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政策执行力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

2013-04-29梅杨

2013年9期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信用

作者简介:梅杨(1989.12-),性别:女,籍贯:湖南湘潭,民族:汉,单位:湘潭大学,研究方向:公共政策。

摘要:随着时代发展,信任危机的出现,政府正在迫切寻找如何提高政府公信力的方法及途径。政府的行政行为是影响政府公信力的最直接因素,因此提升政府政策执行力才是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关键所在。通过分析政策执行力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找到提升政策执行力和政府公信力的方法。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政策执行力;信用

一、政府公信力与政策执行力的关系

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根据于自身拥有的资源开展行政活动并因此而获得的社会广大公共的信任程度。它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性、合法性和服务性。政府公信力是评价政府整体上是否有所作为、是不是勇于承担社会公共责任、人民群众的满意和支持程度的一个基本指标。政府公信力的提升,关键在于获取更多的信用资源,在公众面前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

通常情况下,能够影响政府公信力主要是以下几点,政策的合法性和完整度、政府执行力、人民群众对政府政治的认同度和满意度。我们知道,政策落实一般通过政府及其行政人员来实现。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很大部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用度与评价主要通过所接触政府的行政行为及行政能力所形成政府形象和声誉。所以政策执行力的好坏,直接影响政府公信力的强弱。如果政府的政策执行力强,公正、合法并重信用,满足人民群众的意愿和需求,那么,公众将会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增大,政府公信力自然也会提升;反之,如果政府政策执行力弱,偏差执行,满足不了人民群众的意愿和需求,那么,公众将会不信任该政府并且产生抵触心理,政府公信力自然会下降。由此可见,提升政府政策执行力才是提高政府公信力关键。

二、政策执行力影响政府公信力的现状

当前的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政府的“不作为”、执行力不足的情况相对严重。干部官员滥用权力、为追求经济发展牺牲环境的现象比比皆是,甚至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政府政策执行力的不足必然导致政府公信力的下降,而政府公信力的下降必定致使政策执行不力,从而形成无休无止的恶性循环。因此,研究政策执行力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对提升政府公信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政策执行力的不足主要表现为下列几种:1、替代执行;替代执行是指执行人员在执行政策时采取偷梁换柱、瞒天过海的做法,执行与上级政府的政策完全相悖的政策方案,使本来的政策方案得不到有效的实施。其具体的表现是:你有政策,我有对策,使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扭曲、失真、变形、走样。2、附加执行;附加执行是指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由执行人员附加了一些原政策未包含的内容,使政策的调整对象、力度、范围、目标超越政策原来的要求。3、机械执行;机械执行是指执行人员在执行政策时未满足因地制宜的要求,机械地照搬上级的颁布政策。这种执行表现为执行者不理解公共政策的实质,不考虑客观的环境条件,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具体分析,只是按部就班的挪用其他地区的公共政策。4、野蛮执行;我国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很多滥用行政手段的现象,一些公共政策执行主体对执行对象实行强制执行和野蛮执行,严重地影响了执行效果。

出现上述执行偏差,导致政策执行不力,公信力弱化的原因主要有:

1、政策本身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政府决策程序缺乏规范;当前一些地方政府在决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决策的随意性大,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并不是从公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更多的考虑的是自身的政绩,无法做到实事求是;一些地方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對于人民群众的意见不闻不问,群众无法表达自身意愿,从而导致了政府公信力的下降。第二、公共政策缺乏稳定性。公共政策是政府职能的主要表现形式和手段,它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引导社会价值取向、规范社会行为、促进社会发展三方面。公共政策必须同时满足了这三个条件,才能得到公众的认可,并承认其有效性和合理性,这样才会具有公信力。而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功能并不齐全,因此往往出现决策跟着形势变化,公共政策朝令夕改。

2、政策执行主体的问题。政府政策执行行为的不合理,往往出现“越位”、“缺位”、“错位”现象。在越位方面,由于政企不分,政府不恰当的介入经济活动,任意侵害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设置许许多多的关卡,让企业围着政府转。在缺位方面,政府机关缺乏作为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应承担的诚实守信责任,经常把自己置身于公众之外,从部门及个人利益出发,随意承诺却不守信用,严重损害政府的信用形象。在错位方面,府把它不该管、管不了的事情都揽到自己身上,过多的干预社会经济活动,盲目的干预市场和企业,扰乱社会经济秩序,违背客观的市场经济规律,过度地介入社会经济活动,任意侵犯经营者的合法权力。在错位方面,以人治代替法治,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个人权威凌驾于体制权威之上,导致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后果。政策执行主体的偏差使得一些应该由政府管理的事情,政府却做得不够,社会公共需求往往得不到满足,人们的不满情绪日益增高,必然导致政府的公信力下降。

3、政策中的绩效问题。政策执行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并且责任问责机制缺失。一些行政形式理性化的结构要素加以利用,成为部分行政人员获取政治利益的工具。责任问责机制的缺乏,政府官员就可以免受行政责任,缺乏行政责任感。行政责任追究包括对政府及其人员的责任追究两个方面,至今我国还没有建立一整套完整的行政责任追究制度。

三、提高政策执行力,增强政府公信力

(一)强化政策执行人员的责任意识是提高政策执行力的关键

公共政策制定

公共政策制定信息是指在策环境信息的基础上确定政策需要真正解决问题后,对问题本质进行深度开发和研究从而获取到具有专指度较高的、有较高深度的信息,其目的在于获取更多详细精确的信息,拟出相对较多的预选方案并进一步得出最佳方案。对政策制定信息的基本要求“目标明确具体、研究深入透彻,方案切实可行”。目标明确指信息机构要深入了解一项公共决策或公共政策目标,确认目标的大致类型及方向,确定目标是否单一,参照清晰的目标收集信息才是有的放矢,提供出精确信息才能沉着应对。研究深入透彻指在政策目标确定后,信息工作的重点就转向政策问题产生的原因和与之相对应的整体信息,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评估,明确拟出问题的实质,给出公共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方案切实可行,是指制定的政策方案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在既能促使原有问题的解决基础上,不出现新的问题。

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合法性的唯一来源。因此,一个具有公信力的政府,首先就是一个具有强烈责任感的政府,同时,责任意识对提高政策执行力也是至关重要的。所谓责任意识,就是我们常说的责任心、事业心和使命感,是对自己承担的责任所持有的态度和关注的程度。责任意识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境界。责任意识的强弱表现出信仰与追求的高低,表现出对政策执行倾注热情的深浅。是否具备较强的责任心,是决定政策执行力高低的关键要素。因此,强化执行人员的责任意识对提高政策执行力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强化政策执行的责任意识,一方面要政策執行人员要严格的要求自,超越自己。另一方面还必须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责任追究制度。群众把权力赋予政府,就是希望政府能充分履行自身责任,积极回应社会公众的要求,满足他们的愿望,对人民负责,让人民认为你是一个可以信赖的政府,当政府无法履行自身应该履行的责任,那么群众理所当然的可以追究他们的责任,甚至罢免他们的职务。

(二)提高公共政策质量,使公共政策的制定科学化

制定理想化的政策,是公共政策取得满意效果的前提,也直接影响到公共政策的有效实施。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政府在不同的时期会制定不同的政策,他们在制定公共政策时较多考虑的是各个方面的问题,而且都应该符合法律规定。制定公共政策时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并且依据公众的意愿和需求灵活变通。政策的合法性是公众接受政策的前提,政策制定必须是公共利益出发,这样才能保证政策的可行性。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让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地参与到公共政策制订和执行的过程中,加强公众对政府决策的监督,保证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从而保证政府决策的科学合理、切实可行。政府出台的每一项政策都不应该随意地更改,政策与政策之间也要相互协调,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克服行政决策的随意性,消除政策与政策间可能无法看到的盲区,政府要严格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及执行过程。

(三)加强提升政府政策执行力的机制建设

随着时代发展,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相应机制上相对滞后,现有的机制无法适应新的政策环境要求,造成公共政策执行缺乏制度保障,制约着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提升。因此,要提高政策执行力,就必须建立和完善一整套相应的制度。

1、完善执行机制。体制的不合理是造成政策执行失控的重要原因。我国现行的政策执行体制基本上是一体化模式,政策执行全部由行政机关及其人员承担。针对目前我国行政体制内纵向公共政策执行权力不平衡,横向公共政策执行职能交叉重叠而导致多重领导的现象出现,应该优化权力配置机制,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发展原则,逐步推进。不仅要积极吸取上级政府改革中的成功经验,改变传统的由上级下达指令、下级负责执行的模式,还需要结合自身状况对政府机构和政府职能进行科学配置,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改革方案。对一些职能相似或相同的政府部门进行整合,形成新的政府组织体制,合的标准是根据这些部门的职能划分。这样的模式扩大了部门的管理范围,精简了冗员,提高了行政主体的工作效率和执行力,避免了传统体制中错位、多重领导现象的出现,降低了行政管理成本。同时要建立高效的政府运行机制。一方面要构建有效的执行程序,形成合理有序的执行步骤,避免出现执行偏差;另一方面提高政府政策执行的透明度,重视政策执行的信息公开和信息反馈。

2、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政策执行监督是政策运行不可缺少的环节和手段。如果政策执行没有监督或疏于监督,政策执行很容易流于形式。政府官员是公共权力的直接掌控者和行使者,这些公共权利既可以为公众利益服务,又可以为个人攫取私利,公共权力到底如何使用,用于哪方面,主要取决于掌握和使用权力的政府官员。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一些地方政府官员无法抵制经济发展带来的各种诱惑,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个人和小集团利益,置百姓利益于不顾,贪污腐败,破坏了政府在公众心中的形象,削弱了政府公信力。因此,要提升政策执行力,提高政府公信力,就必须加强对政府官员权力行使的监督,主要包括加强人大的权力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政府内部的自我监督,舆论媒体的监督以及社会公众的监督,以此来限制和约束政府权力,防止权力滥用,保证政府权力行使的合法、公正、透明,使政府的权力运行代表了公众意愿,符合人民的利益,公众参与政治的积极性也会日益增高,加强了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任与合作,政府公信力也在悄然间得以提升。

3、建立政府政策执行力绩效评估制度。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政府的工作效率进行研究,不难发现政府工作效率集中体现在政府的执行力上,具体来说就是政府施行上级制定的各种政策的效率。最终对于地方各级政府绩效的评定,都是受执行力强弱影响的。政策执行力的绩效评估可以借鉴切也得绩效评估方法将政策执行力分为执行的效率、效果、服务质量、公共责任和社会公众满意程度等方面的进行判断,对政策执行过程中投入、产出、和最终成果所反映的绩效进行评定和划分等级。通过科学的方法,对政府工作部门及其行政人员的政策执行力进行全面考核与评价,并把考评结果与执行主体的薪酬、培训、奖惩、晋升等联系在一起,提高执行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唐铁汉.提高政府公信力建设信用政府[J].中国行政管理,2005,(3)

[2]吴威威.良好的公信力:责任政府的必然追求[J].兰州学刊,2003,(6)

[3]皮正茂.关于我国公共政策执行力的思考[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5(2)

[4]马毅:《浅析我国政府公信力下降的原因》[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年第9期

猜你喜欢

政府公信力信用
为食品安全加把“信用锁”
加快信用立法 护航“诚信河南”
信用收缩是否结束
信用中国网
信用中国网
信用消费有多爽?
网络时代下政府公信力提升策略研究
自媒体时代下政府如何破解“塔西佗陷阱”的对策剖析
政治信任的缺失:对城管“妖魔化”现状的一种解读
政府公信力的提高与评价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