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舌尖上的中国》看纪录片创作的新趋势
2013-04-29吴晶茹
吴晶茹
《舌尖上的中国》创造了中国纪录片的一个奇迹,给观众带来了一场空前的视觉盛宴和美食狂潮。引起了观众强烈的精神共鸣和广泛的关注喜爱,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时至今日,相关话题仍然持续在微博、论坛和人们的讨论中发酵,带来了超越美食的思考。本文就片子的成功,从纪录片的制作、真实记录、创新理念以及商业化运作等方面对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进行了分析,以此分析纪录片创作的新趋势。
一、散发出浓郁中国韵味的审美情趣
《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不仅让观众见识到了中华美食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所特有的食材以及各种顺应大自然的制作美食的特色方法,同时,还展示了美食背后所凝结的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舌尖上的中国》触动了无数人的味蕾,透过屏幕,观众们仿佛嗅到了家的味道、童年的味道、故乡的味道。而透过《舌尖上的中国》的火爆,作为媒体人,我们更想知道,这些“触动人心”的味道是如何制造出来?它的背后又隐藏着什么样的趋势变化?
拍摄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并不少见,以往展现中国美食的影像素材,更多的是以烹饪大师或美食名家、菜系流派、地域特色来结构,展现的是精湛的厨艺和繁复的过程,能够看到的电视节目也多以“比赛”的形式出现。
《舌尖上的中国》却另辟蹊径,改变以往纪录片“宏大叙事”的表达方式,以浓浓的生活气息和人文气息成功突围。拍摄视角上,将市井味与人文味的和谐“混搭”,是该片成功的突出因素,用导演陈晓卿自己的话说,就是要找“对中国美食认同的交集点”。打破以往“就食物谈食物”的窠臼,折射出中国纪录片从“仰视”到“平视”的变化趋势。
片中不见“烹饪大师”,不见“美食专家”,更像是美食献给普通劳动者的颂歌,手工挖莲藕、两小时采竹笋、全中国只剩5人继承的高跷式捕鱼,70多岁黑龙江“鱼把头”、卖黄馍馍的陕北老汉、陪外婆制作年糕的浙江慈城小姑娘,这极大地激发出了观众的感情共鸣。这些情节反映的是对人和食材的关系的微妙理解,更呈现出该片与众不同的魅力感召。
二、工业化生产带来的精良制作
《舌尖上的中国》历时13个月拍摄完成,是国内首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摄制组行走了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国70个拍摄地,前期调研员3人,导演8人,15位摄影师,3位剪辑师剪辑完成。在摄影方式上采用微距摄影。整个纪录片共七集,分别以食材、主食、转化、储藏、烹饪、调和、生态7个方面,讲述千百年来中国人独特的饮食习惯与文化传承。
该片采取项目制运作,这也是央视纪录频道成立后采取的新模式,项目立项获批,资金到位,采取分包制,每集一个导演带一个摄制组,分头行动,总导演陈晓卿负责统筹和调度。尽管片子播出后,有网友质疑分集水准不一,但对于短时期内完成的一部作品来说,该片已经取得了局部胜利。
由于制作精良,《舌尖上的中国》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在国外开始有了多种版本,很多国家都买入了版权,缩短了中国纪录片与世界的距离。在国际化的市场环境中蕴含着无限的商机,《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跨越,加速了中国纪录片与世界的接轨。
三、从《舌尖上的中国》看纪录片创作的新趋势
有人评价《舌尖上的中国》是“吃货超级指南”,有人说它道尽美食背后的人生百味,而该片导演陈晓卿则坦言,自己只是怀着对食物的一份敬意,拍了一部少了宣教味的片子。
趋势一:变吸引眼球为召唤心灵,责任感决定媒体竞争力
创作理念上实现从“吸引眼球”向“召唤心灵”的转变。充足的人情味和亲近感,让观众“才下舌尖,又上心头”,无疑是《舌尖上的中国》成功的关键所在。在竞争加剧、全球信息一体化时代到来的今天,再信奉“吸引眼球”的节目创作理念已经过时,且会丧失既有的竞争力。电视节目的竞争是一种文化的竞争,精神的竞争,心灵的竞争。凡是不具有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的节目,不管如何炫目,都将被“雨打风吹去”。只有那些能够“召唤心灵”的电视作品,才能经久不衰。发展理念上实现从追求节目收视率增长向追求节目创新转变。如果不能体现在节目上,电视媒体的任何创新都是没有意义的。
趋势二:变综艺独大为百花齐放,电视内容呼唤多样化发展
“后限娱令时代”,卫视乃至整个中国电视的出路在何方,一直是业界思考的焦点问题。抑制电视媒体娱乐异化,不仅是政府的责任,媒体自身也需要深刻反思并积极调整节目方向。面对政策和市场的双重压力,中国电视正迈出娱乐化转型的步伐,《舌尖上的中国》的播出只是一种信号。央视做法的指向意义已经开始显现,一些卫视公布了自己的纪录片拍摄和播出计划,一些地面纪录频道的实力也不断得到了增强。
趋势三;变曲意迎合为正面引导,电视观众要培养也要经营
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代表的一批精品节目出现恰逢其时,让我们看到了观众对电视文化中精品艺术的渴望和期待。《舌尖上的中国》正是因为打好了营销这张牌才能这么成功。事实上,从微博上的名人转发留言,到媒体评论中的名家点评,再到“活跃网民”的推波助澜,尤其是70、80、90后的极力追捧,意见领袖的作用在这一传播事件中的作用可见一斑。
趋势四:变创作为创收,精品生产引入市场化机制
2011年刚开播的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就实现了广告收入2亿元的突破,2013年广告招标突破4亿元。上海纪实频道、湖南金鹰纪实频道等也都实现了自我赢利。精品创作要提升盈利能力,也需要机制保障。2013年7月,由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和河南电视台发起,全国100多家纪录片制作机构共同参与的中国纪录片制作联盟在河南郑州成立。将有利于优化纪录片资源整合与共享,大力推动中国纪录片产业化发展。
趋势五;变管人为用人,精品生产活力来自“人”
精品产生的核心在于团队的专业程度,包括从前期的准备工作、中间的立项、制作过程以及后期的发行工作都需要一个专业的团队来运作。《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某种程度上也得益于“人”的因素,制作者本身的积极性和主动创造性被激发出来,才有了作品的生命和活力。以本土化资源为内容,以现代电视最新理念和最新科技为依托,以最优秀的创作团队集团化作战为基础,以期符合市场交易与流通的传播模式。
【作者单位:河南电视台】