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健康教育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具有实效性

2013-04-29张锡芳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3年9期
关键词:人格心理健康教材

张锡芳

心理健康就是健全的人格,健全的人格是各种人格特征的完备结合。人格健全者能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有效地运用到学习和事业上,并有强烈的求知欲。新的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把教材中的无声文字转化成有声语言,一方面增长学生的知识、智慧和能力,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另一方面塑造学生美好的灵魂。那么我们应怎样将心理健康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实效中去呢?我认为:

一、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课堂教学实效的有力保证。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语文教学过程不能只是简单、单向的知识传递过程,更是师生的心灵接触、情感交流、智慧碰撞、人格感染的过程。教学过程中,遵循师生互动原则,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发学生心理活动的积极状态,促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积极表现自我,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中,体验到学习生活的愉悦,求知的满足,把乐学和爱学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和追求。教师始终以良好的教学态度贯穿课堂,营造出“尊重、激励、合作、愉悦”的良好氛围,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心理教育因素,渗透于教学全过程。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主要途径。现行语文教材中丰富的人格教育内容是零星地隐含在一篇篇课文之中,在语文教学中要有效地渗透人格教育,教师就必须首先将这些零星地潜隐着的人格教育内容挖掘出来。例如《有的人》,我们在备课时可以将“了解鲁迅先生光辉的一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写进教学目标;再如,《愚公移山》、《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等一类课文,我们可以将“养成持之以恒的处事原则,学习控制苦恼、焦虑、害怕、怨天尤人的不良情绪”写进目标。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体验并将其内化,进而完善学生人格,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抓住各种教育契机,寓心育于其中。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有利的教育契机,选择合适的渠道,有机地渗透心理教育,寓心育与教学之中,既与认识活动密切相关,又有独立的内容和价值。现在的课堂提倡开放自主,教师在启迪学生时,要不拘一格,奋其志,激其情,理其思,或发散,或比较,想办法让学生思维活跃。也可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沟通课堂内外,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开拓学生学习的空间,增加学生学习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并领悟大语文的概念,将体验进一步内化,进而转化为自身的素养。

四、努力营造民主化的教学气氛

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除了要挖掘教材中人格教育因素,采用相应的教育方法外,还离不开教师用良好的教学态度和方式去营造民主化的教学气氛。要营造民主化的教学气氛,首先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切实还学生以教学主体的地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组织者而不是操纵者,是诱导者而不是命令者,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其次,要尊重学生。要让学生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做老师,扮演角色,与我共同完成板书,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增进课堂民主平等的气氛。而且对他们的表现给予充分的肯定。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即使他们答错了,也尽力发掘他们回答中可取之处予以肯定,或表扬他们积极回答的勇气,然后了解他们这样回答的原因,耐心启发他们力图使他们回答出来,让更多的学生在课堂中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种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总之,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贯穿于课堂教学,有利于激发课堂教学的活力和生气,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有利于培养新世纪的合格人才。作为教师要牢牢把握住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探索研究学生的心理活动,使我们的教育“起点是人,归宿是人”。

猜你喜欢

人格心理健康教材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