要想在自我的生态适位获得长远发展,就需要在宏观生态层面把握住“度”,在中观生态层面与新媒体良性“互动”,在微观生态层面坚持好“异”。
参考文献:
[1] 单波,王冰.西方媒介生态理论的发展及其理论价值与问题[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3).
[2] 刘东霞.我国地市报报业生态位分析[J].新闻界,2007(5).
[3] 徐国源,谷鹏.当代传媒生态学[M].上海:三联书店,2006.
[4] (法)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5] 夏凡.受众中心论与中国新闻改革的走向[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
[6] 肖小穗.传媒批评[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7] (美)迈克尔·波特著.李健编译.集群竞争[J].IT经理世纪,2001(13).
[8]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新闻研究所主编.南方传媒研究[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
[9] 支庭荣.大众传播生态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10] 郑保卫主编.论传媒改革与发展[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