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高中课堂的“合作探究”的几点冷思考
2013-04-29王成和
王成和
随着新课堂改革的全面推进,教育教学的新理念,新思路如雨后春笋。其中“合作探究”式学习如一朵奇葩,被众多专家学者推崇,被教师吸纳进课堂,被教育管理者作为评价课堂的圭镍。诚然,过去的“填鸭式”教学有诸多的弊端,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必要的,但在热闹的“ 合作探究”背后也需几点冷思考。
首先,农村高中多是寄宿制,全封闭管理。学生在象牙塔里,与外界隔绝,更难登陆互联网。加上学生每天在各科繁重作业担下,难有时间到图书室查阅资料,进行阅读积累,没有源头活水,没有丰厚的积累,人文学科的合作探究就失去了新鲜血液。
其次,合作探究不是简单的商量讨论,更不是散漫无羁的喧嚣热闹,它需要更多的深层思考。在课堂上老师设置一个问题,让大家商量讨论几分钟,这只能是形式上的“切磋”,绝不能达到“探究”的效果。理性探究需要科学的设问,需要相关资料的辅助,需要老师的高层建瓴,条分缕析,明辨结论。
再次,“合作探究”要与高考接轨,既不能占用太多课下时间,又要在高考中取得高分。高考众多的考点,有零碎的也有系统的,为应对高考,识记、讲练、模拟考试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有限的课堂里,让学生自主梳理知识,自主解决问题,在探究中提升能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最后,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似乎是天生的,尤其到了高中阶段,积弊甚久,很难在短时期得到改观。不敢放手和不能放手让一线教师陷入两难境地。
教学需要因材施教,尊重学情。根据学生生活的环境,成长的路径,灵活处理课堂是必要的。农村孩子视野狭窄,积累薄弱。若把课堂中众多问题完全交给学生,恐怕学生无力应付,且收效甚微。农村高中的合作探究课堂应是帮扶式,渐进式。首先老师作为引路人,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活跃思维。然后巧设问题,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欲望,挖掘其求知的潜能,最后由老师对合作探究成果进行评价,其间解决问题需要相关的拓展阅读,背景资料,需老师提前准备好,课堂展现给学生,这样学生才能看得更远,思考得更深入。
教学如深不可测的深谷,高不可攀的高山。世上没有现成的模式放之四海而皆准,唯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权达变,才会有收获。教学从来都不应追求虚假的繁荣热闹,而应脚踏实地理性深入思考。用智慧营造既有活力又有收效的课堂,是每位一线教师恒久不变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